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十年代,王朔就已經成名,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壇大家。而與此同時,王朔的言語「風暴」也越刮越廣。自從多部作品面世以後,王朔的文學風格更傾向於批判。為此「痞子文學」的稱號形成,這種「痞子文學」並非作家為人的不正經,而是他作品和言語風格的「隨意性」,不拘束,甚至還帶有一種互相嘲諷的特性。在他的《我的千歲寒》一書中可以做最好的詮釋。
在商言商,不得不說王朔是希望成為商海巨賈,只是繞來繞去不得已從事寫作。這樣的不平凡的經歷,讓王朔對現實和自己的認識都比較深刻。所以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思想,自然也充滿話題,說出的話自帶流量。王朔寫作之餘,絕對是要對看不慣的現象表示看法,譬如他對八九十年代中國人最喜聞樂見的武俠小說很不以為然,為此金庸也順勢「躺q」。
金庸小說不被王朔認可
王朔說,金庸的小說原來我是沒有看過,知道那是一個住在港寫武俠的浙江人。按照我傻傲傻傲的觀點,港臺作家的小說都是不入流的。他們有兩大門派,言情和武俠,一個濫情,一個胡扯。尤其是武俠,本來就是舊式小說,八十年代大家都在趕時髦,追前衛。有誰還穿著緬襠褲戴瓜皮小帽在街上,自己先覺著跌份。
其實這些話,不是王朔一個人的意思。著名學者袁教授認為,金庸小說寫得過于格式化和概念化,不是傳統文學的現實主義,更不是莫言那種魔幻現實主義,只是低級暢銷書。作家何滿子也和王朔持相同意見,認為金庸小說落後陳舊,與當代經濟發展和文化改革的精神格格不入。
其實很多評價,金庸本人並不很在意,甚至有些中傷之言他都一筆帶過。金庸是一個相當繁忙的人,一生寫下了千百萬字的著作,另外身兼多職。倒是王朔對他的評價,讓他有點重視了。因為他認為王朔是「罵」得最厲害的一個,而且話也說得重。
王朔談大咖
從王朔的文字裡,我們也能看出,王朔要麼點評,要麼贊成。一向批評都很犀利,連文壇泰鬥魯迅沒能「倖免」。曾經王朔對魯迅是很敬重的,除了先生簡潔精煉文筆,王朔很在意魯迅的膽魄。不過作為凡胎肉體,魯迅也有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他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這在王朔嘴裡,就成了「刀俎和魚肉」。
王朔說沒有戳長篇(戳,北京話,頂的意思,也是王朔的話巴子。)總會有些心虛的,一個作家總要戳長篇才能說得過去,不然說起來不心虛,還得有長篇頂在那,這是煉真本事,憑小聰明雕蟲小技懵不過去的。
但是據我們所知,魯迅不寫長篇也是時限所制。當代作家莫言認為魯迅的短篇足夠強大,願意拿自己所有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後世也一致認為魯迅的短篇更適合戰鬥,以筆為刃的魯迅不需長篇也能穩站文壇。
王朔和餘秋雨
不過王朔批判的事情,並非胡侃亂談,對於大家都看不慣的事情,王朔才有的放矢。只是有些時候並不在意人情或面子。當代文化學者,作家,散文家的餘秋雨就不幸被王朔批評。面對當代文化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很多人並不理解餘秋雨筆下的抒情文化,和苦旅文化。王朔卻不客氣,直接說;其實大家誰都是傻子,誰也不比誰明白。
「當年王朔能獲得上海文學獎,我是力排眾議的主要評委。在非常艱難的時候,我容忍了王朔。那他也應該對他的同行抱以寬容之心。」這是餘秋雨在上海某「文化論壇」主講《中華文化,一種應該選擇的記憶》所說。餘秋雨對王朔的犀利顯然有些避之不及,無論孰是孰非,王朔認為是站在大家的立場,這樣名正言順,不至於自己落得「出師無名」。
文無第一,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的評價從來都是文化繁榮的常態。好在王朔的話總能擊中要害,不然這些大家不會輕易做罷。在王朔對金庸小說批駁得一無是處的時候,金庸給予了回復。
金庸回復王朔
金庸本來和王朔遠日無仇,近日無冤,能攻擊我,說明自己受到了大家的關注。金庸這樣說:
我感謝許多讀者對我小說的喜愛與熱情,他們已經對我太好了,也就是說,上天已經待我太好了。既受了這麼多幸福,偶然被別人罵幾句,命中該有,不會不開心。
最後,金庸還說,他和王朔不是一類人。在記者的追問下,金庸表示,出身,家世,受教育程度以及人生經歷的不同,導致我和王朔完全不是一類人。
王朔個性
資料顯示,王朔是1958年出生,七十年代末開始寫作。屬於八九十年代崛起的中國當代純文學作家,編劇,客串演員等。在大院長大,對內地文化熟悉,退伍後,欲從商不成,寫作,再去藥店做業務,不成又下海,再不成,遂改寫作。
從事多年寫作的王朔,一向緊跟時代潮流,社會上時興什麼,王朔這樣的「先知先覺」者都會第一時間「玩一把」,隨著他的劇《編輯部的故事》開始。王朔也總是在快意的當代和日新月異的文化氛圍下,追求文化刺激。
一時間,「痞子文學」就形成了。王朔可謂是《玩的就是心跳》,對於讀金庸武俠,那種幾百年前的古人世界和虛偽的俠客精神不感冒,所以王朔認為當代人讀金庸武俠就是跌份。甚至連《天龍八部》有幾部都會說錯。「七部」?
金庸資料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時,正值軍閥混戰,青年金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成長。抗日戰爭期間考入重慶中Y政治大學外交系,內戰期間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截止七八十年代,以金庸為首的中國武俠風格小說走進內地,人盡皆知。同時也在後來打進海外市場,加之金庸對英文寫作和西方文學的熟悉,他的武俠小說頗受世界讀者喜愛。在一定程度上堪比西方經典通俗小說《哈姆雷特》。
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人送稱謂「南俠金庸」,在華人世界裡更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俠」。
如此懸殊的生命經歷,的確不是一類人。
最後,你認為王朔說的對嗎?他有什麼根據,你對王朔的言論有幾分喜歡,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