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
我們當選「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常務理事單位啦!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杭州市拱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當選為「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常務理事單位。拱墅區非遺中心文聞、半山街道文化站徐嬌和「半山立夏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倪愛仁赴京參加會議。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2016年,二十四節氣從「中國非遺」走向「世界非遺」,成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動、最鮮活的文化符號之一。與此同時,保護傳承、發展利用好二十四節氣也成為中國人對全人類的鄭重承諾。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2016年,二十四節氣從「中國非遺」走向「世界非遺」,成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動、最鮮活的文化符號之一。與此同時,保護傳承、發展利用好二十四節氣也成為中國人對全人類的鄭重承諾。
-
二十四節氣文化載體之一——月餅模
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社會中,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秋分祭月就是其中之一。「寒暑平和晝夜均,陰陽相半在秋分。金風送爽時時覺,丹桂飄香處處聞。」每年公立9月23日或24日,節令交秋分。
-
非遺展、餃子宴、測日影……登封冬至日這樣傳承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2020年12月21日(農曆十一月初七)、二十四節氣之冬至。2020年12月21日18時02分迎冬至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做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今天上午,「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
-
品二十四節氣之美 享傳統文化之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2020年12月18日下午,蚌埠市圖書館、蚌埠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以冬至節氣為主題,走進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了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
CMG短音頻·《朋友圈》:二十四節氣圖序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多通過歌謠、民謠、諺語、兒歌、詩歌、順口溜等形式得之。現在攝影技術發達了,也有以攝影作品配文傳播的。如果能將二十四節氣變成圖畫,變成水印木刻當然更為理想,那就是:用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牽引並傳遞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那是地秀枝榮,那是雁過燕來,那是往渚還汀,那是左湖右江。二十四節氣,那是柳線鶯梭,那是導渠引流,那是阡陌縱橫,那是寒來暑往。
-
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過時」?
雨水節氣來到,全年的農業周期才算正式開始。從立春到雨水,兩個節氣的更替,降雪變為下雨,越冬作物開始返青,草木萌動,世界一派生機盎然。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這首中國人幾乎都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
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單數節氣為「×月節、」「節氣」,偶數節氣叫做「中氣」,一個月中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幹支歷不同於陰曆,每個月節氣日視為這個月的第一天,中氣則視為十五。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近幾年來,九華立春祭、石阡說春、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等七項民俗活動陸續被列為二十四節氣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形成了豐富的遺產體系。近日,本報記者赴各地「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採訪,溯源而上,探尋二十四節氣這一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記憶與生命節律。
-
通博科普|二十四節氣裡的中國文化——雨水
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春暖花開,夏日炎炎,秋日金黃,冬日凜冽。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的經驗積累,智慧的結晶,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民俗節慶。為貼近公眾生活、弘揚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職能作用,2021年,通遼市博物館官微推出《通博科普|二十四節氣裡的中國文化》版塊,讓節氣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感受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領略二十四節氣的廣博浩瀚與獨特魅力。
-
農大二十四節氣之冬至——蘋果教授的甜蜜事業
農大二十四節氣之冬至——蘋果教授的甜蜜事業 系列微視頻《農大二十四節氣》由青島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監製、C印象影視工作室製作,選取建國70周年、建校68年來湧現出的在各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農大專家、學者、教工、學生、校友等群體或個人,將他們的事跡、精神與二十四節氣有機結合
-
華夏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與道教經典《淮南子》記載
道教經典《淮南子》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學指時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到了秦漢時期而臻於完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系統記載。
-
落下閎 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體系
1月5日,正值臘八節,閬中市橋樓鄉編排的《趕年》在當地表演,一段《二十四節氣歌》將現場觀眾帶回到千百年前的農耕時代。說到「二十四節氣」,就會想到它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和閬中有著怎樣的關係?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
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在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看做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月到11月,四川日報全媒體組織開展了《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大型文藝主題創作活動,邀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等省內外24位知名畫家,以中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統領,以壯麗的巴山蜀水為題材,妙手繪丹青,精心烹巨製,為我省天府旅遊名縣及著名旅遊景點潑墨代言。
-
二十四節氣食譜【芒種】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芒 種 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幹支歷午月的起始。 《農曆書》中說:「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這是一首傳統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朗朗上口,便於傳誦。 提到『月令七十二候』,可能很多人未必清楚,但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熟悉的很多了。 這二十四節氣,也就是開篇二十四節氣歌提到的節氣,是咱們的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