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鍥而不捨 [qiè ér bù shě]
基本釋義:鍥:鏤刻;舍:停止。 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出處:《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典故: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荀況在《勸學》中教育人們做事情要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連金屬和石頭那麼硬的東西都可以鏤穿。其中「鏤刻」是一種精細的雕刻方式。在哲學思想方面,荀子認為自然發展有其客觀的規律;反對天命,不迷信鬼神,認為人定勝天;還主張因地、因時制宜,充分發揮人的才能,促使萬物發展。在教育方面,他寫過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勸學》,來闡明他的教育思想。《勸學》中記述了他在教育、學習方面的很多理論,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比如,他認為人接受教育,努力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學生超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在《勸學》中,荀子還用鏤刻金石來說明學習一定要持之以恆的道理。他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後人就是根據這裡鍥而不捨的意思總結出了這句成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學習知識是一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淵博的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人們學習時一定要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相關成語:水滴石穿 滴水穿石 愚公移山 半途而返 知難而退 半塗而廢
2.千載難逢 [qiān zǎi nán féng]
基本釋義:一千年裡也難碰到一次。 形容機會極其難得。
出處:南朝·齊·孔琇之《臨終上表》:「臣以凡庸;謬徼昌運;獎擢之厚;千載難逢。」
典故:
千載難逢出處:《韓昌黎全集·潮洲村史謝上表》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釋義:「載」,午。「逢」遇。千年也難得碰到一次。形客機會極其難得。故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小時候就成為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他刻苦自學。年輕時代就博覽群書,在學問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5歲到京城,擔任國子監博士,後來又被提升為刑部侍郎。當時佛教盛行,連唐憲宗也很祟尚佛教。他聽說有所寺院裡安放著一塊佛祖釋迎牟尼的遺骨,便準備興師動眾,把它迎進宮裡禮拜。韓愈對此很反感,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加以反對。其中提到,佛教傳人中國後,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想拜佛求保佑的,結局必然是悲慘的。唐憲宗看了這表。十分惱怒,認為韓愈不只是故意與自己作對,而且用歷史來影射自己活不長。為此,要將韓愈處死,虧得宰相為他說情,才改為貶職,到潮州任刺史。唐朝中期,中央統治權力日益削弱。憲宗執政後,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權的統治有所加強。被貶到潮州的韓愈,針對這一情況,再次給憲宗上了《潮州刺史謝上表》,極力為憲宗歌功頌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在這道表中,韓愈恭維憲宗是扭轉乾坤的中興之主,並且建議憲宗到泰山去「封禪」。封禪,是一種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頂築壇祭天稱「封」,在山甫梁父山上闢基祭地叫「撣」。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漢武帝。曾舉行過這種大典。韓愈這樣建議,是把憲宗當作有傑出貢獻的帝王。韓愈還在這道表中隱約地表示,希望憲宗也讓他參加封禪的盛會,並說如果他不能參加這個千年難逢的盛會,將會引為終身的遺憾。後來,憲宗把他調回京都,讓他擔任吏部侍郎。
相關成語:百年不遇 千載一時 千載奇遇 稀鬆平常 司空見慣 俯拾皆是
3.眾矢之的 [zhòng shǐ zhī dì]
基本釋義:矢:箭;的:箭靶的中心。眾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擊的對象。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徵》:「今之原禍始音;必以合肥為叢矢之的。」
相關成語:過街老鼠 樹大招風 千夫所指 交口稱譽 明目張胆 有口皆碑
4.了如指掌 [liǎo rú zhǐ zhǎng]
基本釋義: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 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東西放在手掌裡給人家看一樣。
出處:《宋史·道學傳序》:「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
相關成語:如指諸掌 洞若觀火 知己知彼 心中無數 疑團莫釋 一臉茫然
5.不教而誅 [bù jiào ér zhū]
基本釋義: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相關成語:仁至義盡 引入歧途 不教而殺 諄諄教誨 誨人不倦 諄諄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