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蔡瀾:憑啥令金庸羨慕,讓陳曉卿尊為食神?王朔:尬吹瞎捧啥

2020-12-23 騰訊網

如今,是各種「家」橫流泛濫的時代。僅在平臺裡,打著「美食家」的金V頭銜,揚揚自得傲耀於人的,都觸目皆是,想來也是怪好玩的。

蔡瀾,1941年生,新加坡人,祖籍廣東潮州

自古以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饜足之道何其多,可從無所謂「美食家」這一業,這封號更不該當真自命。當初陸文夫寫《美食家》,拿社會寄生蟲大做文章,也不過就是個諷刺而已。有人履及絕域,又懂生活,五花八門的佳餚都染指過,海陸空三棲全能胡吃海喝,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能應付,就自以為無忝「美食家」的吹捧,未免太自視甚高了。口腹之慾,畢竟上不了臺面,稱「家」云云,大體就是個玩笑話,當真就落了下乘。王世襄晚年,被譽為「烹調聖手」,可當人家奉承他為「美食家」時,總疑心別人不懷好意,就是此理。

買菜中的王世襄,1914-2009

蔡瀾先生,星洲大才子,敝鄉老前輩,名氣大,人脈廣,年齡高,出書多,據說是當代居世美食家中聲望最著的大佬了。其人段位之高,連《舌尖上的中國》都以請到他出任「顧問」為榮。而我們的媒體及各界名流,諸如陳曉卿、竇文濤諸位,一貫地慷慨好施,也早急不可耐地給他老人家貢上「食神」的夥頤高帽了。遞共吹噓下,好端端的竟然封神了,就差燃一炷香供著了,真有點嚇人的架勢。

是的,蔡先生論才華,那是毋庸置疑的。14歲便在報上發文章,寫到如今80高齡也未見停筆,乘湯下麵,扶搖直上,沒點真材實料,如何經得起60多年的折騰與檢驗呢?可正如某位大佬說過的,「聲名常是誤會的總和」,恕我直言,若「食神」這封號是以嚴獨鶴、張大千、唐魯孫、王世襄等前輩為衡尺,他頂多算個「老餮」而已。再拔高,說是當下「頂級吃貨」,也還名實相副吧。

也以美食家著稱的張大千

此外,他固然擅吃擅寫擅說,可「擅」的程度,委實也沒很多朋友吹捧詐唬的那麼神乎其神。世間太多恭維未必得體,一些封號也不見得就是美譽,就能服眾。

嗜吃,不過動物本能,性也。孔老師說,「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當「美食家」,能吃是必備條件,可只會吃不行。

倪匡評蔡瀾:「魏晉風流,猶有不及」

只會吃,昔時叫「饞癆坯」,弗洛伊德講是「小孩口腔期欲求」,現今還有專用病名曰「過食症」,都是頑疾,得治。一般來說,真正的美食家,必是潘炳年、馬敘倫、袁克定、朱家溍、汪曾祺、王世襄、逯耀東、車輻這等人物,嗜吃喝、懂材料、擅品鑑、精烹飪,還能生香活色講出門道,掌故遺聞張口即來。

如此,覓食小道裡,娓娓清談中,小小盤盞間,人生百味,幽微畢顯,窮理盡情,讓人能看到更深遠的東西,為之心馳神往。所以,歷史上但凡「美食家」,現在回顧,總是只有績學之士才當仁不讓。根究說起來,不是「自古文人多吃貨」——嗜吃是人之所欲也,而是扒拉完紙巾一抹就走人的半桶水不配蹬席此位。

汪曾祺:「人活著,總是要有點滋味的」

說穿了,「美食家」云云,核心並非在「吃」,不是徒賴嗅味二覺敏銳,而是要有深湛的學識素養,要極善於詞令,酒足飯飽後還能款款道盡滋味之究竟、美食之奧秘、歷史之脈絡來。他們滿腹學問,提撕起了吃的格調,不經意間升華為了「生活的藝術」。不然,那些米其林大廚,終身終日與美食打交道,南北珍饈水陸雜陳,啥玩意沒見過、吃過、做過,可愣沒幾個敢自詡「美食家」的,原因就是缺了文化,少了學問。

「美食家」這頭銜,很是主觀,可無形中也存在業界圭臬的。比如操弄《山家清供》的林夢屏,整出《閒情偶寄》的李笠翁,以榜眼身份鼓搗「譚家菜」的譚宗浚父子、沒落貴胄子弟的唐魯孫等二三君子,才是如假包換的「家」級。袁枚寫揚州程立萬家的煎豆腐 ,顧仲取街頭小攤麵條作文章,亦非空談,是陳說源流穿穴古今,是能親手掌勺下廚改良,是文辭沉博絕麗到字字勾人饞蟲。做吃、談吃、寫吃,到此份上,是真高級真牛逼,「吃貨」式的口腹追求,完全自肅升華了。

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裡的松重豐

這些人,嗜吃不是只會吃,好寫也不是瞎寫,是同時能在美食史與文學史上留名的,並非得竊一時虛名的浮花浪蕊。世人褒為美食家,是生於實的名當。

相比下,吃圈中人,蔡先生的知名度是夠嚇人,可實際卻未必真頂牛。傳統美食家,不僅能吃,還擅搞吃,且寫吃定奪人心魂,而蔡生這幾項基本功卻都太疲軟了。

「香江四大才子」

他的書,封面每每要印上「食神」二字,在我看來,實承之以羞大矣。說白了,同是文人美食家,別家是借美食寫生活,重在其「趣」;他是為生活寫美食,盯在一「利」字,平生完全是一副商人的樣子,高下先天已判。

再分析起來,他吃的絕多,卻不一定吃的妙;吃的固是山珍海味,手則一定不巧,甚或根本無力入廚,「洗手作羹湯」。一生唯一親自創製出的菜,也就是「碳烤豬頸肉」,還只是出個點子,請廚師完成的。他喜歡安利館子,卻未必真好吃,推薦的「美食」多是被無數人誇過的東西,或直接是利益攸關的,少不經事慕名而去的,嘖有煩言者不在少數。

比如像同行汪曾祺那樣,從不會自居是幾大才子之一,更不曾自矜啥美食家,也以為這是無足道哉的小道,可那由裡及外的功夫修為,一出手就知是行家裡手,絕非只是「豬油愛好者」的層次。寫飲食,「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如」,連烹調都是訓練有素:當年,一法國客人來訪,汪公留飯,隨便湊合一道「鹽水煮毛豆」,那洋人竟驚嘆連連,饞的連毛豆殼都狼吞虎咽。這等功夫與餘技,蔡生只怕終身肩背難望吧。

全家照.蔡父潮州人,南洋謀生。筆名柳北岸,意為想念韓江北岸柳樹

更重要的是,蔡生念茲在茲「香江四大才子之一」的名位,可身上的文化味不免過於稀缺了。借用相聲演員馬志明先生的話來說,他是樣樣兼通,但樣樣稀鬆。寫了60多年文章,可迄今都找不出一篇名作;以書法家自任,也正經拜過馮康侯與丁雄泉兩先生為師,去年還到「榮寶齋」大開畫展,潤費一小幅近10萬,可那字行家看了,哪個不大搖其頭? 這種格調,以至於總讓我起疑,電影《飯局也瘋狂》裡,範偉所飾「大師」,是否參照了蔡生的身影。

他顯赫的頭銜一大堆,挈其所能,好自矜耀,似乎無所不能。可在我這噴子看來,他唯一真精通的行當,其實只是電影。這才是他的本職工作。監製的《快餐車》《福星高照》等片至今還有零星受眾;偶爾寫點嚴肅一些的文章,比如《論李安》那篇,即顯出他在此方面的功力,確實不容小覷。

電影《飯局也瘋狂》裡的「大師」

其餘,不過就是玩票。他的名言是「人生真好玩啊」,自稱「真正做的事就是玩」,可實質玩的並不用心,更不高明。

對的,別怪我刻薄,在我瞧來,這位自稱「香江四大之一」的大才子、老才子,跟前輩們較短量長起來,無論哪方面,都顯得太輕浮,太淺薄,太庸俗,太小家子氣了。

「今夜不設防」時期

他半生以文章見稱,以此啃飯,可論才情,在並列的金、黃、倪中,不只是末席,實際還是最糟糕的,根本沒有可比性。——我信某位老師的話,「香江四大」,當指金黃倪陶,蔡生是硬碰瓷。「起底」起來,他當年無非是跟在金庸倪匡黃霑古龍這幹大佬後面混的小弟,「跑龍套」性質而已。這些,看過「今夜不設防」的朋友當知我所言不虛。說的不厚道點,他是好不容易終於等到大哥們都掛了,才混了個並列「大才子」的名頭。

他是文不行,武沒力,唱歌難聽,連講個「不文段子」都乏聽眾,本行的風月片亦沒幾個觀眾記得他。寫的那些文章,花哨錦簇,可無非流水帳,哪來才人文筆,純消遣性的口水文,幾乎通篇都是啥「嘩~~好有口感呀~」、「嘩~好好食呀~~」的言不及義。也難怪有人調侃,他的美食文章,不過「菜名裝腔指南」而已。

我過去翻閱過他文集,不下20部,讀的很是痛苦,強忍翻下去。每讀,都嗔怒心頓起,蔡生你做咩啦,如此倒人胃口!我總疑心,他的大作,竟然能如此暢銷,主要倚靠的是名氣的東風,與從眾的風氣,讀者願意花錢,心理大概跟購置明星寫真集相似,而非賴文字本身不脛而飛。這也不奇怪,帶貨王李佳琪,賣的口紅誰都知道稀疏平常,可就是5個半小時能賺到353萬! 世間事,太多這種從眾帶來的莫名其妙了。

香江才子中,金庸的武俠,倪匡的科幻,黃霑的詞作,很多年後我相信還會有讀者,可蔡生的美食散文,我就不敢想還會有幾個人會去問津。平實地講,蔡生固屬於頂級玩家,可文學終非其所長。他是現代工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大牛,是快餐速食文化中的佼佼者,作品水準只略可與《讀者文摘》看齊吧。

青年時代

蔡老師筆下食經,我看水平連沈宏非、沈嘉祿都比不上,充其量就是份可聊備一格的「香江美食攻略」而已。

甚至說,蔡老最自豪自矜的看家功夫,即美食品鑑這道道,檢點起來他其實也屢多偏頗,水準有欠。

表面上,蔡生富才情,有心情,多閒情,更兼坐擁多金,是走遍世界的最高等級吃貨。國際嘴,天下胃,南北看,潮汕吃龍虎鬥,京城品羊蠍子,鄭州吞蒸餃,重慶嘗小面,澳洲燜煮帝王蟹,南非大啖鮑魚,日本生吞生蠔,南洋大快朵頤海鮮,無日不是珍饈相伴。浮生萍蹤,春去夏又冬,幾乎都是覓食。

中年

可如果真對蔡公比較了解的,大概都能體味到,蔡先生論吃,其實口味極其固定,而見解則常多偏頗,率爾吐唾,不足為憑。歸結起來,他心裡口中的「美食」,總拘限在食材的天然、以及口感的清淡上。美食家的味蕾,是最不該有「地域偏見」的,這種作繭自縛,很容易造成他對許多美食根本無法欣賞,也無力評判出好壞來。

根究其因,當與他籍為廣東潮州、成長於星洲、長年居住在香島的南方人生活背景有關。嶺南風味,重在「清、鮮、嫩、淡」,舌蕾先天的遺傳,使得蔡生不免偏嗜,終擅一場。對此一系的粵食、閩菜、日料,品評都極到位,而對於此外菜系,尤其是麻辣重油一類,他的論斷總多偏頗與偏見,信口即來,滿座尷尬。

與同為電影監製的妻子方瓊文

特別是,他早年在日本留學過,對東瀛情有獨鍾,一不經意就會淪為飽含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日吹粵吹。儘管近些年,他要靠大陸掙錢,早先對「大陸表叔」各種冷嘲熱諷的作派,早已識務應時收斂不少。

可以說,他心中的美食江湖,儘是煙雨江南,卻裝不下北國風光;只膩歪衝淡人生,卻很膈應潑辣性情。

他談豆汁兒、評涮羊肉,真的顯內行;他去內蒙吃羊,竟敢訓導大廚得有羊羶味,以為如此才正宗,卻不曉得草膘羊、灘羊也好,肉質就是醇香鮮美的,羊肉的常識他都缺乏;他說江西人最豪爽,吃飯得大醬大蔥卷餅吃,可江西分明以米為主食,大蔥、大醬、大餅什麼玩意?

開設的各種店鋪

他說大米高澱粉低蛋白,是減肥食品;他說四川用豆瓣醬泡泡菜;他說日本人都不吃生的三文魚;他介紹四川火鍋,說火鍋裡的食材都是煮好的,而不知在川渝地區這其實叫「毛血旺」;他在知乎上大談回鍋肉做法,引來一堆嘲笑;他吃魚似乎就曉得一個蒸字,別無他法。更關鍵的是,蔡老總愛強調,自己介紹的美食才是最正宗的,在大陸多已消失或面目全非云云,其實多信口開河。可以說,他身上存在太多南方人的偏見,甚或是港式精英的優越感,適足以一葉蔽目。

連帶著的尷尬,是他的很多文化見解,都是不夠高明的。比如,他在文章中鼓吹,「真正最早的中國茶道,的確就是日本那一套」,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謬論呀。稍有茶道常識之人都會懂,現在日本茶道中抺茶道與煎茶道兩大流派,分明分別是中國宋時點茶法、與明時飲茶法(瀹茶法)演化而來,怎就成了日本的「原創」?再比如,他有一回作節目,侃侃然大談普洱,生熟竟然不分,連我老爹都搖頭,說該給這位爺知識掃盲。

故鄉潮州

可嘆蔡公年老,未免忘乎其形,失了自知之名,使大才子名號注水了。

更證蔡先生這位「美食大家」認識不足的,是他對川渝火鍋的武斷批判。

「天天向上」談火鍋

他曾在湖南衛視公然批到,川渝火鍋是「最不用心的食物」,認為千篇一律,沒有文化,是最應驅除的一道中國菜。就連川菜,總體也乏善可稱云云。後來爆火的《舌尖上的中國》,他出任顧問,介紹火鍋時往往幾句帶過,甚至對「川菜」專門花費一集去批判。

這些,多少說明他的態度,更暴露出他的短板。他說火鍋沒文化,是真無懼露怯,似乎沒怎麼讀過古籍,不清楚中國火鍋起源於周,是「古董羹」,是「暖爐會」 ,是「小火爐」,妥妥源遠流長大文化呢!不由得感嘆,川中美食界前輩,諸如關正興、李劼人、車輻等大佬,還是去世太早了,不然哪容他如此亂說呢!

更何況,口腹之樂,本就是百人百味;燜、燉、焗、煎、炒、煮、炸,各有擅場;極甜、極鮮、極辣,都是人間美味;生、熟、酸、臭,」汝之砒霜,彼之蜜糖」,都應尊重。沒有美食家,可以把自己的感覺當聖經,而食物乃天地所賜予,只有合不合胃口,哪有高低貴賤之分呢?

這些,可是「美食文化」的常識呀,竟然還需要我等無知群眾返過來提醒他老人家,難道不怪麼?再追問下去:一個味蕾都未完全打開之人,如何稱得上「食神」呢?

而且,蔡先生太過精明,是最雅善炒作、最懂得屬於名氣掙錢的生意人,以文人面目從容縱論美食的身後,利益牽涉太多,商業化包裝過甚,公信力為之大大降低。

說起來,他本職就是搞電影的,後來陡然轉身為「美食家」,起因非常偶然:當年,他初出江湖,掙到第一筆錢,請父母到酒樓美餐一番,不料飯菜質劣價高,服務態度更糟糕。蔡生一氣之下,回家就是一篇批評文章刊於報端。不想,此文竟大受歡迎,被人追捧為品食高手,從此一發不可收。

他很快從中發現商機。馬上辭職轉行,專寫美食文章,有償推介館子,辦公司開連鎖餐廳,四處當料理評審。還有連帶開發出來的生意經,就是給富豪們導遊掙錢,美景美食美色一條龍服務,不僅盆滿缽滿,在飲食界更爆的大名。過去,我就曾聽一位業內人士談論說,蔡公是真長袖善舞,往日到處找名廚合影積累名望,而今大廚們倒要蹭他出名,一本萬利,能做生意。

早就有太多人抱怨,蔡公安利的館子,多半是真不好吃,極力帶貨的所謂美食,也屢屢虛有其表。連他自家開的那些店,噱頭是十足了,可裡面的「佳餚」,敗人胃口又豈在少呢。順德一些飯店老闆就說,在港島那地,真正行業公認的美食家,也就梁文韜數位而已,蔡先生壓根不在其列。

要我說,蔡生更核心的身份,委實還是「商人」。談論美食,寫文也好,推薦也好,開店也好,冠名也好,都不是客觀,更無法做到純粹。他羽扇綸巾儼若高人的背後,商業因素太大,很多其實聽聽就行,較真輒誤。在去年的某訪談節目中,他自己也承認,一把年紀了還要上網、上節目,搞微博付費問答等項目,就是意在社交網絡上更好地圈粉,並打造個人品牌,以便「更好地做生意,賺錢」。

「蔡瀾行草書法展」,與「紅顏知己」鍾楚紅

至於什麼「蔡瀾美食坊」、什麼「蔡瀾港式點心專門店」等等,水準到底怎樣,口碑到底如何,專業人士估計更清楚一些吧!

所以呢,蔡公被奉為當代最知名的「美食家」,甚至封神,我始終都覺得若有欠缺——不能因他是我潮州鄉賢,為了點鄉曲之私,就跟風扯假話,吹彩虹屁。

我們的媒介,捧人總太浮誇;而蔡公自己,也不夠自重,各種半推半就,受我這噴子一頓猛批,並不冤枉。只是,也得補白的是,我只是認為蔡先生「美食大家」、「食神」的實力不夠,並非要否定他的才華,更無意充當道學家,去數落他為人有啥不堪。作家王朔,文壇知名大嘴巴,屢屢放言,說這些年我們「引進」的港臺文化名人,要麼忒俗,要麼「乾脆就是幫鹹濕佬」,劍有所指,我意還是過分刻薄了。

作家王朔

對蔡瀾先生,我其實是很佩服他的。數年前,曾有幸照過面,座下也承教甚多,銘感至今。只是,我向來都認為,蔡公平生,最過人之處,也是最值得我等後生領會學習的地方,並不在擅吃上,而是那種灑脫自適、真誠率性、豁達淡定、寬仁大度、永遠樂觀的生活姿態。

金庸評價蔡瀾,有很多場面客套話,但有一句我深信不疑:蔡瀾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金庸說羨慕他,也當是真心話。蔡先生生長在繁華都市,一輩子沒吃過啥苦頭,他的骨子裡沒有中國文人的悲劇感,更不會以天下為己任,整天憤世嫉俗憂國憂民,甚至不大願意去討論有深度的東西,是屬於世俗中風流才子一路, 是現代享樂主義的代表。

不拘於時,隨心所欲,瀟灑一生,玩出境界,身體力行地解釋了什麼是「食色,性也」。有人說,金庸小說中的洪七公與段正淳,是從他身上拆出來的,真不無道理。金庸寫洪七公,寫段正淳,也完全是欣賞的態度。

什麼是「蔡瀾」?我以為可以一句話解決:老練,精明,世俗,但存底線;有才,好貨,愛色,但不齷齪。

他是周伯通,不是郭靖,無意當大俠,不想充君子,只是個自了漢。這種人,雖顯得有點自私,也不大名門正派,但絕不虛偽,絕不道貌岸然。做事光明磊落,為人敢作敢當,事雙親至孝,待朋友仁義,灑脫至極,也真誠至極。

他之坦率,是常常會讓人面紅耳赤的。比如,他說這輩子最想做的事,是開一間青樓;比如,陪陳魯豫做節目,他不會迴避過去拍三級的事,也不會把自己擇乾淨。以他之聲望與地位,完全可以各種喬裝打扮,但他一概摒棄。我們面對他,大概總會發覺,自己真的很小肚雞腸,看不開,放不下,矯揉造作,無趣可憎。

在男女方面,他向來放浪,更不遮掩。是他自己說,讀中學時,就讓一個比自己大四五歲的女生懷了孕。也是他自己交待的,從14歲開始一年一個女盆友,竟然還一本正經反問,「男歡女愛,這不算過分吧?」作為男女平等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人,會很看不慣他這種對待感情的態度,花心大少,三觀也歪,但他確實敢直面自己的「劣根性」,坦率不裝。

他也存有他自己的下線觀。他那麼多女友,可是從未聽說他鬧過緋聞;他對「道友」李敖,也很是不屑,認為分手就分手了,幹嘛老把舊愛瘡疤都挖出來說,「不是人,男人不能做這樣的事」。他不是道德模範,逃不過「油膩男」 之譏,但不容易讓人討厭。

世間那些所謂正人君子,表面言之鑿鑿,背地裡荷爾蒙漫溢,暗戳戳的猥瑣至極,至少他不是這等貨色。

不必隱瞞,我其實挺羨慕這位前輩的。潮州,嶺海名邦,自古才人輩出,可就是沒有這種斜溢人物。稍涉誇張地說,以中國之大,也只有一個蔡瀾。

想蔡公一生,遊戲人生,行藏自在,直如古龍筆下人物,何等快意舒爽。吃飯抽菸喝酒泡妞,逢雨便聽雨打芭蕉,落雪就搬紅泥火爐淺斟,寂寞無妨彈劍放歌,雅也好,俗也罷,江湖子弟江湖老,真正自專快意生涯。

他似乎是從來不懂愁為何物的,永遠滿臉堆笑。再窮,再落魄,再不順心,不經意路過蒼蠅館子,只要裡邊坐著個風姿綽約的老闆娘,有還份可口的小菜,就能開懷到要當街嘯歌。此等人生,金庸古龍都寫不透,試問世間幾人能及?

這才是蔡瀾先生,真正逈出一時,讓人翕然推服的地方。他不一定是名副其實「食神」,但必是無盡俗世中的「 高人勝士」。我表面上苛責鄉前輩不少,可想及此點,必脫眼鏡敬禮呢!

相關焦點

  • 蔡瀾:一生風流女友無數,是成龍半個師傅,憑啥與金庸並列才子?
    說起金庸大家是毫不陌生了,他用了17年的時間,寫出了15部流傳千古的武俠小說,而且還被列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而蔡瀾也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的一生可以說很精彩了,無外乎是美女和美食,過的相當的瀟灑,所以很多人都不解,為何把吃吃喝喝當做主頁的美食家蔡瀾,能夠成為與金庸並列的才子呢?
  • 蔡瀾:真正的香港「食神」
    尤其是金庸,已然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光是邵氏影業就拍過金庸22部作品,最早可以推至1967年《神劍震江湖》(改編自《倚天屠龍記》張翠山和殷素素的故事),近年來仍舊方興未艾。「華山論劍」四個字甚至刻在了華山山頂。黃沾留下了「滄海一聲笑」等經典名曲。倪匡的「衛斯理系列」紅了近四十年,改編的影視劇屢創票房記錄。
  • 「食神」蔡瀾帶隊,去日本吃最頂級的料理!畢生難忘
    會吃會寫還能饞人的,首屈一指便是蔡瀾先生。現在有個難得的機會,讓你與食神蔡瀾共赴日本關西(大阪、福井兩地),品嘗最頂級的料理:越前蟹、河豚、和牛……食神蔡瀾,攜程美食林理事,同金庸、黃沾、倪匡齊名「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享有「食神」美稱。
  • 又被捧上天了!只打了 24 場比賽,憑啥能排這麼前啊
    又被捧上天了!只打了 24 場比賽,憑啥能排這麼前啊 他力壓許多已經成名的球星,像CJ,像布朗等等這些就不一一細說了,總得來說,每次看到胖虎的排名,楊某人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啊,咋就這麼高呢?
  • 王朔談金庸武俠小說:看著跌份,而對方卻說和王朔不是一類人
    其實很多評價,金庸本人並不很在意,甚至有些中傷之言他都一筆帶過。金庸是一個相當繁忙的人,一生寫下了千百萬字的著作,另外身兼多職。倒是王朔對他的評價,讓他有點重視了。因為他認為王朔是「罵」得最厲害的一個,而且話也說得重。
  • 開吃蔡瀾!食神家的越南粉!終於開到會展中心!
    "食神"蔡瀾先生帶著他的越南粉來啦 這次安排在了福田CBD! 01 CHUA LAM "食神"蔡瀾先生的店
  • 食神「蔡瀾」的點心店來上海了!明天開業,就在新天地!
    食神「蔡瀾」的點心店來上海了!明天開業,就在新天地! 火爆深圳、廣州和北京食神蔡瀾的港式點心店開到上海了
  • 王朔評金庸武俠俗氣,金庸回應了,李敖評金庸偽善,金庸沒回應
    金庸一共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除了一篇短篇為《越女劍》,剩下的十四篇皆為長篇,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其中易中天、王朔、李敖都對金庸的武俠做過評價,在了解他們對金庸武俠的評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各自對餘秋雨所做的評價。
  • 《明星大偵探6》名學粉絲尬吹素人偵探,逼得我關彈幕!
    《明星大偵探6》名學粉絲尬吹素人偵探,逼得我關彈幕!這期《明星大偵探》第六季第3案,真讓人大失所望。失望的主要來源,就是這個所謂的「素人偵探」——什麼文韜的。還真沒看過《名偵探學院》,我也不認識他,這次算是狠狠記住了。
  • 「食神」蔡瀾評價火鍋應該消失,一些外國網民也不樂意了!
    在一檔節目中,素有「食神」美稱的蔡瀾在評價火鍋時說道:火鍋沒有文化價值,讓火鍋消失吧!很多網友不樂意了。就有網友說道:中國火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肉湯到各種醬汁的配料順序。丟掉火鍋暴露了你的無知,暴露了你無法發現事物中的文化細節。還有網友不樂意道:可能是他從未吃過一頓好的火鍋,我替他難過。
  • 黃金時代:比"金瓶梅"還內涵的小說,憑啥被中國文壇捧為經典
    黃金時代:比"金瓶梅"還內涵的小說,憑啥被中國文壇捧為經典在雲南插隊的人裡,陳清揚就像鶴立雞群一般,美麗地令女人嫉妒,男人垂涎。女人因為嫉妒她,在背後造謠她跟別人搞破鞋,不守婦道。男人眼饞她,整天沒病裝病,跑過來以看病的名義騷擾她。於是美麗成了她最大的原罪,頃刻間,她也成了世俗人人唾棄的"狐狸精"。
  • 懟天懟地的王朔:批魯迅罵金庸,為了情人拋妻棄子,他現狀如何?
    還批評過賈平凹:賈平凹裝神弄鬼,玩筆記小說的路子,多可笑,那跟吹他的小氣候有關係。賈平凹的早期商州系列還好,但《廢都》完全是扒廁所的東西,他真是頹廢到無聊的程度,就別冒充「大家」了。還出書批金庸和魯迅,文章很長,不加贅述,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只說裡面的大概內容。
  • 金庸陪伴最多的,不是老婆林樂怡,不是夢中情人夏夢,而是蔡瀾!
    金庸的朋友裡面,他最喜歡的是蔡瀾,除了因為戒菸期間可以聞聞蔡瀾的煙味兒以外,還因為他什麼都懂,而且那麼有趣。蔡瀾講成人笑話講得好,講事情又講得有趣,因此,每次出去吃飯,只要有蔡瀾的地方,金庸就會坐到蔡瀾身邊跟蔡瀾講一些不足為外人道也的事情。
  • 金庸誇他,王朔損他,大眾文化時代的群寵,怎墮為知識圈公敵?
    金庸先生曾公開表示,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年輕人為了調侃他,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表示,也許自己可能不會寫文章,但是浙江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先生一上來就將餘秋雨放置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竟然和魯迅相提並論,也就是在金庸先生的眼中,餘秋雨的文章功力已臻化境。
  • 王朔說我跟馬未都啥關係呀!媒體能挑撥了麼?你見過他倆同框麼?
    在一檔視頻節目裡,主持人問王朔:王老師,你怎麼看待馬未都。王朔張開就來,馬未都倒騰文物,不就一個文物販子麼?明顯感到王朔此話並無惡意,反而透露出好基友之間才有的調侃。可王朔話鋒一轉,言辭激昂起來,說,我跟馬未都啥關係呀!?你們媒體總喜歡挑事,我和馬未都之間的關係是你們媒體能挑得東的麼?
  • 為五鬥米自降身價?與金庸齊名,如今為人設計籤名只要100塊
    受疫情影響,不少朋友都只能宅在家,躺著為國家做貢獻。也有不少人在家裡玩出了新花樣,這其中就包括蔡瀾先生。2月5日,蔡瀾先生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大家都不能出門,消磨時間的最好方法就是練字。練什麼好呢?不如先從自己的籤名開始......
  • 文壇「差評王」王朔,痛批金庸魯迅餘秋雨,為何對王小波情有獨鍾
    王朔評價金庸王朔認為金庸是個糟糕的通俗小說作家,他曾把瓊瑤和金庸放在一起作比較,說一個只會寫賺別人眼淚的東西,一個只會寫打打殺殺的東西。王朔特別看不起港臺文化,說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 蔡瀾嘗遍天下美味還順便把錢掙了;金庸、黃霑,倪匡都不如他瀟灑
    蔡瀾不僅有食神的美稱,更是「情感導師」,與金庸、黃霑、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關於食物,蔡瀾這樣說:一切食物,淺嘗一下就夠了。(金庸和蔡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的蔡瀾是如何煉成的呢?一,「放蕩不羈愛自由」的華人少年。
  • 奧登大學場均15+9憑啥號稱大帝?是被媒體吹出的產物?
    在07年的選秀大會上奧登以近乎碾壓的方式力壓杜蘭特成為那一年的狀元郎,自從奧登被選入NBA的那一天起他的名字之前便被備註了「大帝」兩個字,這位NBA首位「大帝」成為了一代球迷未能見證的遺憾,但是回顧奧登大學表現場均15+9的他憑啥號稱大帝?是被媒體吹出的產物還是真的實至名歸呢?今天我就為各位理性分析一下。奧登的天賦放哪一年都是狀元?
  • 【吃貨腔調】蔡瀾:女人不騷,羊肉不羶,兩大憾事
    蔡瀾的身上有多少標籤,恐怕他自己也數不過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美食家,作家,旅行家,金石書法家,成功商人,電影製作人,電視主持人。。。。拿金庸先生的話來說,琴棋書畫,酒色財氣,吃喝嫖賭,文學電影,什麼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