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女兒找到了!」2020年8月11日下午,石華接到一個來自廣東的電話。
「你們要多少錢?」石華生氣地說。自2014年8月14日女兒琳琳走丟後,這6年,他已經接到過無數個這樣的電話。
直到對方發來女兒的照片和視頻,石華終於相信,2190天的尋找終於可以結束了,希望就在「觸手可及」的屏幕那一頭。
2020年8月12日,石華和女兒團聚
「應該跑不遠」
2012年,和很多湖南老鄉一樣,石華和妻子到東莞鞋廠裡打工。家裡三個孩子,上小學的大兒子和1歲多的小兒子留在村裡給奶奶照顧,17歲的大女兒琳琳則帶在身邊。
石華說,琳琳患有精神和智力障礙,生活自理沒有問題,但交給老人還是有點不放心,「怕講不通道理對老人家動手動腳」。
每到周日,石華和妻子會帶著琳琳出門,讓她熟悉周邊環境,告訴她哪裡可以去,哪裡不能去。琳琳最喜歡有電視機的地方,一待就能待很久。出租屋裡只有電腦,琳琳不懂操作,有時候會去附近老鄉家裡看電視。
一年春節前,夫妻倆下班回家,發現琳琳不見了。趕忙報警,一天後,警察打來電話,人在救助站裡。
石華回憶說,現在回想起來,那是非常幸運的一次。
2014年8月14日——石華永遠記得這一天——琳琳和朋友準備回老家,在去東莞汽車站的路上,琳琳跑了。
「好好一個人,怎麼會跑掉呢?」石華責怪琳琳朋友。但也有些自責,沒能看著女兒。女兒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沒能送她去特殊學校,否則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但石華能確定,以女兒的狀態,「應該跑不遠。」
那天他喊上同事、親戚、朋友二三十個人,翻遍了出租屋到東莞汽車站周邊。兩百多張尋人啟事,貼遍了電線桿和公交站牌。
也報了警,但沒得到有效線索。
石華一家家找女兒走失路口附近臨街店鋪,請求他們調取監控。但是,攝像頭都沒拍到路口的情況。僅有的線索,斷了。
「發瘋似的」找了一個星期後,石華和妻子回到工廠上班。他們開始接受現實,女兒確實走丟了。
「說不定什麼時候,她會找回來」
女兒走後,石華和妻子的周末,再也沒有休息過。尋找女兒,是他們的第二份工作。
一到休息日,石華就騎著電動車,和妻子去周邊轉悠。見到路邊流浪的人,都會仔細看一看;或者拿著琳琳照片,問他們有沒有見過。
比起「流浪漢」,石華更願意叫這些人「落難的人」。他想著,女兒應該也在某個地方落難了,和這些人一樣,穿著破爛衣服,頭髮凌亂。每次想到這裡,就心酸。
一天晚上,他和妻子下班路上,看到有個「落難的人」背影有些像女兒。一個瞬間,妻子覺得,那個人一定是了!
石華的電動車還沒停穩,妻子就跳下車,衝了過去。希望一度爬上頂峰,又瞬間跌落。
石華看到妻子怔了一下,有些失落地搖搖頭,「不是的。」
妻子格外關照這個「落難的人」。後來又再碰到幾次,妻子給她買了吃的,還把家裡的衣服送給她。他們希望,也有人這樣溫暖他們那個在某個角落落難的女兒。
日子在絕望和希望的縫隙裡推進。五六年來,石華每認識一個新朋友,就把琳琳的照片發過去,讓幫忙留意。但哪怕是長得像的人,都沒有。
他還寫信給央視的尋親欄目。沒有回音。
琳琳的名字成了禁忌,石華帶妻子出去尋找,也不說找女兒,只說「帶你出去玩」。大家心照不宣,去的地方都是車站、橋洞這些「落難的人喜歡的地方」。
2018年年底,石華工作的工廠要搬到國外去,他重新找的工作,地點在出租屋13.7公裡外的地方。他寧願每天花2個小時騎電動車上下班,也沒離開這個地方。
「女兒認得這個地方,說不定什麼時候,她就會找回來。」石華說。
沒等到希望。石華一邊打零工,一邊等待轉機。
2019年11月,石華馬上50歲,他決定回老家了。5年多,該想的辦法想了,該找的地方也找過了,他不能繼續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打零工。
「離開這個傷心地,再也不回來。」他說。
離開東莞前,他再三交代房東,如果看到琳琳,請務必收留她;心裡還謀劃著,等賺了錢,考了駕照,開著車再去找女兒。
無人認領的「笑笑」
2015年11月20日,廣東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接收了一個女孩。2014年8月,女孩在東莞被救助,救助站在電視臺播了3天尋親啟事,無人認領。
女孩看起來20歲左右,與人溝通困難,只能說出「依琳」、「婷婷」、「解動」等模糊不清的詞語。安置中心工作人員黃水東已經見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只要能說出個人信息和家庭住址的,都會送回家。轉交到我們這的,多數很難找到原來的家庭。」
工作人員憑藉女孩模糊的發音,猜測了幾個常用名,去派出所一一查詢相關信息,沒有線索;採集女孩DNA信息,在已有的資料庫中,匹配不上。
女孩便和安置中心很多常年找不到家人的受助者一樣,住了下來。因為她總用傻笑回復人們的問詢,人們便給她取名「笑笑」。
時間久了,笑笑和工作人員熟悉了,願意聊的話題越來越多。2020年的一天,工作人員問到笑笑喜歡吃什麼東西時,笑笑說:「辣椒」。工作人員非常驚喜,在此之前,她的回答非常籠統——米飯。以米飯為主食的地區範圍太廣,不好確定笑笑的家鄉。
工作人員再次追問,家裡人喜歡吃什麼。又得到了「焦巴」這個答案。
「喜歡吃辣椒的地方不多,很可能就是鄰省湖南過來的。我們上網查了『焦巴』,發現正好湖南郴州有用『焦巴』做的特色菜,估計就是那裡。」黃水東興奮地說。
工作人員聯繫了和他們常年合作的公益項目「頭條尋人」。這是今日頭條於2016年發起的一個公益項目,通過向走失者走失位置附近推送尋人信息,幫助各類走失者回家。
頭條尋人發布並推送的尋人信息
7月28日,頭條尋人向湖南郴州地區的今日頭條用戶推送了笑笑的尋親信息。幾天後,就收到了有效線索,確定笑笑是湖南郴州人。順著線索,黃水東又聯繫上笑笑老家的村子,得知,村裡有戶人家的女兒,6年前在東莞走失。
一切信息都完美匹配了。
2190天後的重逢
2020年8月初的一天,石華大兒子夢見姐姐回家了。他把這個夢告訴媽媽,媽媽說他講鬼話。「這麼久沒夢到過,這時候還能夢到?」石華偷偷瞄了一眼妻子,她在偷笑。
一家人怎麼也沒想到,幾天後,夢就走進了現實。
8月11日下午,村幹部告訴石華廣東有人打電話打聽琳琳的事情,石華將信將疑地回撥了電話。這是他這些年尋女路上的準則——寧可被騙,也不能放棄一絲希望。
黃水東發給石華一段視頻。視頻裡,笑笑像個小孩,一邊拍手一邊自我介紹:我叫笑笑,我爸叫李解動(音),媽媽叫李儀鳳(音),爸媽在鞋廠打工,家裡還有一個小弟弟,我奶奶養他……
說到動情處,她皺著眉頭,「你們沒有幫我找到家。」幾秒鐘後,又問:「到時候你們把我送回家嗎?」聽到工作人員肯定的回覆,皺著的眉頭又舒展開。
石華和妻子眼淚譁譁流。笑笑就是琳琳。「奇蹟真的發生了。」
黃水東則通過石華發來的身份證照片,確認琳琳就是笑笑。
據了解,琳琳是頭條尋人幫助找回的第13916名走失者。
8月12日下午,家人趕到廣東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見到了走失6年的琳琳
石華想連夜接女兒回家。但從郴州到廣東省第一救助管理中心所在的惠州,近500公裡,開車要5個半小時。等過去已經深夜了,安置中心不對外開放,路上也不安全。
8月12日一早,石華和大哥、妹夫、外甥,出發去惠州。兩省交界處下著大雨,路都看不清楚,車子不敢開太快。石華不斷平復心情,告訴自己,這次不會再有問題了,「人就在那裡。」
石華設想過無數次和女兒重逢的場景,女兒一定是落魄的,和那些「落難的人」一樣穿得破破爛爛,頭髮凌亂,面黃肌瘦。那時候,女兒能認出他,或者認不出他,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還在,找到了。
8月12日,在安置中心見到琳琳時,是和想像中完全不同的場景。琳琳的生活看起來還可以,也沒什麼變化,穿得乾淨整潔,媽媽為她專門準備的新衣服也沒派上用場。
女兒衝到石華面前,說:「爸爸,你來接我啦!」
石華突然不知道說什麼,眼淚止不住地落。
(為保護受助人隱私,石華、琳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