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問題和那個「留守女孩考上了北大,選了考古學專業,被網友們說選了個沒錢途的專業,窮人家的孩子要選畢業賺錢多的專業「一樣,可以不用理。你看最後整個考古系的前輩們都出來寵這位小師妹,每個都是各地博物館的扛把子出來送東西,鼓勵小師妹認真學習。女孩肯定也會回信或者加上微信感謝這些前輩們,看這不是整上了該行業的最優質人脈了麼。
你喜歡英語,成績很好,並且有信心能把它學好,我覺得你就已經跑贏在起跑線了。多少人大學四年過去了,工作好幾年了,依舊沒有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感興趣的行業,半夜睡不著都還會去琢磨的事情。
除了例牌要建議你努力學習把英語學精以外,給兩個私人小建議:
1. 去看英語專業畢業的人的去向。
如果你在大學學習的時候發現自己喜歡搞研究,那就找到細分領域的前輩專家,譬如文學/語言學/翻譯/文體學等方向的教授,去看他們的論文和現在研究的東西,為考研做準備。 如果你在大學發現自己將來要就業,那就去找那些英語專業畢業的人,看他們在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和他們聊聊,看看他們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做好充足的準備。
舉個例子,你就可以關注英語專業畢業的人,去看看他們的資料,就大概有個了解,做到不慌不忙地按著節奏去走。當然還有更好的辦法就是,註冊一個領英,搜索英語專業就出來很多人,你可以去連結該專業畢業的人,看他們的職業發展過程。當然如果能聊上幾句,就更好了。
我在紐西蘭留學讀書的時候,有門課就是教怎麼弄好自己的社交媒體檔案,重中之重是Linkedin,因為國外找工作更靠人脈。你要清晰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簡歷和興趣點,結交更多相關行業的人脈。
2. 用英語大量地去讀書。
當你讀的越多,就能越快發現自己的口味,也能發掘自己真正熱愛的是哪個領域。然後整個世界都打開了,外面的世界那麼精彩,看得越多就能發掘更多的信息差,信息差「在這個信息過剩的時代,大部分人分不清信息的時代」 就是金錢。
再以我舉例,我是英語專業畢業,從事了營銷類的工作,工作後出了國讀書,在紐西蘭上著個不鹹不淡的班,輕輕鬆鬆地拿著不高的薪資。但是一年不省著花都能存下來10萬人民幣,又何必在國內奮鬥個半死,拿10-20萬呢(我是以我資質來說的數哈,我可能奮鬥都破不了20萬/年)。
當然如果你是個努力奮鬥型人才,那就會前途更好,像我上一篇文章裡的朋友,英語大專畢業,現也在紐西蘭,但賺的比我多很多。
祝大家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然後不斷地深耕,順便把錢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