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咖啡因是否對人體有害,我們首先得知道生咖啡豆是由哪些成分構成的。
咖啡生豆中,水分佔了9%~13%,水分對咖啡豆得香味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在後面,我會介紹各種成分得含量(按照乾燥後生豆得狀態計算出的)。在這些成分的佔有率發生變化時,咖啡豆的風味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多糖類
生豆中含量最大的成分就是多糖類,佔35%~45%。雖然被稱之為糖,但是一點都不甜,這裡的多糖類指的是構成植物骨骼的纖維等。阿拉比卡種與卡內弗拉種的多糖類含量很不一樣。
蛋白質
蛋白質的含量是12%,蛋白質和多糖類都是構成植物骨骼的重要成分。在這方面,阿拉比卡與卡內弗拉種的含量也有非常大的不同
脂肪
咖啡生豆是含有脂肪的,咖啡豆中的脂肪是亞油酸、棕櫚酸等構成的。從油脂的含量上來看,阿拉比卡種的脂肪含量較高,佔到20%,而卡內弗拉種的脂肪成分最多也就佔到10%。
低聚糖類(蔗糖)
蔗糖(這裡指砂糖)的含量,阿拉比卡種可佔到10%,卡內弗拉種佔到3%~7%。
綠原酸
綠原酸類的含量,阿拉比卡種佔5%~8%,卡內弗拉種佔7%~11%。綠原酸的種類非常多,有些種類的綠原酸只有卡內弗拉種中才有
酸類(綠原酸除外)
除了綠原酸外,還有檸檬酸、蘋果酸、奎尼酸、磷酸等,這些一共才佔到2%。
咖啡因
咖啡因,在阿拉比卡種中佔到0.9%~1.4%;在卡內弗拉種裡通常佔到2%,多的時候會超過3%。
胺基酸
胺基酸的含量是1%~2%。咖啡豆中含有的胺基酸包括天門冬氨酸、穀氨酸等。在阿拉比卡種與卡內弗拉種中,各種胺基酸的佔比各有不同。這些胺基酸、低聚糖類、綠原酸的含量,也影響著阿拉比卡種與卡內弗拉種在烘焙時的著色與風味。
根據產地,栽培環境(海拔、降水量、氣溫、施肥量)還有精選方法得不同,這些成分得含量也會有差異。我們喝咖啡時感受到得不同風味,就是由於這些成分得比例不同造成的。
咖啡因是咖啡中的代表成分,如果咖啡中不含咖啡因,咖啡可能就不會像今天這麼流行了吧?咖啡因所具備的藥理作用,也是咖啡的一大魅力哦。
咖啡因的得名,要從1820年說起。那一年,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弗迪南﹒龍格從咖啡豆中成功提取了咖啡因,而在此後的數年,他又從茶葉中提取出來了相同的成分,當時還把這種成分命名為「茶因」,隨後,這不同由來的成分被統一命名為「咖啡因」。試想,如果龍格的實驗晚幾年才成功,我們可能就會把「咖啡因」叫成「茶因」了吧。有關咖啡因,還有一段佳話——一直催促著龍格積極從事咖啡研究的,正是大文豪、科學家兼咖啡愛好者歌德。
卡內弗拉種中的咖啡因含量比阿拉比卡種多,雖然咖啡因這種成分耐熱性強,但是在烘焙過程中還是會汽化掉一部分。從事咖啡烘焙工作的人們一定對烘焙內部以及煙囪處的白色附著物有印象吧,那些白色的物質就是咖啡因。
由於咖啡因會在烘焙的過程中逐漸減少,所以民間流傳著「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種,咖啡含量低,所以對身體更健康」的說法,而事實上,這裡存在著兩種誤解。
第一種誤解是「深度烘焙的咖啡豆中,咖啡因含量低」:事實上,咖啡因的確會因為因為烘焙而減少,但是咖啡豆自身的重量也會隨著烘焙而減少。例如,烘焙後咖啡豆的重量減少15%,咖啡因也減少了15%。其結果就是,無論深度烘焙還是輕度烘焙,咖啡因的含量是不變的,所以如果使用同樣的量衝泡咖啡,咖啡因的量也是不變的。
第二種誤解是「咖啡因的含量低,所以對健康好」:咖啡因有很多藥理作用,對於處於妊娠期或胃不好的人,最好要控制一下咖啡的攝取量。但只要適度攝入咖啡,就能很好地解除疲勞,恢復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