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社會學科文獻出版社19日在上海共同發布的《德國發展報告(2020)》。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19日電 (記者 繆璐)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社會學科文獻出版社19日在上海共同發布的《德國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工業4.0」背景下,德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新的舉措來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以重新激發本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在新的產業革命中佔據制高點,這些舉措對於中國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019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出現回落,繼2018年後再次下跌。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多方面挑戰,德國政府提出了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推進數位化進程、進行能源轉型和氣候保護等一系列政策。
報告指出,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保持世界領先的重要基礎,但是隨著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到來,德國中小企業也面臨巨大挑戰。報告對德國政府「工業4.0」背景下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措施主要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數位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下降以及融資難的問題而展開。
報告稱,德國政府將中小企業促進政策與創新政策相結合。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創新能力。創新不僅是德國工業製造業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而且在「工業4.0」時代,創新的作用更加突出。不論是提高數位化程度,還是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德國政府都將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看作獲得政府資助的衡量標準之一。
而在企業融資方面,「工業4.0」涉及的新興產業以及具有高成長性的行業更容易獲得風險資本的青睞。德國政府通過調整中小企業政策導向,引導資本流向創新型領域,可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創新水平。
報告指出,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經營不確定性高,獲得外部資金的難度較大,再加上德國金融市場本身偏向保守,風險投資並不活躍。為此,德國政府通過投資補貼和減稅的方式降低投資人的成本和風險,並建立示範平臺評估中小企業資質,減少企業與投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社會資本的參與意願。
此外,德國政府還通過政策支持,發揮政府資金的槓桿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中小企業成長。德國政府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同時社會資本也能夠分享中小企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