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2020-12-26 青瞳視角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先民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的變化,總結出節氣的變化規律。201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民俗學會和10個代表性社區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總結了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情況,表彰二十四節氣文創作品設計大賽獲獎人員,並開通「順天應時——二十四節氣非遺沉浸式數字藝術展」網上展廳。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由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相關機構共同發起組建,52家聯盟成員單位審議通過聯盟章程並籤署《關於加強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倡議書》,推舉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為理事長,著名專家劉魁立先生為榮譽理事長。會上,各單位、高校、機構及代表性社區的百餘位代表圍繞「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這一主題,從不同視角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

「節氣是人道與天道的結合,」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榮譽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劉魁立先生表示,「人道,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拍要順應天道,順應自然。而現如今,我們也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認識自然,認識節氣。」

文/北青-北京頭條實習記者 王潤琪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我們當選「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常務理事單位啦!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杭州市拱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當選為「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常務理事單位。拱墅區非遺中心文聞、半山街道文化站徐嬌和「半山立夏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倪愛仁赴京參加會議。
  • 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以申遺成功為契機 弘揚傳統農耕智慧 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2017年02月10日 14: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凝聚著古老的中國智慧,其總結的一整套農耕時間制度在數千年的歲月裡指導著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非遺展、餃子宴、測日影……登封冬至日這樣傳承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2020年12月21日(農曆十一月初七)、二十四節氣之冬至。2020年12月21日18時02分迎冬至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做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今天上午,「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
  • 二十四節氣文化載體之一——月餅模
    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社會中,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秋分祭月就是其中之一。「寒暑平和晝夜均,陰陽相半在秋分。金風送爽時時覺,丹桂飄香處處聞。」每年公立9月23日或24日,節令交秋分。
  • 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過時」?
    雨水節氣來到,全年的農業周期才算正式開始。從立春到雨水,兩個節氣的更替,降雪變為下雨,越冬作物開始返青,草木萌動,世界一派生機盎然。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這首中國人幾乎都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 CMG短音頻·《朋友圈》:二十四節氣圖序
    藝術家 魏立中 二十四節氣,本質上就是陽光走過大地的時間刻度。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多通過歌謠、民謠、諺語、兒歌、詩歌、順口溜等形式得之。現在攝影技術發達了,也有以攝影作品配文傳播的。如果能將二十四節氣變成圖畫,變成水印木刻當然更為理想,那就是:用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牽引並傳遞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那是地秀枝榮,那是雁過燕來,那是往渚還汀,那是左湖右江。二十四節氣,那是柳線鶯梭,那是導渠引流,那是阡陌縱橫,那是寒來暑往。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近幾年來,九華立春祭、石阡說春、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等七項民俗活動陸續被列為二十四節氣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形成了豐富的遺產體系。近日,本報記者赴各地「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採訪,溯源而上,探尋二十四節氣這一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記憶與生命節律。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我們很熟悉二十四節氣,你知道它背後有哪些科學價值嗎?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今天再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肯定會有一些變化,但我們可以不斷修正。不少專家已經在做這個事情了。其實3000年前據物候觀察和記載出來的結果也未必就是現在這樣,在一代一代傳承過程中,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得到不斷修正和完善。
  • 設在西北大學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成立
    原標題:「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成立  「2020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10日在陝西西安舉行。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揭牌。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西北大學。
  • 落下閎 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體系
    1月5日,正值臘八節,閬中市橋樓鄉編排的《趕年》在當地表演,一段《二十四節氣歌》將現場觀眾帶回到千百年前的農耕時代。說到「二十四節氣」,就會想到它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和閬中有著怎樣的關係?
  • 蕭任能《二十四節氣》—2017藝術南京
    臺灣文化產業聯盟在2017藝術南京展出他的銅雕系列《二十四節氣》,他把臺灣農耕採用的24節氣擬人化,雕塑成各種神情姿態的鄉間小童,用搖扇、吹風等童趣意向,來詮釋節氣的流轉內涵,濃鬱鄉土之情迴盪於作品中,也令人在觀賞之際,更了解節氣內涵。熱誠歡迎喜愛者前來參觀鑑賞!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過了小暑,天氣更加的悶熱,古人的智慧在這年復一年的四季中得到了體現,今天我們就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
    近日,由教育部和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教育廳、西北大學承辦的「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在西安舉辦。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揭牌。該「聯盟」將闡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推動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決策支撐。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西北大學。
  • 「節氣變化與感冒趨勢研究院」正式成立,快克藥業樹立藥品行業公益...
    合作雙方將從公益角度出發,開展「節氣與感冒」領域的聯合研究,共同尋找感冒與節氣、天氣、氣候的關聯,用中國二十四節氣的視角,對研究結果進行解析,促進研究成果的應用落地和用於大眾感冒與流感知識的科普傳播。   揭牌儀式引發各方盛讚,快克藥業引領藥品行業新風向   揭牌儀式現場,各方領導紛紛致辭,盛讚「節氣變化與感冒趨勢研究院」的成立「引領了藥品行業的風向」。   海南快克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昊表示:「快克藥業多年來始終致力於感冒方面的研究,關愛消費者,踐行公司的『供給好藥,服務社會』的理念和使命,竭誠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農大二十四節氣之冬至——蘋果教授的甜蜜事業
    農大二十四節氣之冬至——蘋果教授的甜蜜事業 系列微視頻《農大二十四節氣》由青島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監製、C印象影視工作室製作,選取建國70周年、建校68年來湧現出的在各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農大專家、學者、教工、學生、校友等群體或個人,將他們的事跡、精神與二十四節氣有機結合
  •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