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佔領了益州以後,東吳孫權派人向他討還荊州,劉備不同意。雙方為了荊州幾乎鬧翻。後來聽說曹操要進攻漢中,益州也受到威脅。劉備情急之下就和東吳講和,把荊州分為兩部分,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歸劉備,湘水以東歸東吳。
劉備安下了荊州那一頭,就專心對付曹操,請諸葛亮坐鎮成都,親自率領大軍向漢中進兵,叫法正當隨軍謀士。
曹操聽到劉備出兵,馬上組織兵力,和劉備對抗。曹操也親自到長安去指揮漢中戰事。雙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定軍山之戰,蜀軍大勝,魏軍的主將夏侯淵被殺。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把魏軍撤退到長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調動部隊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伐曹魏,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
當時關羽主攻的是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抵擋不住關羽軍隊的進攻,一方面堅守在樊城不出戰,一方面連連向曹操告急求援。
曹操在長安除了指使曹仁據守樊城不能棄城之外,又急忙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樊城援助曹仁,抵禦關羽軍隊的進攻。
關羽長期徵戰在荊襄地區,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他看到曹軍秋季錯誤地駐紮在低洼地區,於是就命令荊州軍造大船,並調水軍集結待命。
秋八月,陰雨連續下了10多天,漢水暴漲溢岸,大水沿著漢江故道河床低洼地帶分三路湧向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到團山鋪一帶;再加上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溝、黃龍溝、黑龍溝等地的山洪暴發之水,使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團山鋪等區域內的水平地五六丈深,于禁等七軍皆被大水淹沒。
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一片汪洋,無處躲避。他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堤避水。這時,關羽命令他的水軍乘船猛烈攻擊被大水所圍困的曹軍,並在大船上向曹軍避水的堤上射箭,曹軍死傷落水被俘者甚多。在面臨全軍覆沒的窘迫情況下,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而龐德卻頑強抵抗,終被擒住,拒不投降,遂為關羽所殺。
後人有詩曰:「夜半徵鼙響震天,襄樊平地作深淵。關公神算誰能及,華夏威名萬古傳。」
水淹七軍這次戰役,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甚至都動了遷都以避其銳的念頭。
後來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離間孫劉,許孫權以好處,與東吳結盟,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同時命徐晃和張遼火速救援曹仁。
孫權得到曹操的信後,欣然允諾,他故意召回駐守陸口的大將呂蒙,而替以年少多才卻無名望的陸遜來麻痺關羽。關羽看到鎮守陸口的陸遜是個無名晚輩,就放心大膽地把荊州大部分軍隊陸續調到了樊城。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軍數萬人,糧食匱乏。他責備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糧草運送跟不上,大怒說:「還當治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二人於是存有叛心。後關羽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強佔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
孫權得知此事,覺時機成熟,便命呂蒙為大都督,發兵襲擊關羽的後方,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傅士仁因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而與關羽有嫌隙,現在又因運送糧草不力受到關羽的責備,所以孫權派人來誘降時,二人不戰而降。 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作戰。
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繫,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徐晃令人將孫權來信(曹操當初派出聯合孫權的使者返回洛陽時,帶回了孫權的密信,信上說馬上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射入關羽營中。關羽得信後,既恐腹背受敵,又不願前功盡棄,因而處於徘徊猶豫、進退兩難的境地。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這時候,洪水退去,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斷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
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並派人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二人以上庸新定為由,拒絕支援。關羽進退失據,腹背受敵,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這時,陸遜乘勝西進,奪取了宜都。關羽看到麥城東、西、南三面全是敵人,而援兵又遲遲不到,決定突圍回西川。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裡,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裡,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在距益州不過二十裡的臨沮,被吳軍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將馬忠設絆馬索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
從溫酒斬華雄,到斬顏良、誅文丑,再到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再到單刀赴會拒魯肅,一直到威震華夏的水淹七軍,關羽的聲望如日中天,漢壽亭侯是何等地威風凜凜,何等地意氣風發!然麥城一敗,英雄末路,終被一無名小卒生擒,身首異處。東吳大將太史慈臨終前嘆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末路,讓人何等地悵恨!
然而,歷史上,英雄末路的又何止關羽一人!
點擊文章標題下「收錄於話題國學泛舟」處,可以進入話題專欄,查看往期文章。
項羽之死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
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闢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