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異軍突起 [yì jūn tū qǐ]
基本釋義:異軍:另外一支軍隊。 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現。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少年欲主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典故:
秦末,陳勝、吳廣率先揭竿而起,反對秦二世的荒淫無道,各地紛紛響應。西楚霸王項羽也同他的叔叔項梁在會稽發動起義。後來,項梁被封為楚王上柱國,率軍渡江,進擊秦軍。此時,東陽縣有個叫陳嬰的獄吏,在縣中威信很高,深得當地人尊重。東陽縣的年輕人受全國風起雲湧的起義浪潮影響,也殺死了東陽縣令,聚集了幾千人,發動起義。陳嬰被他們推選為首領。剛開始的時候,陳嬰以自己能力差為由加以推辭,但後來經不住眾人的一再勸說,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縣中的老百姓得知起義軍的首領是陳嬰後,紛紛前來投靠。沒過多久,東陽的起義軍便匯集了兩萬人之多,這就是異軍突起的意思。後東陽人又想擁立陳嬰為王,獨樹一幟,並讓所有士兵裹上青色的頭巾,以顯示他們是一支新起的與眾不同的軍隊。然而,陳嬰的母親卻說,他的名氣一下子這麼大,並不是什麼好兆頭,要他歸順於別人,以圖自保。因此,陳嬰遲遲不敢稱王。就在這時,正好項梁率兵過江,陳嬰便帶領眾部下歸順了項梁,聯合兵力西擊秦軍。
相關成語:獨樹一幟 別開生面 別樹一幟
2.精衛填海 [jīng wèi tián hǎi]
基本釋義: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出處: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典故:
女娃是炎帝最寵愛的小女兒,模樣長得纖秀,性格卻很倔強。姐妹們都喜歡打扮,惟獨她酷愛體育,尤其水上運動,遊泳划船,跳水衝浪,無一樣不愛,無一樣不精。某日清晨,風和日而,正是出遊的好時光。女娃駕一葉扁舟,在碧波蕩漾的東洋大海上遨遊。海風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帶著小舟往大洋深處漂去。年輕單純的女孩,哪知道世道險惡,仍陶醉在藍色的溫柔裡。霎時間,平靜的大海變臉了,微笑的太陽不見了,輕輕海風變得比刀刃還銳利,軟軟海浪變得比鐵錘還剛硬。女娃憑著高超技藝,劈波斬浪,左避右擋,與大海周旋。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大海的浪濤越來越高,女娃的力氣越來越弱。夜幕降臨了,天地間一片黑暗,大概星星們閉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慘劇的發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渦吸入了深淵,喧囂的濤聲蓋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遠也不能回去見她慈祥的父親了。幾天過後,一隻小鳥在女娃沈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頭顱、白嘴殼、紅腳爪,樣子有點兒像鳥鴉,它的名字叫精衛,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精衛棲身於布滿拓木林的發鳩山上,它天天從發鳩山銜了小石子,或者小樹枝,展翅高飛,直至東海,把石子或樹枝投下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還是雨雪霏霏,不死鳥精衛迴翔在波濤洶湧、潔瀚無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顆顆碎石、根根斷枝,它不間斷地叫著「精衛、精衛」,以激勵自已的鬥志,它要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將東海填平。東海惱怒了,東海咆哮了,浪濤喧譁,白沫四濺:「你為什麼要把我填平?你為什麼恨我這麼深?」,天空中傳來精衛鳥仇恨的啼鳴:「因為你奪走了我年輕的生命,因為你還將奪走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算了吧,小鳥兒!你就是填一千年,一萬年,也填不平我呀!」東海用轟隆隆的大笑聲來掩飾自己的窘態。「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終結。」不死烏精衛悲嘯著,飛翔著,從發鳩山至東海,循環往復,銜石投石,永無休止。
相關成語:矢志不移 移山倒海 愚公移山 虎頭蛇尾 有頭無尾
3.春光明媚 [chūn guāng míng mèi]
基本釋義:明媚:美好,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鮮明可愛。
出處: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一折:「莫不是春光明媚!即不沙可怎生有梨花落;在這滿空飛?」
相關成語:花紅柳綠 春暖花開 春和景明 飛沙走石 天寒地凍
4.名副其實 [míng fù qí shí]
基本釋義: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六卷:「身後贈諡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實矣。」
相關成語:名實相符 當之無愧 表裡如一 望梅止渴 欺世盜名 有名無實
5.茲事體大 [zī shì tǐ dà]
基本釋義:這件事性質重要,關係重大。
出處:東漢·班固《典引》:「茲事體大而允,寤寐次於聖心。」
相關成語:事關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