拈花一笑,即心是佛,祖師禪的遇見

2021-01-08 繕行者

八萬四千毛竊裹,如來禪與祖師禪。

一回白汗俱通暢,忌口更須三十年。

【宋】釋了惠

禪,到中國以後分了兩種,一種叫如來禪,一種叫祖師禪。在印度的時候,佛陀時代沒有分如來禪或者祖師禪,只是說共法和不共法。

祖師禪怎麼來的呢?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應大梵天王啟請,上堂講法,世尊上堂以後卻一句話也不說,坦然自得,不著形跡,大拇指和食指拈著一朵大梵天王供奉的金色婆羅花,遍示大眾。大眾茫然,底下的人看的都不明白怎麼回事。唯有佛的大弟子,尊為頭陀第一的摩訶伽葉尊者,妙悟佛意,破顏微笑。這時候,佛陀將花交給大迦葉尊者,就說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試護持,相續不斷。」【《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初會法付囑品第一》】。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囑摩訶伽葉,宗門就這樣開始傳承了。

禪宗就開始有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之說。釋迦牟尼佛傳到大伽葉,大伽葉尊者受佛付囑,是為西天傳授正法眼藏第一代祖師。伽葉傳給阿難,然後優婆毱多,一直到印度的第28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渡海東來,到了震旦,到了中國,面壁於嵩山少林。就有了慧可的斷臂求法,傳授《二入四行論》一卷及《楞伽經》四卷以印證心地;然後是三祖僧璨的「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信心銘》,這時人們對禪宗從初祖遇而未信,至二祖信而未修,到三祖才有信而啟修。

四祖道信的「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安心方便法門,後開黃梅道場,「諸州同學,無遠不至」,接引學眾多達五百餘人;五祖弘忍的守心說,然後開創東山法門,傳到六祖惠能,立曹溪道場,就一路這樣傳承下來。六祖以後,《六祖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法嗣甚眾。六祖以後禪宗法脈遂彰興天下,得道的人說是有如恆河沙,就是得道的人非常多,這是中國禪宗這樣的來由。但是到了元朝以後,中國的禪宗就落入了參公案或者參話頭了。

如來禪是觀身、觀呼吸、觀心漸悟次遞進行。

祖師禪以觀心為本體,即言頓悟。無論施以是言語、動作、表情、棒掃、喝斥、揚眉瞬目以切弟子電光火石之機,但是與觀身、與觀呼吸三者之間不可分離,也不應拋棄,應身心統一,從「心為本體」上用功夫,即心而成,即心是佛,觀而不觀,不觀而觀達到明心見性目的。

相關焦點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想生,即能思之心雜亂。相生,即所思之境歷然。微細流注,俱為塵垢。若能淨盡,方得自在。」【《人天眼目》卷之四,《大正藏》第48冊,第321頁中。】據溈山所示,如果定義籍教悟宗的是如來禪,那麼借《楞嚴經》印證心地的溈仰禪法即屬如來禪。溈仰禪法若定義為如來禪,那什麼又是祖師禪呢?其次,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出處,最早見於一卷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之《拈花品》中。
  • 馬祖道一禪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有位禪堂修行的和尚聽了馬祖這樣說了以後,便提出問題:「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禪和子問馬祖:「和尚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心就是佛?」馬祖道一禪師:「為止小兒啼。」馬祖回答禪和子的提問,說道:「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也不是佛。)你尚未回到「即心即佛」,現在再來一個「非心非佛」,前者肯定,後者否定,這兩句話都沒有錯,兩者都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了知心與佛的「法門」。許多人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即心即佛」是對的,但如果因此執著眾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眾生心,這便是錯解了,因為佛畢竟不是眾生。
  • 一花一世界:佛陀拈花一笑,只有摩訶迦葉深解其意
    關於佛陀的經典故事數不勝數,其中「拈花一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回佛陀在靈鷲山上講經時,大梵天王獻上一朵極其珍貴而美麗的金色婆羅花給佛陀。佛陀當時拈著這朵小花,法相莊嚴,卻默默無語,嘴角露出一絲溫和的微笑。眾弟子端詳著佛陀手上的金色婆羅花,都不能深解其意。忽然,弟子中一個叫做摩訶迦葉的老比丘,忽然十分欣慰的笑起來。
  • 佛說:浮世塵緣,拈花一笑
    佛說:浮世塵緣,一生一滅,拈花一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瞬便是永恆。愛,是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世間過客,誰又能做到放下執念,拈花一笑,大徹大悟。在浩瀚無垠的時間裡面,你我只是這天地間的過客,滄海一粟,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和這個時間告別,所以人生沒有真正的得到和失去,有的只不過是經歷罷了,凡是你如今可以遇見的都是體驗,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相聚終會別離,與其糾結自己的執念,倒不如淡忘一些事情,人生如夢唯有看透才能前行,曲終人散皆是緣,繁華落盡一場夢。
  • 佛教知識丨拈花一笑,拈的是什麼花?
    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佛教語,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金婆羅華:金色的婆羅花,(一說紫色的金蓮花)。
  • 心淨即佛土,不須更向西方
    禪作者簡介趙嘏,晚唐時代一位頗具特色的文學家。詩人憑藉其作品,被杜牧讚譽為「趙倚樓」。詩人在詩文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他在當世就聞名於世。禪頷聯部分,詩人自訴想潛心修禪,卻總是心猿意馬,難以克制壓抑住浮動的心性。詩人發出感慨,「道信」祖師原來也是塵世中人卻能修的大道!
  • 德林長老:開示禪與教的關係
    我給你們代下一轉語:學佛法,首先要知道,佛跟眾生有什麼區別?理論上都是佛,事實上,佛也是不一樣的。(天台)不是講六即佛嘛,豆腐也是佛,那跟我們說的不一樣。理論上都是佛,那就是理即佛(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理即佛什麼樣子?名字即佛什麼樣子?觀行即佛什麼樣子?六即佛都是有偈子寫出來的。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
  • 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門,囑咐摩訶迦葉
    他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笑,就在這一瞬間,他與佛陀心心相印、心心相通了,似乎有一種最美妙、最真切、最清晰的真理的溪流,從佛陀的心田汩汩流入他的心裡……靈光一束透寰宇,拈花一笑露禪機。那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然而,這個瞬間,卻成了美妙的永恆。釋迦摩尼佛用拇指與食指拈著花莖,其餘三個指頭微微翹起--他的手,就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美麗純潔的花蕾!
  • 佛菩薩、達摩像與禪宗祖師像
    2、佛菩薩、達摩像與禪宗祖師像佛菩薩造像在晚唐以後已經出現了相對寫意的畫法
  • 實修法訊:禪七|2017年五臺山碧山寺冬季禪七通啟
    六祖云: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故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碧山寺十方廣濟茅蓬為成就寺眾道業,令正法久住,並祈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及本寺檀越福慧增長,本寺特定於二零一七年農曆七月十九日舉辦精進禪七。自七月十九起七至八月二十四日解七,為時五個七。十方叢林,臨濟宗風,禪門妙法,迥脫根塵,有緣見訊者,自當勇猛精進,參加禪七,了脫生死,不負初心。
  •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 三隻眼讀史顯、密兼修的夢參老和尚曾悟禪於虛雲、慈舟、倓虛、弘一等近代高僧門下,對華嚴經、地藏三經的研究特別深入,一生弘揚地藏法門,常住五臺山普壽寺講經,在禪定修持方面有獨到見解。夢參老和尚認為禪即是我們的心。
  • 【達摩祖師聖誕日紀念】東土第一代禪宗祖師
    今天(11月12日)是禪宗初祖達摩祖師誕辰紀念日。菩提達摩,通稱達摩,意譯為覺法。是禪宗二十八祖、中國禪宗初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生於南天竺(印度),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剎帝利種姓。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 禪與禪宗略說
    也就是在修禪時,止息一切不應有的妄念,令心專注於一境,對之正審思慮,成為定慧均等的一種心理狀態。定慧若不平等,那就不得名為禪。禪,必須要經過智慧的決擇,當心緣境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迷糊。這種外靜內動的修持,即是真正的修禪,從此可知,佛教的修禪與外道,實有天壤之別。
  • 【萬葫堂●資訊】「心外無物,禪即書畫」——劉懷勇教授應邀為第三屆「雲門農禪」夏令營營員講學
    「有情」與「中道」對我啟發很大,我通過此三句話,把儒釋道三家貫通了起來,我發現在精神深邃的高處,在玄冥幽靜的深處,在浩渺無盡的遠處,它們並肩而立、通暢無礙。 說到禪,我卻三緘其口,打死也不敢說,也不是不敢說,一說即錯,祖師說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句「胡說八道」都是禪,您讓我怎麼講,把我架在爐子上,也燒不出舍利子來呀。
  • 放下執念,拈花一笑,方能大徹大悟
    佛說:浮世塵緣,一生一滅,拈花一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瞬便是永恆。愛,是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我們都在浮世當中尋找,經歷,感悟,歡喜或悲哀著塵世的因緣;有時候執念蒙住了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自己的需求。世間過客,誰又能做到放下執念,拈花一笑,大徹大悟。
  • 佛祖拈花一笑,原來一花即一世界
    傳說眾生向佛祖問禪。真理到底為何物?生命的真諦是什麼?佛祖手持一朵小花,拈花一笑,默不作語。迷茫的人迷茫著,而頓悟的人心領神會。而我就是那個迷茫的人。如果如此,那麼佛祖拈花一笑,就是告訴我們,萬物如同這朵小花,花不語,但卻已經告訴我們全部。坦然地活,全然地活,生命自有時,不必過於焦慮,不必常困煩惱。春恨難免,閒愁可現。落花本無意,流水亦無情。
  • 南懷瑾:不要搞得一身佛氣,遇見自己比遇見佛更重要
    一、學佛學解脫,學道學逍遙從古至今,多數學佛的人,別說一臉佛相,簡直大腹便便。最明顯的就是張口閉口的阿彌陀佛。和人交流。出口則談「供養」和「功德」。在南懷瑾看來,這大概就是學佛不通。因為真正通透的人,已經超出了庸俗的界限,得到了解脫,不再汲汲於「供養」、「布施」、「因緣」。難道嘴巴上玩弄玩弄就是禪?作個莊嚴的樣子其實讓人覺得很反感。
  • 一個體驗東方禪意的特色小鎮,拈花一笑,風景不輸日本奈良
    位於太湖邊上的這座小鎮,名叫拈花灣,是靈山集團歷時5年,繼靈山梵宮之後又一精品力作,一個體驗東方禪意的特色小鎮,拈花一笑,風景不輸日本奈良。拈花一笑是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的經典故事,無錫靈山的太湖之濱,一個叫拈花灣的靈山小鎮就得名於此。
  • 自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刮眼,豁然開朗
    禪佛老與儒家思想有著更為緊密的關係。禪宗的主張「即心即佛」,把一切眾生乃至諸佛都歸結於「自心」。這種「自心」,就是儒家提倡的善、惡之心。禪禪師一生在佛門中渡過,佛老思想佔據其思想體系的主要地位。溈仰宗繼承了南宗「自心即佛」、「無念為宗」的禪法,並將此發展為「無心是道」、「日用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