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內科門診,經常遇到一些患者來向我諮詢,「您說我患了心律失常,那什麼是心律失常?心電圖報告上寫著早搏,這個病危險嗎,需要治療嗎?」這是一個很多人都關注的心臟健康問題。
先理解什麼是竇性心律?
正常人心臟跳動的源泉,是一個被稱為「竇房結」的組織在裡面充當總指揮的作用。竇房結會不斷發出有規律的信號來刺激心臟的跳動,這種由竇房結髮出的指揮信號來保證正常心跳的節律,稱為「竇性心律」。就是說只要看到心電圖報告上寫有「竇性心律」,一般意味著心臟的總指揮在崗在位,是正常的好現象。
正常人的心跳次數應為60-100次/分鐘,這就是醫生所說的「心率」。當心臟信號發出的起源或者傳導線路出現故障,引起心跳過快、過慢或者不規則,就叫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種類有哪些?
如果按照發作時部位來劃分,心律失常分為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一般來說室性心律失常來源於心室,室上性的來源心室以上的部位,通常指的是心房。如果按照發作時心跳次數的頻率多少來劃分,心律失常又可分為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包括房室傳導阻滯、竇房傳導阻滯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動過速、早搏、心室顫動等。
那麼什麼是早搏呢,會帶來生命危險嗎?
早搏,就是提早搏動的意思,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可以分成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三種類型。早搏既可以出現在正常人中,也可以發生在心臟病患者身上。
正常人在遇到情緒激動、心理壓力大、運動過度、身體疲勞時,在喝茶、喝咖啡、喝一些功能飲料時,可出現陣發性或者一過性早搏。這種情況下的早搏絕大多數都可以理解為生理性或者功能性早搏,症狀都較輕微,通常是不需要治療的。只要環境改善、心臟的自身調節功能恢復正常,早搏就可以完全消失。
如果老年人頻發早搏,且早搏次數每分鐘超過6個,很可能是病理性的或者是某種心臟病的外在表現,就一定要去心血管內科就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一般來說,沒有明確的心臟病史,早搏發作次數少,症狀輕微,都不會給生命帶來生命危險。
但是,如果是心肌炎、冠心病、風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早搏,通常不是單純早搏的問題,而是心臟病可能惡化的一種趨向。這種器質性早搏就可能給生命帶來危險,需要去醫院儘快治療。另外有一些特殊類型的室性早搏有可能會轉變成另外一種心律失常叫心室顫動,嚴重危及生命安全。
發現早搏要如何治療?
早搏的治療一般有三種,一是去除早搏的誘因或者原因;二是服用治療早搏的藥物;三是採用心臟介入技術即射頻消融術來治療。
一些患者會在吸菸、喝濃茶、飲白酒及喝咖啡時出現陣發性心悸至醫院檢查後發現有早搏的情況,減少或改善生活方式後症狀即可緩解或者消失,到醫院檢查又沒有發現明顯的心臟及身體其它方面的異常。這些患者在解除早搏誘因後就能完全恢復正常。
一部分患者早搏是由於相關疾病所造成的,常見的原因包括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或甲亢等,積極治療這些原發疾病可以減少甚至終止早搏的發生。
治療早搏的藥物如倍他樂克、心律平、美西律等,治療效果因人而異。提醒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藥物必須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同類型的早搏或者同時合併器質性心臟病或心力衰竭,都會影響到藥物治療方案的選擇與療效。不合適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不僅不能減少早搏的發生,反而可能引起致命性心臟病,帶來生命危險。這藥可不能亂吃啊!
有些患者存在頻發的室性早搏(通常24小時超過1萬個),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可能較差甚至完全無效,可以考慮微創介入手術即射頻消融技術來治療早搏。射頻消融技術現如今已經比較成熟、且安全可靠,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治頻發的早搏。
這種技術需要在DSA機器的指引下,用電生理導管首先標測好心臟早搏發生的部位,再將射頻消融導管在該處釋放射頻能量,使引起早搏發生處」壞的指揮點「終止工作,不能發出提早搏動的信息衝動,從而達到根治早搏的目的。整個手術過程約至1個半小時至2小時左右,患者全程只需要局麻,痛苦很小,術後恢復很快,給頻發早搏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這就是早搏的科學認識,您現在更加明白了嗎?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