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桌球時身體水平旋轉四個力矩芻議

2020-10-03 桌球科學與實踐

拙帖《打桌球時下肢功能分析》,提出:球拍圍繞身體中軸線(垂直軸z)水平圓周運動的力矩來自身體至少四個部位發力產生的力矩(落實到球拍速度上的那部分)疊加而來。四個旋轉力矩分別是 Mz(足底旋轉)、Mz(轉髖)、Mz(軀幹扭轉)、Mz(揮臂)。(參見圖1)

其中Mz(足底)Mz(轉髖)來自腿部蹬頂過程分別在上下兩端產生的效果,主要是腿部肌肉的貢獻;Mz(軀幹扭轉)來自肩背胸腹腰部等軀幹部肌肉發力;Mz(揮臂)來自持拍手臂和肩背部肌肉發力。也就是說,水平旋轉擊球力(矩)來自全身各相關運動的肌群發力之水平合力(矩)。

個人意見:因為人體不是剛體,是可變質點系。從理論上說,人體揮動球拍做圓周運動力矩M採用質點系對z軸的角動量定理來分析、討論比較合理;從實際計算來說,採用多剛體模型較為可行。質點系對 z 軸的角動量定理或衝量矩定理微分式為

Mz =∑Mzi= dLzi/dt,

含義是質點系對於z軸的角動量對時間的變化率等於質點系所受一切外力對z軸的力矩之和。角動量定理三維分量積分式為

質點系對z軸的力矩Mz對時間t的積累就產生衝量矩ΔLz(角衝量),即水平角動量的增量(圖2中第3式)。

其中每個質點所受外力Fi(e)對z軸的力矩Mzi等於該點對z軸上任意一點o的力矩Mi(o)在z軸上的投影。力矩公式為 Mi(o)=riFi(矢積)其中ri是質點i相對z軸上o點的位置矢量,Fi是質點i所受的外力。Mi(o)的大小等於ri和Fi所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Mi(o)= |riFiSinα|,其中α是由ri轉至Fi的夾角,Mi(o)方向可用右手螺旋法由ri、Fi的方向來確定。如果ri和Fi都在同一個與z軸垂直的平面上,則 Mzi= riFiSinα。

至於全身運動學參數時間、時刻、(角)速度、(角)加速度、(角)位移等等,重要的觀察、測定標誌是四線、八角、四朝向,能比較接近客觀事實、比較全面地反映全身各人體環節對擊球力的貢獻。

全身四線為足底線、髖線、肩線、前臂線(圖3、圖4,截自網絡,有編輯)。雙腿的八角為髖角、膝角、踝角、足底角(圖5)。四朝向為雙足尖、雙膝朝向。其中,足底線直接反映足底旋轉角度,髖線綜合反映雙腿蹬頂的轉體效果,肩髖線轉角代表軀幹扭轉角度,小臂線代表全身發力水平旋轉角度。每條腿的四個角度大小及變化合起來方可考察腿部作用,左右雙腿配合作用必須結合髖線變化綜合考察。足尖與膝部的四個朝向可幫助我們了解腿部蹬頂使身體水平旋轉角度之貢獻。總起來看,擊球過程下肢力學運動最為複雜,研究空白點很多。

身體水平旋轉四個力矩的分別測定方法與實測數據尚未見文獻報導。初步考慮,是否可以根據多剛體模型,分別採用各肢體的角動量定理MΔt=Lt-L0=J(ωt-ω0),根據實測運動學數據進行計算?因為球拍速度、各肢體旋轉角度、作用時間、力臂長度、質量與轉動慣量都是可以實測或推算出來的。

注意,身體各部分肢體產生的力矩能提供到球拍速度上的貢獻比例是不一樣的,一般與質量m、矢徑r、加速時間Δt有關。相關公式為M = Jβ= J(dω/dt)(其中轉動慣量J= ∑miri^2 )。比如,雙腿蹬頂產生的力矩(Mz(足底)Mz(轉髖))很大,但它要推動全身(m=70公斤,轉動慣量J很大)旋轉,能獲得的角加速度β就較小。持拍手產生力矩的貢獻卻能夠較多落實到球拍上,因它只要推動一個手臂和球拍(m=3.2公斤,轉動慣量較小)旋轉,能獲得的較大的角加速度。

所以,下肢發力的主要貢獻在於給全身最初的啟動加速力矩,為擊球力提供基礎角速度,同時還要承受並撐住軀幹上肢加速的反向力矩,保持身體的穩定性。在擊球瞬間1毫秒時間內,下肢擊球動量其實早就傳導到位了。下肢乃至軀幹等遠離球拍的肢體即時動量對擊球力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人體內力的傳導和動量傳遞是需要時間的。據筆者所知,估計1毫秒只能傳導1釐米左右吧?也就是說,能作為」碰撞質量」和球拍質量一起同時起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持拍手了。手腕以上部位基本是屬於鞭長莫及。
軀幹扭轉力矩(Mz(軀幹))不算最大,其主要功能是起到穩定重心、平衡兼顧、核心控制、上傳下達等作用。從動量角度看,軀幹主要是接受、繼承下肢傳遞,疊加自身發力,通過肩部向持拍手臂輸出角動量,持續加大其角速度。同時承受持拍手臂發力擊球產生的反向力矩,這自然會引發軀幹自身制動。

對桌球運動中人體各肢體轉動力矩的研究目前開展的項目不多。揮臂力矩與軀幹扭轉力矩模型相對成熟,但下肢蹬頂轉的力學模型建立起來頗有難度(目前研發的桌球機器人幾乎都是沒腿的),對其認識、了解也很膚淺,一切尚在探索之中。

筆者不揣冒昧,本帖實系引玉之磚。懇請球友批評、指正!謝謝!

相關焦點

  • 打桌球時身體各部位旋轉角度三維動畫
    打桌球時身體各部位旋轉角度三維動畫拙帖《「角度辨力法」的思路原理》,提出了一種用身體水平扭轉角度來推斷正手拉弧圈時,各肢體發力對擊球力貢獻相對份額的假設,簡稱「角度辯力法」。該法總體思路是:1 擊球力大小來自球拍速度。2 把拍速看成人體力學鏈末端球拍水平旋轉的線速度,且線速度可換算出相應角速度,與身體各部分扭轉角度掛鈎。
  • 打桌球時下肢功能分析
    打桌球擊球發力的主要身體部位可分為三段:下肢、軀幹、手臂。其中下肢又可細分為大腿、小腿、足三個人體環節。從下肢運動精細功能看,足部還可再細分為前部和後部兩部分。聯結腿部各人體環節的主要關節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一系列的足部關節(圖1,截圖來自秒懂百科視頻)。
  • 打桌球時人體環節角動量解析
    假設打桌球動作簡化為人體持拍的水平旋轉。根據國標GB/T 17245-2004《成年人人體慣性參數》,把人體劃分為15個環節(四肢共12個環節加上頭頸、上、下軀幹),通俗一點說就是劃分成15個肢體部位(參見圖1,照片截自網絡)。本帖重點分析一下單個人體環節i旋轉角動量的來龍去脈。
  • 揮拍力來源力矩分析
    前一帖寫了揮拍力來源受力分析,總感覺意猶未盡,因為打桌球的人體運動不僅有平動,還有轉動。打球時人體受重力作用,受地面約束,實際上仍然是一個複合運動,存在六個自由度的三維平動和三維轉動。人體運動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運動之一,其受力(矩)分析還是有點繁瑣的。
  • 桌球飛行時4個阻擊點與身體8個部位的練習
    &34;,打法分類龐雜,從來華山論劍,沒有真正的天下第一,這也為這項運動帶來更大的生命力和普及程度,同時打桌球對身體的好處顯而易見,越來越多得愛好者投入其中。打桌球先從建立球感開始,了解球拍對球體不同角度的接觸方法。最簡單的練習方法是在球拍上連續顛球,對桌球在球拍上的反彈建立記憶。要始終建立這樣一種觀點,即桌球一直是處於運動中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觀察桌球運動的狀態並對它進行有效接觸。球拍與桌球接觸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桌球在球拍上方,一個是桌球在球拍下方(側方)。
  • 四肢發力能使軀幹旋轉嗎?
    打桌球的揮拍動作可近似為球拍的水平圓周運動,即球拍圍繞人體立軸旋轉。初看起來,球拍圓周運動的總角度全部都是由持拍手的前臂揮拍完成的,但它顯然不僅僅是前臂的功勞。因為持拍手是由右肩帶動的,持拍手臂揮轉角度是在肩線、髖線、足底線分別旋轉了一定角度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換言之,總角度應該是手臂揮拍轉角、肩髖轉角、髖足轉角、足底線轉角等四個角度之和。
  •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業餘愛好者打桌球最重要的並不是技術
    桌球運動看似輕鬆無比,比賽雙方打得是只有2.8克40+的桌球。其實專業桌球運動員的運動量是非常大的,很多技術動作都必須要有出色的身體素質做支撐才能實現。很多優秀的球員都因為超負荷的訓練和比賽透支身體健康,受傷病困擾早早地退役了。
  • 桌球的旋轉應該怎樣理解?這裡說得很清楚了,建議收藏
    桌球是一項集健身性、競技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運動,它具有較高的鍛鍊價值。打桌球不僅能全面鍛鍊人的身體,還能調節人的情緒,使人心情愉快,性格開朗大方,提高思維能力,促進智力發展。因此,對於喜歡健身的兒童、少年、青年、中老年人來說,是非常適合的。
  • 桌球運動中身體各環節水平轉動的觀察和表述
    所以,筆者曾建議觀察人體上的「四線」來判斷身體各部位對擊球力的貢獻:足底線、髖線、肩線、持拍手小臂線。轉身的結果是足底旋轉後,整個身體的朝向都跟著旋轉。典型的轉身動作是隊列操練項目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轉身的主要發力部位在踝關節附近的下肢,用力不大而往往旋轉角度不小(比如向後轉可達180度)。動作幅度較大時,桌球一個完整的正手擊球動作可伴有兩個相反方向的明顯的足底旋轉(引拍和揮擊)(圖3,注意樊振東左足底的旋轉)。
  • 揮拍力來源力矩分析(續)
    多一個相向運動(圖1)的發力和力矩。我們知道,作用通過重心的外力(如重力等)對人體旋轉無直接影響。所以,雖然M2對於身體整體而言,屬於內力矩,但對球拍而言,顯然是外力矩。球拍主要由四個外力的合力(矩)驅動:彈力FN、摩擦力FH、重力G、肌肉揮拍力FR。
  • 桌球的六種基本旋轉和每種旋轉的特點
    運動員們追求旋轉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一、桌球的旋轉有利於展現桌球運動的魅力桌球運動不像三大球那樣有著很好的可觀賞性,觀眾一般在運動員對拉弧圈球或者削球,或者打了個「穿越」球時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桌球運動的力與美,無論是上旋球完美的弧線還是側弧圈在空中大角度的拐彎,還是削球手製造出的海底撈月般的誇張弧線,都能帶給人一種藝術的美感,而這些都離不開對桌球的旋轉的製造
  • 什麼叫力矩_力矩有什麼用_力矩怎麼求
    打開APP 什麼叫力矩_力矩有什麼用_力矩怎麼求 發表於 2017-12-07 14:38:55   什麼叫力矩
  • 桌球旋轉的科學問題
    會打桌球的人很多,業餘時間拿起球拍揮舞幾下出出汗是件很爽的事。要問打桌球講究的是什麼?無非是速度、落點,還有旋轉。即便是小小的孩子,他也會因為對方「吃」了自己的發球開心不已,而專業的桌球運動員則是把「轉」與「不轉」玩到了極致。
  • 未來,教你打桌球的可能是個機器人?
    我的全名叫龐伯特多球訓練機器人,身高約1米,體重約70公斤,站在球檯一側,我就和你一樣,是個會打桌球的「人」。在這次暑期集訓中,我重任在肩,運動員們都親切地叫我「龐教練」。高度還原傳統的桌球或者網球發球機,球從一個口子裡機械地發出來,沒什麼旋轉。
  • 如何看待打桌球時的小技巧
    以桌球領域的自媒體為例,帳號側重角度不相同,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學習桌球技術,關鍵要靠自己的「頓悟」,別人用文字寫下來的技術,終究是別人的心得體會。可「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自己「悟」出來的,才是有用的收穫。
  • 辨識旋轉球的一種重要方法——淺說桌球17
    它可以很方便地用於認識、辨別所有類型的旋轉球。它還是將桌球旋轉軸直線方向與環形旋轉方向聯繫起來的橋梁,對球友弄清楚複雜的三維空間立體旋轉球有莫大的幫助。希望球友能重視這種看著不太起眼,但確實很有用的右手螺旋法。 右手螺旋法使用非常簡單,看圖 1 就一目了然: 右手大拇指沿著旋轉軸指向其任意一端,併攏四指的彎曲方向就是桌球的旋轉方向。
  • 力矩(或動量矩)投影為什麼相等?
    討論人體擊打桌球力學原理時,常常採用球拍圍繞人體垂直軸做圓周運動的簡化物理模型。由於人體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生物巨系統,屬於可變質點系。從理論上說,人體揮動球拍做圓周運動的力矩M採用質點系對z軸的角動量定理來分析、討論比較合理,即Mz=∑Mzi。
  • 桌球旋轉、速度最強的三大機密技巧!
    ,使桌球從擊球方脫離底板之後,球拍對桌球的作用力消失,桌球的前進速度和旋轉速度就已經確定下來,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下,無論是桌球的行進速度還是轉速都是恆定不變的。只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桌球的運行狀態才會發生改變。這是物理學常識,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說桌球從擊球方脫離底板之後的一瞬間,其前進速度和旋轉速度值最大,換句話說,此時球速最快、最轉!這時的桌球就像從槍膛中射出的子彈,在前行的同時高速自轉。
  • 陳夢戰例談桌球發球的旋轉,如何判斷製造不同旋轉
    有的朋友說到了桌球的旋轉,我覺得有必要先講旋轉,再講方向和落點。桌球的魅力,很大部分來自旋轉。當你面對球檯,面對對手時,下轉,會向你的對面,向著對手轉。落臺後,旋轉強的,會向球網回彈。上轉,就是對著你旋轉,衝著你的身體,在空中轉,落臺後向前竄。最典型的就是弧圈球,向前竄。側轉,就是面對你身體,左右旋轉。談上轉下轉,主要說的是發力方向,向下發力的,一般出下轉。向上發力的,一般出上轉。看動作能看出是上,還是下。
  • 5個小技巧,助你快速提高桌球發球水平!
    5個小技巧,助你快速提高桌球發球水平! 原標題:5個小技巧,助你快速提高桌球發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