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由於歷史原因,相對比較分散。
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的重工機械龍頭公司,比如山東有山工、江蘇有徐工、廣西有柳工、四川有騰衝(就是曾經想收購悍馬那個)。當然騰衝重工是用來陪襯的,突然想到悍馬寫到這裡,手滑了。
然而兩家公司在同一個城市,並且還是行業巨頭,同時被大眾所熟知,在每個行業裡面都有那麼兩家。
今天要說的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就是同時起步於長沙的公司:
01 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
木頭對三一重工的了解,來源於當前凱雷對徐工的收購案,當前三一重工的副總裁向文波先生幾乎靠一己之力掀起了輿論的風潮,讓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討論,推到了大眾面前。
當然,後來徐工收購案被否決,迎來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蓬勃發展,不得不說,這裡面有向文波先生的一份功勞。
當前的三一重工,和行業老大徐工科技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剛上市的三一重工也只不過是不到50億元的小公司。
而後來的三一重工卻穿越了一輪的周期,成為機械行業的少有的穿越周期的牛股。如果把分紅配股全部算進去的話,從三一上市以來,為投資者帶來的價值高達上百倍。
哪怕是按照近10年計算,公司股價在2008年的低點到現在也已經超過10倍左右。
反之,其老對手中聯重科則原地踏步:
其市值竟然與10年前不相上下,而當前市值,還不到三一重工的三分之一。
換句話說,兩家公司經過10年的發展,三一不但超越了老牌對手中聯重科,甚至還拉開了不止一個段位,這是為什麼呢?
02 體制
眾所周知,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最大的區別在於,中聯重科是一家國有企業,三一重工是一家民營公司。
近10年來,民營企業在自由競爭的行業的活力,遠遠大於國有企業。
只要市場開放自由競爭,大部分情況是這樣的。
比如老牌通信企業華為和中興,幾乎就是放大版的三一和中聯,這是主要原因。
曾經中聯重科收購CIFA公司,被市場給予厚望,認為是公司外延擴展的起點。
然而近10年的中國發展經驗證明,自主研發才是希望,在這方面,三一重工比中聯重科要強很多。
我們翻看近10年兩家公司的研發費用發現,三一重工的研發投入費用是遠遠大於中聯重科的。
當然,後來因為一些原因,三一重工將總部從長沙搬到了北京。
當前的副總裁向文波先生,也成了當前三一重工的總裁。
03 估值
向文波先生曾經說過,我不懂中國股市,但這個大個國家,這麼大的基礎建設需要有對應的同等體量的工程機械類公司。這個公司可以不是三一,但應該是中國的大公司。
馬雲曾經也說過類似的話,中國必須有屬於自己的電子商務,即便不是阿里,也應該是中國的其他公司。
有這樣的格局,成就了後來的三一。
當前,房地產面臨調控和減速,基建保持穩定,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高峰已經過去。
工程機械行業將會強者恆強。
三一重工在經過長達5年的行業低迷之後,重新回到了增長軌道,如今面臨行業整合和一帶一路的機會。
而老牌中聯重科則在艱難中爬行。
利潤還不到10年前高峰時期的一半的水平,未來,中聯重科還有機會反轉嗎?
菜頭不忽悠,不薦股,用心分析,實事求是;如對您有所幫助,關注、點讚和分享都是對我的鼓勵,感謝閱讀!
歡迎各位在留言區理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