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2020-12-26 諸葛品歷史

古代沒有普及義務教育,有機會讀書的普通百姓並不太多,但古人的智慧毋庸置疑,並不遜色於現代人,從流傳至今的經典俗語中就能充分表現出來。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不少為人處世的學問,一傳十,十傳百,因蘊含哲理且通俗易懂,容易被理解和傳播,從而凝結成俗語,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裡:「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俗語的數量越來越多,有些不分地域,炎黃子孫都能聽懂,有些具有地方特色,一般人未必理解。今天介紹一句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啥意思?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此處的「升」和「鬥」,都屬於古代計量單位,所代表的容量,跟現代並不一樣,但不妨礙咱們分析俗語。從漢朝開始規定,十升為一鬥,那麼「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理解起來就簡單了,字面意思是說,你給別人一升米,別人會把你當成恩人,若給他一鬥米,就會把你當仇人,究竟有沒有道理?

從很小的時候,父母和老師就反覆告訴我們,要記住別人給予的幫助,學會知恩圖報,千萬不能做忘恩負義之人,否則會被戳脊梁骨。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可以說枉為人。

但是,自古以來,總有一小部自私自利之人,把別人的好不放在心上,認為理所當然,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在旁邊看笑話,甚至落井下石。關於「升米養恩,鬥米養仇」出自何處,已經無法考證,但這句俗語背後有一段故事,值得所有人深思。

古時候,在一個小村莊裡,有兩個關係比較好的鄰居,為了敘述方便,分別稱他們的為張三和李四。兩人年紀差不多,從小一起長大,原本家庭條件也相差無幾,但張三長大後勤勞能幹,李四卻比較懶惰,整日遊手好閒。上天非常公平,不努力肯定沒有收穫,幾年後,李四越來越窮,而張三越來越富裕。

有一年,連續幾個月沒下雨,發生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張三從城裡買了許多大米,考慮到鄰居李四家境貧寒,不忍心看著鄰居餓肚子,心地善良的張三,親自給李四送去一升米,想幫他渡過難關。李四心裡充滿感激,並說:「你的這份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

第二年春天,到了播種的季節,李四家裡太窮,問親戚借了一些種子,但還是不夠。正當他發愁時,鄰居張三又給他送來一鬥米,並安慰李四:「大家都是鄰居,感謝的話不用多說,誰都有困難的時候,互幫互助是應該的。」連一口水都沒喝,張三就回家了。

李四的妻子從娘家回來,得知張三給他們送了一鬥米,非但沒有表示感謝,還對丈夫說:「張三那麼有錢,才給我們這點大米,太摳門了,真是為富不仁。」另外,她逢人便說張三很壞,編造許多謊話,故意敗壞張三的名聲。幾天後,張三得知此事,氣得臉色煞白,感嘆道:「好心送給他大米,反而養了個仇人,簡直瞎了眼。」

上面的故事也許只是傳說,但也說明「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不是沒有道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起初會把別人的好放在心裡,但時間長了,會把這種恩情當成理所當然,一旦給他們的少了,立馬心生怨恨,大衣哥朱之文對此應該深有感觸。所以,要銘記「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為避免「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不要對誰都掏心掏肺,網友的一句話非常經典:「對人不能太好,餵狗不能太飽。」各位看官,你對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是如何看待呢?有沒有過相同的經歷?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也說「杯米養恩,擔米養仇」
    生活中我們常聽見「杯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類似的說法還有「鬥(碗/升)米養恩,擔(石)米養仇」、「升米養恩,鬥米養仇」、「滴水恩鬥米仇 」、「升恩鬥怨」等等。升、鬥、斛、石(擔)都是我國古代的容量單位。在古代中國,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 十鬥為一斛(大斛)。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雅俗共賞,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俗語又稱民間老話或者諺語,大多數都是老祖宗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雖然表面意思粗糙簡陋,但是背後的道理的確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這麼說
    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 在農村,老人常說:「升米恩,鬥米仇」,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過去,農民朋友他們沒有多餘的錢讀書識字,所以多數人都會以為他們沒有文化,什麼都不懂。但是,讀書識字只是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農民朋友通過生活、生產實踐也可以慢慢認識,提升自己的智慧。千百年來,老祖宗們靠著自己的摸索,也總結出了許多非常有哲理的話,也被稱為俗語。這些俗語,有的現代人不相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沒有道理。一、常常病,救了命,一時病,要了命。
  • 升米恩養鬥米仇:再善良,也不要對這三種人施以大恩
    「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當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但如果給他一鬥米,他可能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鬥米,就能給我更多,你竟然不給我,你就成了壞人了。 你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對別人施以援手,人家會感激你。但如果你一直這樣做下去,突然某次沒有給人相應的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
  • 俗語「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牢記老祖宗忠告,一生受用
    聽人勸,吃飽飯,和老一輩人相處多了,總會聽到他們說一些非常經典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許宜錦國畫紫藤《動人春色不須多》作品選自:聚藝上品與人相處,保持一顆慈悲之心,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這顆慈悲之心也要有個限度,一味的付出只會增長他人的貪慾,很容易養出恩將仇報的白眼狼。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古人三句話,從此不當「濫好人」!
    生活中有一種人,他們富有同情心,對人有求必應,為別人想得太多,以至於忽視了自己的利益或感受,並經常因費力不討好而陷入痛苦、失望之中。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濫好人」。做人,當然應該做好人,但應該是有原則、有主見的好人。
  • 易經提醒:「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兩個人施恩
    而我們對他們的幫助,他們也是很難有感恩之心的,相反,一旦對他們的幫助我們無法執行,那麼,這些得寸進尺的遠親,必然就會對我們頗有微詞,有的甚至會在我們的背後大放厥詞,說我們做人沒有親情之類的。這樣一來,我們對他們的幫助,反而成為了他們對我們攻擊的工具。所以,做人再有本事,也不要對那些得寸進尺的遠親施加恩惠,真的不值得啊。
  • 為什麼「一鬥米養個恩人,一擔米養個仇人」?
    但是,每次這個人有困難的時候都會找你,你每次都會幫他。時間久了,這個人就會產生一種依賴性,哪天你沒有幫他,他就會恨你。人心就是這樣,許多故事都告訴我們,你做好事是很好的,但是就怕有些人不但不感恩還認為那是他們應得的。「一碗米養個恩人,一鬥米養個仇人」,。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你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
  • 農村老話常說:鬥米養恩湧泉報,擔米養仇莫過夜,學知識了
    農村老話常說:鬥米養恩湧泉報,擔米養仇莫過夜,學知識了很多人在農村都待過,都知道農村在以前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災荒的年年頭,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通常情況下我們都知道,這個時候你要是去誰家借糧食,借米下鍋,人家要是給你一鬥米,你可不能忘記人家的恩德,要知道大家都沒有,能借給你別人也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你一定要把這個人記一輩子。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我要把你的恩情記一輩子,我會把你對我這份兒恩情,記在心裡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農村老話叫鬥米養恩湧泉報。
  • 但記住:一鬥米養恩人,一擔米養仇人
    自從走出抑鬱症,學習了大量的人生知識,更能感受到漢字,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個方塊字,每一句民間俗語,無不滲透著先人的智慧,蘊含著人生的大道! 由於自己大學時讀外語專業,出來後從事外語方面的工作三十年,再加上自己崇洋媚外的錯誤觀念,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和研究過國文國語,錯失這多麼寶貴財富!
  • 「親戚遠了香,鄰裡之間高打牆」這句老話究竟啥意思
    口口相傳下來的這句話,對於怎樣處理好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畢竟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如何科學有度地處理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確實是一門常講常新的話題。處理好了,親情友情都能融洽鞏固,處理不好,就會在親戚朋友之間造成感情的傷害,嚴重者可能會使親戚朋友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
  • 升米恩鬥米仇!
    妥妥的升米恩鬥米仇!首先,越南的腦迴路可能和別國不太一樣。在它看來,在中國與蘇聯的援助下打退了美軍,等於自己打退了美軍,也就是說自己很牛,連美國都能打贏,也就意味著自己難有敵手,於是野心膨脹了,想要成為亞洲「霸主」的越南就先對柬埔寨下手了。
  • 鬥米恩升米仇——做好人or做壞人?
    俗話說:「鬥米恩,升米仇。」不是沒有道理的。放在現實生活意思就是,偶爾的小恩小惠會讓人銘記於心,但一直以來的奉獻給予在別人眼裡這就是該做的!一旦違背,那就是深仇大恨!這就是人性!不容反駁!自古以來,對於這種大道理,大家都懂,但從來都是雙標的——別人不懂感恩就得批判,但自己就嘴上講講這道理罷了。
  • 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醍醐灌頂!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鬥米養個仇人」。一句話點醒多少夢中人!如果你在別人危難的時候,給他一個適當的幫助,然後推他往前走一步,他會永遠感激你。打小接受的傳統教育是做人要講義氣,也明白「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所以自己傾心相助的朋友離我而去時,我苦悶並百思不得其解:雖然自己不圖回報,可事情不應如此,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道理?「一碗米養個恩人,一鬥米養個仇人」。理解了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
  • 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鬥是什麼,真有道理嗎?
    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手指上的簸箕和鬥,小時候在鄉下,老年人就喜歡把小孩子的手拿著數,這孩子有幾個鬥,幾個簸箕,這是看手相的一種,說到底,就是通過手指上鬥和簸箕,預測小孩子的命運,還有「十指簸箕沒有鬥,只往外簸沒處裝」的說法。小孩子不懂啊,到底什麼是鬥,什麼是簸箕?
  • 《水滸傳》:升米恩,鬥米仇,柴進「真情實意」為何換不來人心
    (一)、仗義疏財,未得回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朋友之間免不了互幫互助,而且這也是積攢人脈的重要途徑。同樣是大戶人家,而且柴進還比宋江家世要顯赫,但是名號卻一直不如宋三郎響亮。一提起宋江,便是及時雨,每當朋友落難他搭救的都很迅速。
  • 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為什麼?
    農村俗語話糙理不糙,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即有前車之籤,又能警醒世人,是一部難得的警示錄,比如這句『』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這裡這句話是這麼說的,『』小幫是恩人,大幫是仇人『』,就是說適當的幫助可以使對方感恩涕零,竭盡全力或持續的幫忙可能會成為仇人,這是因為人心慾壑難填,貪心不足蛇吞象,適時小恩小惠別人認為是真心實意的幫助,但是傾盡全力時,對方就會對你依賴太多,要求也更多,當不能滿足他的心理需求時,就變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這也是人常說的花錢養個仇人。
  • 《重生》「升米恩,鬥米仇」什麼樣才算一個合格的好朋友
    律師薛冬是不是很有熟悉感呢?薛冬是由李宗翰飾演,也是最近剛結局的職場熱劇《安家》中反派角色翟雲霄飾演者,為賣房子而不擇手段讓觀眾們紛紛吐槽。而在這次懸疑劇《重生》中飾演一個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而最後被兄弟插刀的可憐律師。
  • 俗語「命中只有八鬥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八鬥米吃一升會如何?
    因此我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好玩的話題,它就是是俗語:「命中只有八鬥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八鬥米吃一升會如何?我們先從字面上來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一輩子的命運,老天總已經給定下了。這個人命裡只有八鬥米,如果按升來計算就是0.8升,即使走遍了天下,他想多掙出那2鬥米,也就是0.2升,也是不可能能做到這一點的,所以說不滿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