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文化載體之一——月餅模

2021-02-22 中國農業博物館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經過世代的傳承和演化,已不單是作為一種曆法指導農耕,而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時間,蘊含豐富多樣的歷史傳說、節令飲食文化和科學道理。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社會中,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秋分祭月就是其中之一。

「寒暑平和晝夜均,陰陽相半在秋分。金風送爽時時覺,丹桂飄香處處聞。」每年公立9月23日或24日,節令交秋分。秋分,又稱日夜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使用的節氣之一。《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中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說的是秋天共三個月,秋分正值中秋,有平分秋季的意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詩人眼中,平分秋色的似乎是中秋的滿月。可見,圓月是秋分之時必不可少的標誌。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唐朝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每逢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已經傳承了上千年。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據說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徵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月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已有「月餅」一詞。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讚譽古時候的月餅。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做月餅自然少不了月餅模。月餅模的文化和月餅一樣長,每一個精美的月餅背後都有一個月餅模的故事。月餅模傳承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在精緻的花紋圖案裡,雕刻著人們的期盼和祝福。月餅模俗稱月餅印,是製作月餅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傳至今的月餅模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居多。舊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中秋時自己製作月餅,月餅模多為自製,不同年代的印模形式千姿百態,圖案豐富多彩,蘊含了國人樸素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將生活和藝術合二為一,歷經百年韻味猶存,是凝結我們民族情感的實用器和藝術品,是民間雕刻藝術的一朵奇葩。

NB035659 中秋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657 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製作月餅模的「精華」之處就在於雕刻花紋,為月餅模「文身」,從立意的體現到刻制工藝水平的展現等,全部在此一舉。題材有人物、動物和花卉圖案等,多以「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十二生肖」、「吉祥花草」等寓意吉祥的紋飾為主,並且大多配有「福」、「祿」、「壽」、「喜」、「五穀豐登」、「合家團圓」、「花好月圓」、「豐收」、「中秋」等表達祈福納祥的文字。還有一種是實用型題材。因為月餅的口味各異,有些店鋪為了區分出不同口味的月餅就在刻制月餅模的時候在印模上刻上月餅的口味,比如「棗泥」、「豆沙」、「伍仁」、「蓮蓉」等。此外,「人民公社好」、「世界和平」、「共和」等反映時代變遷的字句也曾經出現在月餅模上。

NB035853 玉兔搗藥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832 豐字吉祥花卉紋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327 京潞五仁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704 世界和平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月餅模的造型和題材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民俗民風和地域時代的影響。體量上,南方小巧而細緻,北方寬大而粗獷。風格上,南方精雕細琢,北方簡練率性。造型上,南方變化多樣,或六角、或壽桃、或五瓣梅花等,北方相對單一,仍以圓形和方形為主。

如今的月餅製作越來越趨向於機器化生產,純手工製作的月餅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傳統月餅模也逐步轉變為收藏品。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非物質文化載體,月餅模的保護和傳承是重點之一。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農業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機構,目前收藏了大量的農業物質文化遺物和非物質文化載體,僅糕點印模就達822件。範圍涉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區,內容包括各種時令節慶、婚喪嫁娶、暖壽賀誕、祭祀拜祖、滿月慶生、造屋上梁等,其中用於中秋節的月餅模子最多。

除了將流傳下來的月餅模收入博物館和其他保護機構妥善庋藏,認真研究外,還應做好傳統月餅模製作工藝的傳承,使之得到活態保護。目前,全國多地仍有傳統月餅模製作工藝傳承人在默默堅守著這項民間雕刻藝術,很多都已列入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北京順義的孫氏祖傳糕點模具製作技藝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孫寶德;山西孝義閆氏月餅脫脫木雕技藝列入孝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閆建平;河北黃驊面花模子雕刻技藝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高殿華;山東即墨果模(榼子)製作技藝列入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王承厚、王培宗等;江西安義糕點印模雕刻技藝列入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熊盛璞;福建廈門龜糕印雕刻技藝列入廈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潘海員。由此可見全國各地對月餅模民俗文化的關注與重視,在保護和傳承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這對二十四節氣其他文物遺存的保護也是一種借鑑。

月餅模可以說是對中秋節民俗演化的一種記錄和存檔。它的藝術形態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民間傳統審美觀念的一種物化,在一定意義上展現出了中國民間傳統的藝術體系和造型體系。保護和傳承月餅模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也是對二十四節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 二十四節氣丨秋分節氣養生
    月餅: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但糖分和熱量很高,糖友不宜食用。↓視頻:「會動」的手帳——AR二十四節氣動畫(點擊圖片跳轉觀看)↓,為國內首本將國家食育課題與二十四節氣相結合的學生科普讀物。
  • 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以申遺成功為契機 弘揚傳統農耕智慧 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2017年02月10日 14: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凝聚著古老的中國智慧,其總結的一整套農耕時間制度在數千年的歲月裡指導著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 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單數節氣為「×月節、」「節氣」,偶數節氣叫做「中氣」,一個月中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幹支歷不同於陰曆,每個月節氣日視為這個月的第一天,中氣則視為十五。
  • 月餅模子收藏達人藏宋代月餅模 最大模直徑39釐米
    原標題:石家莊「月餅模子」收藏達人藏有宋代月餅模(圖)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月餅乃有餡的圓點心,為中秋節應時的食品。石家莊華府園小區有位月餅模子收藏達人———張亞傑。宋代的陶月餅模,清代的銅月餅模、錫月餅模和玉石鯉魚月餅模……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塊清代作品,直徑39釐米的「大個頭」。
  • 品二十四節氣之美 享傳統文化之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2020年12月18日下午,蚌埠市圖書館、蚌埠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以冬至節氣為主題,走進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了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 吃月餅,賞餅模
    杜梨木又稱「杜木」,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除用於製作月餅模外,更廣泛用於雕刻家具和印章。 月餅模如今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它在成為一種日漸罕見的精美收藏品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千年中秋文化的傳承與見證。
  • 【微汾陽】——汾陽手雕月餅模
  • 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過時」?
    雨水節氣來到,全年的農業周期才算正式開始。從立春到雨水,兩個節氣的更替,降雪變為下雨,越冬作物開始返青,草木萌動,世界一派生機盎然。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這首中國人幾乎都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 通博科普|二十四節氣裡的中國文化——雨水
    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春暖花開,夏日炎炎,秋日金黃,冬日凜冽。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的經驗積累,智慧的結晶,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民俗節慶。為貼近公眾生活、弘揚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職能作用,2021年,通遼市博物館官微推出《通博科普|二十四節氣裡的中國文化》版塊,讓節氣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感受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領略二十四節氣的廣博浩瀚與獨特魅力。
  • 餅模與月餅:形影不離、共享月圓!
    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月餅的製作也是如此。當月餅遇上了餅模,它倆就在皓月下形影不離了。久遠的相依相伴月餅是怎麼來的?過去月餅都是手工製作,和面,包餡,用模子定型,然後烘烤。而製作月餅離不開定型的器物——月餅模子。
  • 華夏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與道教經典《淮南子》記載
    道教經典《淮南子》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學指時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到了秦漢時期而臻於完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系統記載。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對於中國人來說,二十四節氣是3000年前黃河邊農人播下的第一粒種子,是今天廣西霜降時節孩子們手中的餈粑,是詩人筆下的「正好清明連穀雨」「冬至陽生春又來」,更是日常生活裡的春日載陽、四時成歲。  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立夏,紐約時代廣場展現中國傳統書畫作品
    5月5日,迎來夏季第一個節氣——立夏,在有著「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的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迪士尼大屏幕推出了「中國藝術名家劉燦銘、古強筆下的二十四節氣——立夏」,以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形式把中國「二十四節氣」通過傳統書畫展現給大家。
  • 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
    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在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看做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月到11月,四川日報全媒體組織開展了《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大型文藝主題創作活動,邀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等省內外24位知名畫家,以中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統領,以壯麗的巴山蜀水為題材,妙手繪丹青,精心烹巨製,為我省天府旅遊名縣及著名旅遊景點潑墨代言。
  •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這是一首傳統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朗朗上口,便於傳誦。    提到『月令七十二候』,可能很多人未必清楚,但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熟悉的很多了。    這二十四節氣,也就是開篇二十四節氣歌提到的節氣,是咱們的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戊戌歲夏至節氣配樂戊戌歲夏至節氣播報 幹支:戊戌歲戊午月甲申日 五運六氣: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司天:太陽寒水中運:火運太過主運:少宮客運:太商 陽曆二十四節氣 【送花紅】夏至日這天,各地還流行娘家送花紅果給出嫁女兒的習俗,就如同中秋節送月餅有花好月圓之意,也是表達一種祝福。花紅,是林檎的別名,還叫做來禽,北方稱為沙果,因其味甘,能吸引眾多的禽鳥來到果林所以得名。
  • 四時華章·二十四節氣丨陽生春又來,金城迎「冬至」
    鄧明由衷地說:「中國人的生活都在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無論是所處的環境還是交替循環的氣候,是自然界動態變化的一種規律,而人體的機能也只有順勢而動才能在身體健康方面取得最大的收益。」 「所以說,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二十四節氣都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文化財富,所以才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