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子雜誌 / 第柒拾叄期 / 愈唱 · 愈大聲

2021-02-19 方道文山流


Chinese Style magazine | www.bjfangdao.com

<中國風>電子雜誌 / 第柒拾叄期

愈唱 · 愈大聲

行過田岸 誰咧叫我 是誰欲聽 臺語歌

——方文山2015年作品


臺視八點檔大戲「春梅」,劇情緊湊、描述日據時代的臺灣,扣人心弦,而且片頭片尾曲都採用臺語歌,旋律輕快流行,跟過去的型態不同,背後作詞的人正是方文山,他說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劇本,而製作過多首臺語歌的音樂人陳建寧也說,脫離了苦情風,這是臺語新浪潮。

愈 阮 行 鄉 行 這 有 思 時 阮 猶

唱 愈 過 親 過 個 法 念 間 兮 原

愈 唱 田 序 稻 時 度 像 已 青 是

大 愈 岸 大 埕 代     經 春 黃

聲 大   欲     走 港     昏

/ 聲 誰 聽 誰 是 偌 邊 攏 親  

方   咧   咧 到 遠 彼 無 像 開

文 攏 叫 阮 叫 底   條 賰 哺 窗

山 毋 我 兮 我     船   完 仔

  驚   名   欲     揣 彼 門

    是   是 行     無 支  

    誰   誰 偌     儂 薰  

    欲   欲 遠     借    

    聽   點       問    

        歌            

    臺                

    語                

    歌                

你 寂 園 等 阮 到 啊 是 風 笑 海

對 寞 中 待 鏡 底 心 收 吹 笑 風

阮 花 春 你 中 欲 事 袂 直   咧

的 蕊 梅 的 的 揣   轉 直 當 戲

心     消 白 啥 沈 的 放 做 弄

意 無 孤 息 頭 人 重 思   是  

  人 單   鬃 開   念 阮 眠 船

敢 知 家 等   講     的 夢 無

講 香 己 一 無       向   入

是 味 媠 世 一 苦     望   港

走     人 條 苦          

去       相 等          

覕       仝            

                     

   

寂 園 阮 人 純 毋 愛 夢 風 園 咱

寞 中 越 生 情 是 恨 中 吹 中 的

花 春 頭 像 啊 阮 只 鴛 微 春 故

蕊 梅 提 一 無 毋 是 鴦 微 梅 事

    筆 出 簡 願   露      

無 孤   戲 單 放 暫 水 緣 孤 到

人 單 將       時   分 單 底

知 家 過   付 有   夢 無 家 行

香 己 去   出 緣   醒 聊 己 去

味 媠     一 無   花 時 媠 佗

    寫   工 份   謝     位

    成   過 使   留      

    歌   了 人   枝      

    詩   一 疼          

        工 痛          

                     

 

園 咱 你 寂 園 愛 夢 風 園 咱 你

中 的 對 寞 中 恨 中 吹 中 的 對

春 故 阮 花 春 只 鴛 微 春 故 阮

梅 事 的 蕊 梅 是 鴦 微 梅 事 的

    心       露       心

孤 到 意 無 孤 暫 水 緣 孤 到 意

單 底   人 單 時   分 單 底  

家 行 敢 知 家   夢 無 家 行 敢

己 去 講 香 己   醒 聊 己 去 講

媠 佗 是 味 媠   花 時 媠 佗 是

  位 走       謝     位 走

    去       留       去

    覕       枝       覕

                     

 

春     風 笑 海     愛 夢 風

梅     吹 笑 風     恨 中 吹

/     直   咧     只 鴛 微

      直 當 戲     是 鴦 微

方     放 做 弄       露  

文       是       暫 水 緣

山     阮 眠 船     時   分

      的 夢 無       夢 無

      向   入       醒 聊

      望   港       花 時

                  謝  

                  留  

                  枝  


▲春梅 電視原聲帶


▲春梅 方文山歌詞手寫稿


方文山在臺視《臺灣名人堂》節目接受專訪時表示,「我是先看過劇本、再把自已想像成春梅,個性傳統卻又不服輸,就像土裡的根須,雖然深埋地底卻很有生命力!」

片尾曲《春梅》寫出臺灣女性強韌生命力,片頭曲《越唱越大聲》則具有新世代下的熱血和反抗意識及對國家民族的想法。

敢唱 比甚麼都重要


方文山 臺語新詩詞 描繪臺灣女性絕美身影

創作新人 葉懷佩 向86歲外婆請益 創造臺語新式古典曲調
對音樂永遠充滿玩心的袁詠琳,這次參與「春梅」電視劇原創歌曲,
受到師兄邱凱偉鼓舞首度嘗試演唱臺語歌曲。
擔綱作曲及製作的創作新人葉懷佩,
在創作初期特地向高齡86歲的外婆請教當時的故事,發想靈感。
也參考當時著名音樂家黃自的東方交響樂,
以東方傳統曲調結合西方古典樂,
在懷舊與流行之間擦撞出獨特復古氛圍
『園中春梅,孤單自己美;風吹微微,緣份無了時;
夢中鴛鴦露水,夢醒花謝留枝,愛恨只是暫時』
方文山將女主角春梅一生的故事縮影,
以新詩筆觸帶出絕美意境。
艱困的時代過去,愛與恨,都只是暫時的;
留下的,是傳統女性堅忍精神的身影。


- 背景描繪 -

本劇時代背景定在1925年,劇情敘述時代女子春梅一生的經歷及戀情,見證日治時期下臺灣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故事。

二十世紀初,左派思想自歐洲崛起後,逐步影響亞洲各國,在日本,社會運動更有風起雲湧之勢。

這股風潮傳到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全臺因此爆發數百次農民抗爭事件。

1925年,春梅的父母為了爭取蔗農權益,結合有志一同的農民,趁日本雍仁親王來臺之際,串連抗爭,沒想到卻因為一起意外事件而慘死,孤女春梅被迫離開家鄉,從此展開顛沛流離的命運…

春梅憑著勇氣與毅力,挺過艱難跟困苦,也經歷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與式微。

這一生,她咬牙堅毅地活了下來,見證臺灣女人為生存永不妥協的精神!

▲春梅 劇照



▲網評·關於生命中的臺語歌

網友評價道,「其實臺語是很美的語言,只是很多僅會說國語的人不懂得欣賞,誤以為臺語有很多罵人的低俗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言,但事實不然,臺語之美展現在諸多詩歌、諺語和文學中,要懂得去挖掘。」

在下推薦了一首臺語歌:

近年來最喜歡的一首臺語歌,就是吳志寧演唱、歌詞脫胎自詩人吳晟詩文的「全心全意愛你」。志寧唱這首歌時帶著對母親臺灣的崇敬與溫柔的疼惜,每次聽都會不由自主湧起許多「跟腳下土地萬種牽連的情緒」,如果你會唱,請跟著一起哼吧:

你只是廣大的世界中小小的一個島嶼

在你懷中長大的我們 從未忘記

我要用全部的力氣 唱出對你的深情

歌聲中 只是真心的讚美 也有感謝和依戀 疼惜和憂煩

我們全心全意的愛你 親像愛自己的母親

並非你的物產特別豐富 因為你用艱苦的乳汁 養大了我們



江蕙 <落雨聲>



《落雨聲》:一首感謝親恩的臺灣閩南語歌曲,由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收錄在1999年臺語天後江蕙發行的《半醉半清醒》專輯裡,這首歌也是杰倫與文山在出道前賣出的第一首歌。


歌詞 落雨聲

落雨聲 哪親像一條歌,誰知影 阮越頭嘸敢聽

異鄉的我 一個人起畏寒,寂寞的雨聲 捶阮心肝

人孤單 像斷翅的鳥只,飛袂行 咁講是阮的命

故鄉的山 永遠攏站置遐,阮的心晟 只有講乎山來聽

來到故鄉的海岸,景色猶原攏總無變化

當初離開是為啥,你若問阮 阮心肝就疼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人孤單 像斷翅的鳥只,飛袂行 咁講是阮的命

故鄉的山永遠攏站置遐,阮的心晟 只有講乎山來聽

來到故鄉的海岸,景色猶原攏總無變化

當初離開是為啥,你若問阮 阮心肝就疼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出社會走闖塊甲人 拼輸贏

為著啥 家己嘸知影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哭出聲 無人惜命命


▲2015年6月27日,臺北,第26屆臺灣金曲獎頒獎禮現場,周傑倫自彈《落雨聲》致敬江蕙。


- 閩南語 · 趣談 -

文/佚名

閩南語又稱福建話、閩南話、臺灣話、福佬話、河洛話及鶴佬話,是發源於中國閩南(福建南部)的一種語言,屬於古漢語、閩語的一種。

在語言學的分類上,中國語言學者多認為閩南語是一種漢語方言,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族。其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一般是泛指福建方言、閩南語方言,只有在臺灣被閩南族群稱為臺語或臺灣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全世界講閩南話的人數超過5000萬,在世界熱門語言排行榜中位居第21位。閩南話作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被錄製在美國1997年發射的「放行者」號太空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去尋覓知音。

學術上的閩南語是以最古老的泉州腔作為標準腔,但目前多數人認為廈門話漳泉二地及臺灣人都聽得懂,傾向於把廈門話作為「標準的閩南話」。

閩南語的使用者,主要分佈在福建南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及海陸豐地區、廣東舊香山縣的部份地區、廣東西部、海南島、閩西龍巖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部分地區、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群。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辭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

西方學者一致認為,閩南語本身和其他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大,以「同源詞」當作指標來比較語言之相近程度,則閩南語和普通話之間的差異比英語和德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大,其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彙,與侗臺語系各語族之間有著相較之漢藏語系而言更為緊密的聯繫。閩南語的形成是古代中原漢語和閩越族語言相融合的過程。現在的閩南語仍然保留很多古代閩越語的成份。

廈門大學閩南語學者 周長楫教授與李如龍教授考證,現今的閩南語保留了一些古代百越語的底層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對應中文為:跳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對應中文為:蟑螂)、ka-lēng(鵁鴒或鵁閵,對應中文為:八哥)、thô͘-kau(土猴,對應中文為:螻蛄)、tō͘-ún(杜蚓或土蚓,對應中文為:蚯蚓)、káu-hiā(蚼蟻或狗蟻,對應中文為:螞蟻)、「ka-lún-sún(交懍損、加懍損、交懍恂或加懍恂,對應中文為:打冷顫)、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對應中文為:打噴嚏)、tio̍h-ka-cha̍k(著咳嗾)等等。

從唐朝開始,泉州已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和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福建,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閩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肥皂,也叫作「茶箍」)、pa-sat(巴剎)、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鐵板手)、ba̍k-thau(商標)、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的士,臺灣現多以閩南語發音稱「計程車」kè-thîng-chhia)、pa-sū(bus,遊覽車,臺灣對於市區的公用巴士有念「公車」的趨勢)、má-tih(死亡)、gō·-kha-kī(騎樓過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等等。

福建人比起其他省份移民人士更懂得入鄉隨俗。移民至廣州或上海的外籍人士通常會學習廣州話和上海話來和本地人溝通,不會強迫本地人說普通話,可是在政府的冷處理下,廈門島內的新移民一般不學習閩南語。現今有些廈門年輕人的閩南語能力甚至不如某些東南亞的早期閩南移民後裔。

香港約有100萬福建閩南人,單單泉州人就有70萬,當中晉江人有40萬,而福建人則有165萬,加上80-100萬是廣東潮汕人、海陸豐人,閩南語系總共約200萬人以上。若偶然聽到同一祖籍語言,大家就都會同聲同氣。會說閩南語多數是年老長者,有些中年人說粵語時仍帶有不少閩南口音,而年輕的幾代因為教育、廣播、政府機構中只允許使用廣州話,閩南人也不再堅持本族群通婚。香港除了廣州人以外的所有族群也已被迫改講中英夾雜的港式粵語,而且沒有機會學習母語。

有人說閩南話就是所謂的「河洛話」——一種上古時代的漢語。住在河洛地區的人叫「河洛人」,所講的話叫河洛話,但河洛話為何會出現在閩南?河洛又是什麼地方?

漢初將東周舊都成周、洛邑兩地改制,稱為河南縣與洛陽縣,是以漢、晉以來統稱之為「河洛」,我們一般所說的河洛,就是由此而來;在周朝時,河洛地區位居天下之中,故有中州或中原之稱,因此河洛與中原本為一體,河洛人即是中原人,是最地道的中國人;河洛話是最純正的漢語。

劉邦建國以後,才用「漢」做為朝代名稱,但之前的各朝各代,卻早已使用「漢」字,寫「漢」文,說「漢」語;因此有人大膽推斷,在宋朝以前的官話——古漢語(河洛話),就是當今的閩南話,被當時的「天下」奉為正音、雅言。

邱顯聰博士曾用統計方法推論出河洛話基本上即為商代的商語,而粵語為周語。如果確認閩南語就是河洛話的話,則可說明閩南語保留了更多更古老的漢語。

孔夫子平常在家講山東話,但是他在開補習班,教授詩經、書經時,或主持重大慶典時,一定是講河洛話即現在的閩南語,論語述而篇有雲:「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即可證明,不信請看孔夫子所說的閩南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用閩南話念出來才押韻。

曹操的名詩《短歌行》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河枝可依」等句;如果不用閩南語誦讀,就不見押韻,不合「有韻為詩」的標準。

唐詩宋詞裡,這種例子就更多了。比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洛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林逋的「金穀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柳永的「望中酒旆閃閃,一蔟煙村,數行霜樹。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浣紗遊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語。」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韓縝的「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燻。繡緯人念遠,暗垂珠淚,泣送徵輪。長亭長在眼,更重重,遠水孤雲。但望極樓高,盡日目斷王孫。消魂。池塘別後,曾行處,綠妒輕裙。恁時攜素手,亂花飛絮裡,緩醉眠步香菸。朱顏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長新。遍綠野,嬉遊醉眠,莫負青春。」徐積的「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陽煙火隔蘆花。漁唱歇,醉眠斜。綸竿蓑笠是生涯。」王安國的「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揚花。」李清照的「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等等都只有用閩南話朗誦才有押韻,也才朗朗上口。

古代中國的文學作品裡除了有「押韻」,還有「押聲」,現在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了。如《今古奇觀》四個字用閩南話念出來就是押聲,而用現在的普通話則剩下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押聲了。我們也來編一個:國光教改格局,用閩南話念有「押聲」之趣,用普通話念就拗口了。

為什麼古漢語——河洛話,會幾乎原封不動的移到閩南地區甚至飄洋過海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說來話長:秦漢時的外患為北方的匈奴,漢高祖曾被困「白登」七日,狼狽而逃,從此,自高祖以至文、景兩帝,對匈奴皆採和親政策懷柔匈奴,以求厚植國力;至漢武帝時,國勢強盛,開始對匈奴用兵,使匈奴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兩支。北匈奴逃至東歐,變成今日的「匈牙利」,南匈奴則內附,居住在陜、甘、幽、並諸地,漢人行政長官——「司馬」是統治者。

匈奴人在漢官「把人當馬」管理期間,吃足苦頭,數百年積怨難忍,待到晉王朝因八王之亂、國家衰敗之際,匈奴人「劉淵」最先發難,傾巢而出,首開五胡亂華之局,史稱「永嘉之亂」(西元三零七年),中原板蕩,衣冠士族,大量南遷福建泉州。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如「有身」(懷孕)、「新婦」(兒媳婦)、「斟酌」(小心)、「鼎」(鍋)、「箸」(筷子)、「失禮」等辭彙帶過來,成為最早的「泉州話」。少量「泉州話」就是那個時期的中原音參雜「吳楚方言」如水薸(phio5)(水瓢)、手ng2(袖子)、鱟hia(鱟殼做的水勺)和當地的「越語」(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結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俗讀、白讀)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文讀)較早一些。

這批難民,把居住的地方叫做「晉安」,以遙祝祖國——晉王朝平安;把所在地的兩條河川,命名為「晉江」及「洛陽江」,並在洛陽江上建洛陽橋,以紀念晉故國及故鄉洛陽。明崇禎十三年,郡守孫朝讓重修泉州洛陽橋並為之記,文中曾提到:「迄今遵海而居,橫江而渡者,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

三百六十年後(西元六百七十年),河南光州固始人、歸德將軍陳政及其子陳元光——開漳聖王,率領五十八姓、一百二十三員官吏、三千六百名步卒,經營閩南,剿撫盜賊及佘族。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六百八十六年),經宰相狄仁傑奏請,準另置「漳州」;因「漳江」與老家河南臨漳的「漳水」相似之故,是以「漳」為水名及州名,這是第二批有規模南下的中原人氏。

陳元光於二十一歲時繼父業,嘗娶佘族「鐘氏」女以為安撫,然於五十五歲時,終為佘人所害,死後被封為「臨漳侯」;「臨漳」為其故鄉,以其地臨近漳水故名。

又過了兩百年(西元八百八十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王審邽兄弟入閩,潮奏表歸唐,封為泉州刺史,興學勸農;唐昭宗賜為福建觀察使,幹寧年拜為威武軍節度使,檢教尚書大僕射,卒,季弟王審知代為正使。

王審知治閩時,延聘賢俊,建學四門,教閩百姓。審邽子王延彬建「招賢館」,收留唐亡後之衣冠舊族,所謂「中原擾嚷不已,公卿多來依之」。五代以後,閩南泉州,成為唐末士大夫避難之所,臺灣人好客之風,實源於此,這是第三批有規模的中原移民。

王審知治閩近三十年,四境安寧,不見兵革,唐末雖割據福建,仍然效忠大唐,唐亡後,終其一生,未曾獨立,始終奉唐正朔,把治理的福建地方,稱為「大唐江山」,簡稱「唐山」——大陸文革後期的唐山大地震,國外早期報導的時候,有人就以為是福建一帶發生地震了,虛驚一場——這是漳州人及泉州人被稱為「唐山人」的由來。鄭成功在明末遷臺後,亦遙奉明之正朔,因為被明王賜「國姓」,所以自始至終在所有公文上的簽名都是「朱成功」,想必系受同鄉先賢的啟發吧!

四百年前,福建人開始移民海外,有人渡過「黑水溝」到臺灣,有人到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東南亞一帶的華僑,除少量為廣東江浙人士外,多是操河洛話的大唐子民——唐山人,因此東南亞諸國稱中國為「唐山」。

但是有部分臺灣人以為「唐山人」泛指「大陸來的外省人」,這可就牛頭不對馬嘴了。

河洛人是中華民族的精英,東晉以前,居住在大中原。五胡亂華後北方淪陷,留在北方的漢人同胞,勢必「胡化」。如大唐李家於北朝時被賜姓為「大野」;隋文帝楊堅,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羅延等等,都是實例。

由於統治者是「胡人」,所以漢人也得學講「胡話」、「胡言亂語」、「胡說八道」、「胡攪蠻纏」,加上後來元、清兩朝三百多年都是少數民族當政,他們勢必把大量蒙古、女真的語言植入中國的「官話」裡面,最終形成了現在「胡話連篇」的國語——「普通話」,由於「平仄紊亂」,「入聲消失」,說話要「捲舌」、「撇唇」、「咬牙」、「切齒」,與漢語「出口成聲」大異其趣。

朝廷過江諸人,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時日一久,也必定和吳越人融合,血統語言純度不保,可以想見。唯永嘉之亂後相率避難直奔晉安地區的河洛人,端賴福建多山、交通不便之故,得以保存較純正的中原血統及語音。

古代,漢文字就像現在的英文一樣,為萬國通用語言,在中國大陸上,為狹義及廣義的中國人所使用,各省的人,話不相通,但書可同文,然因「語不同音」,所以漢文不等於文言文,只有以河洛古音所發音的文言文才叫漢文,以中原正音所發音的近體古詩才叫漢詩。

細聽閩南的河洛話,古樸典雅,都是作詩的材料;明朝時代,河洛話已有準確「八聲十五音」的文字記錄出現,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公式化的辨識「平、上、去、入、分陰陽」的「陰陽八調」。會講閩南話的人,只要分得清平仄音,都是準詩人,略加教導,便能「聽聲辨八調」,立刻可變成作詩高手。

如果漢唐古人復活的話,能夠和他們交談的,只有說閩南話即古河洛話的人才行,說國語(普通話)的人,最多只能筆談(用繁體字),而且最好的成績,只能達到二成。

閩南語存在一些和現代漢語——普通話構詞方式相反的辭彙,如鬧熱、人客、風臺、親堂、骹手、頭前、千秋、童乩、氣力、冒仿、結氣、棄嫌、寸尺、板模、胃腸、慢且、久長、加添、養飼、落衰、菜蔬、利便、運命、進前、臭酸、嚇驚、布帆、暝日、銜頭、下底、緣投等等。表動物之性別及物之陰陽者,一般以「公」、「母」二字附在其後,如雞母、狗公,牛公(牛港)、羊公(羊廣)、豬公(豬哥)。個別動物也用「角」等字,如「雞角」表示雄雞。

日語保留了若干中古的漢語辭彙,而日語的漢字音中的「音讀」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時從漢地中原傳入,有不少辭彙發音與閩南語幾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sè-kài,日語念セカイ(se-kai),「開始」kai-si,「世紀」se-ki等等,尤其在韻腳上更有相當多的例證,如宇宙、運動、便當、全部、瞭解等。

閩南話還有一些有趣的辭彙,令外地人聽了不知所以,如:

夕暴雨:午後雷陣雨,此辭彙尚保留於日本,泉州人訛傳為「西北雨」。

昨日(cho̍h-ji̍t):前天。

遜昨日(sùn-cho̍h-ji̍t)、大昨日(tōa-cho̍h-ji̍t)、落昨日(lo̍h-cho̍h-ji̍t):大前天。

落後日(lo̍h-āu-ji̍t)、大後日(tōa-āu-ji̍t):大後天。

細膩(sè-jī):小心。

按呢=焉耳=焉爾=安爾=安耳=雲爾:這樣子。《孟子.梁惠王》:「盡心焉耳」。

痴哥(chhi-ko):一見女人便顧盼愛慕的輕挑男子。在明代潮州戲文《金釵記》中就有「宋金為人太風梭(騷),說話甚痴欲(哥)」的臺詞,可見「痴哥」這詞在明代的潮汕方言中已經產生。泉州人俗稱「豬哥」。

含慢:頇顢,顢頇(糊塗而馬虎)的倒讀。「信上隱隱間責他辦事顢頇,幫著上司,不替百姓伸冤。」——《官場現形記》。


▲此文中配圖劇照《春梅》電視劇

- - -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結束!

而春梅的勇氣與毅力,教會我們用微笑挺過艱困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遇到怎麼樣的際遇....


^ ^ 周末愉快 ^ ^



本期將接近尾聲,對本文的探討話題還未結束,

有什麼話想說的可以回覆我們的微信喲,期待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中國風電子雜誌 / 第叄拾柒期 / 悽美了離別·髪如雪
    Chinese Style magazine | www.bjfangdao.com<中國風>電子雜誌
  • 第柒拾捌到壹佰零壹
    卷柏多年生草本植物土生或石生喜潮溼,生長期應給予充足水分陰涼處通風放置為佳日本風知草花葉卷柏器皿:南疆戈壁石尺寸:長20寬20高25cm作品 第柒拾捌 器皿:石尺寸:長20寬15高19cm作品 第柒拾玖【日本姬竹】複製信息¥ICOk0c3JpuS¥後打開手機淘寶
  • 臺獨聲音叫得愈響,反彈愈大
    第2節:臺獨聲音叫得愈響,反彈愈大。錄音原文:第2節談臺灣的近況。我在10月16日那星期說過,香港處於轉折階段,而我當時預告了,臺灣一樣是處於轉折階段,所以也要談一下臺灣。今集想說的主要內容,是我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就是當臺獨力量愈來愈喧囂的時候,終於,引來了中國大陸的五星紅旗在臺灣浩浩蕩蕩地飄揚起來--這事的細節稍後會交代。簡言之,是臺獨愈叫囂得厲害,統派的聲音就會相應升級。依我觀察,臺灣現在處於前所未有的「攤牌曬馬」階段。用通俗點的說法,就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一拳來一拳往,不會啞忍分裂國家的行為無節制地發生。以下就講相關新聞事件。
  • 81期 | 《中國藝術家》雜誌 關偉專訪
    —— 阿亞81期《中國藝術家》澳大利亞專版  關偉專訪編輯撰稿:阿亞  人物攝影及部分作品攝影:阿亞 或與其相關的各官方網站下期預告:陳軍專訪(預告詳情將在近日推出,敬請關注)上圖:《中國藝術家》雜誌第81期刊登的關偉專訪內容節選(第4頁,共8頁)「您的獨創性是天生具備的還是後天?」 關偉說:「我的藝術創作,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 亞洲收藏類雜誌
    這就是臺灣出版品,包括藝術刊物,在進軍大陸市場時的一個先天上的優勢,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尤其在藝術方面,選擇作品和欣賞的方式比較相近。這將近10年的時間,也是臺灣藝術界在大舉前進大陸藝術市場之前的觀察時期,這類專輯的産生可說是反映讀者對神秘的大陸藝壇的好奇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1988年12月《藝術家》與中國《美術》雜誌交換編輯,而可以取得大量中國大陸資源的關係。   進軍大陸其實早已是臺灣藝術雜誌經營者的共識,創刊於1997年7月的《藝術新聞》從一開始就放眼於大陸,進而實現整合亞洲華人圈的企圖心。
  • 「愈亂愈好!」香港教協荼毒教育界:培訓小暴徒,滲入考評局,勾結政棍……
    雲集黃校長、黃師的教協,已淪無掩雞籠的策暴基地,大公報記者前日直擊李卓人在教協辦事處揚言:「嚟緊示威,愈亂愈好,先可趁亂打劫!」在其通話的過程中,記者聽到他大聲向電話中人表示:「嚟緊示威,愈亂愈好,先可以趁亂打劫!」據了解,李此次去教協,正是商討煽動新一輪學生上街的行動。李卓人坐在教協總辦事處內梳化上,左手不停指畫,公然煽動下月上街搞事,而且說「愈亂愈好!」
  • 讓自己的身體當家作主,愈沉愈香、愈沉愈甘醇
    尤其很多行為,例如長時間追劇、夜唱、甚至不理解自己身體狀況下所做的爆汗運動或馬拉松等等,很多人以為是在娛樂或放鬆或健身,但其實都有可能是在強迫身體接受疲勞轟炸。有時,心理壓力的釋放,不代表是正確心靈或身體放鬆的方式。 在每天瑜珈的練習裡,我們慢慢學會聽身體的語言、與自己的身心溝通,慢慢知道因地制宜的可為或不可為。
  • 愈小吃,愈中國.
    文字丨(誰最中國)雲上、李二、吃一起等   中國小吃是民間智慧的一種體現也是中國美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個地區都有著其獨特的小吃被稱為當地的特色小吃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誰最中國』商城。
  • 旅順博物館藏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第拾叄至拾柒回
    第拾肆回    第柒開寧國府秦可卿開喪賈寶玉路謁北靜王鈐印 潤齋寧國府出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第拾伍回    第拾開鐵檻寺眾僧迎靈柩鈐印 孫溫大隊人馬來到鐵檻寺法鼓金鐃  幢幡寶蓋鐵檻寺接靈眾僧齊至到了寺中
  • 看性感女神邱淑貞的故事,第九篇《愈快樂愈墮落》
    看性感女神邱淑貞的故事,第九篇《愈快樂愈墮落》邱淑貞的性感是由內而外的,骨子裡帶的性感,今天小編帶你了解一下邱淑貞的這部作品《愈快樂愈墮落》。《邱淑貞(Chingmy Yau),1968年5月16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東開平市月山鎮,女演員。
  • 愈小吃,愈中國
  • 愈小吃,愈中國!
    文字丨(誰最中國)雲上、李二、吃一起等
  • 《知識》雜誌舉行慶祝出版100期暨2019年迎春茶話會
    為慶祝《知識》雜誌出版100期,紫荊雜誌社暨《知識》雜誌於香港北角富臨皇宮舉行迎春茶話會。
  • 《中國川菜》雜誌傳媒推薦菜-細數那些火到爆棚的特色菜式
    期本微信公眾平臺:2018年度中國川菜雜誌電子版全年120元/12期每月10日出刊。歡迎全球華人美食愛好者、專業烹飪人士關注「川菜」雜誌微信訂閱公眾號:CDCCZZ-028 每日發佈專業餐飲資訊。《中國川菜》雜誌全球推廣平臺與美國蘋果系統、亞洲安卓系統等全面合作,雜誌紙質版兩萬餘冊電子版60萬次點擊下載量。是企業推廣、資訊發佈的絕佳微信公眾平臺,歡迎網際網路各類行業電子商務合作。連絡人:汪世容。
  • 簽賬愈多,隨時換走免費機票
    ^須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考香港航空官方網站www.hongkongairlines.com公佈為準2中國國際航空「鳳凰知音」ICBC信用卡:每簽賬消費HK$8 = 8分 = 1裡程平時消閒消費,用ICBC 信用卡簽賬就可以輕鬆儲分換裡數,唔知中國國際航空係咪您心水選擇呢?
  • 近年打擊黑工有成效 勞工局:舉報愈詳細成功率愈高
    在昨(14)日澳門電臺時事節目「澳門講場」中,勞工事務局副局長吳惠嫻表示,近年特區政府打擊黑工有一定成效,發現黑工的次數有所下降,又指市民舉報黑工的資料愈詳細,當局執法成功率愈高。  勞工事務局、治安警察局等部門近年來持續巡查執法,打擊非法工作。
  • 段華明: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在闡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的典故。  此句出自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的《論語解·序》,該書通過解讀《論語》提出「知行互發」的知行觀:「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意思是說:人們最初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行動、根據自己當時的理解來實踐的。隨著實踐的深入,人的知識會增長,認識也會更加精進深刻,而這種認識的深化又反過來讓他的行動變得更通達透徹、更有方向感。
  • 【每日一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每日一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2020-11-23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滴愈肌膚 一棵愈地球——悅木之源地球月環保公益活動
    2019年4月16日,ORIGINS悅木之源攜手環保事業合作夥伴中國綠化基金會,以及品牌環保摯友陳星旭在北京開啟「一滴愈肌膚 一棵愈地球」——地球月環保公益活動。今年地球月,ORIGINS悅木之源真誠呼籲每個人都能在地球月做「網綠」,貢獻一份環保力量。低碳出行,減少塑料使用,關愛珍稀植物,改善環境問題,接力種下世界樹,一起守護大自然和地球。
  • 楊思琦女兒女生男相 愈大愈像生父吳帥
    已經兩歲多的Krystal,未能盡得港姐冠軍媽咪標緻五官,反而愈大愈似爸爸吳帥。  據知,一向節儉的楊思琦,為給予女兒最好的,入讀學費高達七千元一個月的playgroup也在所不惜。krystal入讀的playgroup是區內數一數二的貴族playgroup,每班只收四個學生,並由外籍老師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