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法律規定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門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法律,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有保護個人金融信息的條款。例如: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六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第二十九條規定:商業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務,應當遵循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對個人儲蓄存款,商業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第五條規定:對依法履行反洗錢職責或者義務獲得的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信息,應當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規定,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
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4.《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採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第十四條規定: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採集的除外。第二十六條規定: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投訴,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5.其他規範性文件。《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的通知》(銀髮[2011] 17號)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收集、保存、使用、對外提供個人金融信息時,應當嚴格遵守法律規定,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確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洩露和濫用。特別是在收集個人金融信息時,應當遵循合法、合理原則,不得收集與業務無關的信息和採取不正當的方式收集信息。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篡改、違法使用個人金融信息。在使用個人金融信息時,應當符合收集該信息的目的,不得出售個人金融信息,不得向本金融機構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和個人提供個人金融信息(但個人書面授權同意以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得在個人提出反對的情況下,將個人金融信息用於產生該信息以外的本金融機構其他營銷活動。
二、金融監管部門保護措施
2011年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的通知》(銀髮[2011] 17號),要求商業銀行強化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並從商業銀行自身建設、個人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外包管理、商業銀行報告義務和法律責任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規定。
2012年3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關於金融機構進一步做好客戶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的通知》(銀髮[2012] 80號),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制度、內控管理、信息安全防範、員工教育等方面採取措施,進一步加強個人金融信息保護,並在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個人金融信息保護自查工作。各級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適時開展了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的專項檢查,對未履行客戶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義務,侵害客戶合法權益的,根據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三、金融機構保護措施
1.採取有效的技術防護措施,防範外部非法入侵系統竊取個人金融信息;
2.建立內控制度,對可能出現的個人金融信息洩露的環節進行排查;
3.形成相互監督和制約的管理機制,切實防範信息洩露事件的發生;
4.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依法使用、保存和銷毀客戶原始憑證資料;
5.規範查詢本人、代理查詢他人金融信息的程序,審核客戶有效身份證件或有關法律文書;
6.建立員工行為準則,加強員工培訓教育,與涉密崗位人員籤訂書面保密承諾書。
四、金融消費者要強化個人金融信息風險的防範
在金融業虛擬化和網絡化程度不斷提升的現代社會,個人金融信息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金融機構加強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外,廣大金融消費者也應增強防範意識,妥善採取保護措施,確保自己的個人金融信息等隱私信息不受侵害。
1.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個人金融信息、財產狀況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隨意在網絡上留下個人金融信息。
3.儘量親自辦理金融業務,切勿委託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辦,謹防個人信息被盜。
4.提供個人身份複印件辦理各類業務時,應在複印件上註明使用用途,如「僅供申報**信用卡用」,以防身份證複印件被移作他用。
5.不要隨意丟棄刷卡籤購單、取款憑條、信用卡對帳單等,對寫錯、作廢的金融業務單據,應撕碎或用碎紙機及時銷毀,不可隨意丟棄,以防不法分子撿拾後查看、抄錄、破譯個人金融信息。
6.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號碼、手機簡訊和郵件。警惕向您詢問個人金融信息的電話及電子郵件,在任何情況下,法院、警方都不會要求您告知銀行帳戶、卡號、密碼或向來歷不明的帳戶轉帳,如遇到此類情況,應予以拒絕,必要時立即報警。
友情提示
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END—
*東方財富證券提示您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