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經過世代的傳承和演化,已不單是作為一種曆法指導農耕,而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時間,蘊含豐富多樣的歷史傳說、節令飲食文化和科學道理。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社會中,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秋分祭月就是其中之一。
「寒暑平和晝夜均,陰陽相半在秋分。金風送爽時時覺,丹桂飄香處處聞。」每年公立9月23日或24日,節令交秋分。秋分,又稱日夜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使用的節氣之一。《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中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說的是秋天共三個月,秋分正值中秋,有平分秋季的意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詩人眼中,平分秋色的似乎是中秋的滿月。可見,圓月是秋分之時必不可少的標誌。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唐朝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每逢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已經傳承了上千年。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據說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徵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月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已有「月餅」一詞。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讚譽古時候的月餅。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做月餅自然少不了月餅模。月餅模的文化和月餅一樣長,每一個精美的月餅背後都有一個月餅模的故事。月餅模傳承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在精緻的花紋圖案裡,雕刻著人們的期盼和祝福。月餅模俗稱月餅印,是製作月餅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傳至今的月餅模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居多。舊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中秋時自己製作月餅,月餅模多為自製,不同年代的印模形式千姿百態,圖案豐富多彩,蘊含了國人樸素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將生活和藝術合二為一,歷經百年韻味猶存,是凝結我們民族情感的實用器和藝術品,是民間雕刻藝術的一朵奇葩。
NB035659 中秋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657 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製作月餅模的「精華」之處就在於雕刻花紋,為月餅模「文身」,從立意的體現到刻制工藝水平的展現等,全部在此一舉。題材有人物、動物和花卉圖案等,多以「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十二生肖」、「吉祥花草」等寓意吉祥的紋飾為主,並且大多配有「福」、「祿」、「壽」、「喜」、「五穀豐登」、「合家團圓」、「花好月圓」、「豐收」、「中秋」等表達祈福納祥的文字。還有一種是實用型題材。因為月餅的口味各異,有些店鋪為了區分出不同口味的月餅就在刻制月餅模的時候在印模上刻上月餅的口味,比如「棗泥」、「豆沙」、「伍仁」、「蓮蓉」等。此外,「人民公社好」、「世界和平」、「共和」等反映時代變遷的字句也曾經出現在月餅模上。
NB035853 玉兔搗藥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832 豐字吉祥花卉紋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327 京潞五仁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NB035704 世界和平月餅模 近現代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月餅模的造型和題材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民俗民風和地域時代的影響。體量上,南方小巧而細緻,北方寬大而粗獷。風格上,南方精雕細琢,北方簡練率性。造型上,南方變化多樣,或六角、或壽桃、或五瓣梅花等,北方相對單一,仍以圓形和方形為主。
如今的月餅製作越來越趨向於機器化生產,純手工製作的月餅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傳統月餅模也逐步轉變為收藏品。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非物質文化載體,月餅模的保護和傳承是重點之一。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農業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機構,目前收藏了大量的農業物質文化遺物和非物質文化載體,僅糕點印模就達822件。範圍涉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區,內容包括各種時令節慶、婚喪嫁娶、暖壽賀誕、祭祀拜祖、滿月慶生、造屋上梁等,其中用於中秋節的月餅模子最多。
除了將流傳下來的月餅模收入博物館和其他保護機構妥善庋藏,認真研究外,還應做好傳統月餅模製作工藝的傳承,使之得到活態保護。目前,全國多地仍有傳統月餅模製作工藝傳承人在默默堅守著這項民間雕刻藝術,很多都已列入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北京順義的孫氏祖傳糕點模具製作技藝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孫寶德;山西孝義閆氏月餅脫脫木雕技藝列入孝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閆建平;河北黃驊面花模子雕刻技藝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高殿華;山東即墨果模(榼子)製作技藝列入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王承厚、王培宗等;江西安義糕點印模雕刻技藝列入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熊盛璞;福建廈門龜糕印雕刻技藝列入廈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潘海員。由此可見全國各地對月餅模民俗文化的關注與重視,在保護和傳承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這對二十四節氣其他文物遺存的保護也是一種借鑑。
月餅模可以說是對中秋節民俗演化的一種記錄和存檔。它的藝術形態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民間傳統審美觀念的一種物化,在一定意義上展現出了中國民間傳統的藝術體系和造型體系。保護和傳承月餅模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也是對二十四節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