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學名「胡蜂」,因為身體的大部分呈黃色,所以,又稱為「黃蜂」。
馬蜂屬於一種古老的生物,其存在歷史要長於人類,不過,由於基因的問題,馬蜂一直沒有進化,現在的馬蜂與最早的馬蜂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馬蜂是一種會飛翔的昆蟲,而且,雌蜂身上生有一根非常有力的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幹擾時,能夠對人類或其他動物發起攻擊,從而可導致人類或其他動物的皮膚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人類或動物死亡。因此,馬蜂是人類或其它動物都必須防備的一種昆蟲。
據資料介紹,馬蜂的種類有很多,但主要馬蜂品種有8種。在這8個馬蜂品種當中,毒性最強的只有一種,如果人類遇到毒性最強的這個馬蜂品種,最好是迅速躲開,否則,一旦自己不小心激怒了它們,其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為了使大家對8種比較常見的馬蜂有一個初步了解,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8個馬蜂品種。
一、金環胡蜂
金環胡蜂又稱為中華大虎頭蜂、人頭蜂、 桃胡蜂 、葫蘆蜂等。其身體的長度可達40毫米左右,被認定為世界上體長最長的胡蜂。
金環胡蜂又分為大金環胡蜂、紅金環胡蜂、黑金環胡蜂和黃金環胡蜂,主要以成熟的水果,殘留果皮、果核為生,其蜂巢多為足球大的圓形蜂巢,多分布於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四川、廣西、江西、福建、貴州等地的叢林中,蜂與蜂之間的分工非常明確,而且,其毒液也比較強,如果人類不小心招惹了它們,就會被它們群起而攻之,因此,對人類的危害性非常大。
二、黑尾胡蜂
黑尾胡蜂一般體長在24-36毫米之間,屬於中等體長。其前胸背板前緣平截,因腹部後半段全為黑色而得名。
黑尾胡蜂主要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四川、湖南、浙江等地區的土穴、石穴或樹洞中築巢,以水稻等作物為生,其毒性較強。
三、黃腰胡蜂
黃腰胡蜂的體長約為20毫米。其雄峰頭胸部的顏色較黑褐,其雌蜂身上密布細刻點,頭胸部有棕黑色細毛,其基部和腹部呈棕黃色,因此,被稱為黃腰胡蜂。
黃腰胡蜂多分布於浙江、安徽、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區。主要危害棉花等作物。
黃腰胡蜂的毒液毒性低於金環胡蜂,但由於其活動範圍與人類的活動範圍多有重疊,因此,對人類的威脅非常大,是人類需要時刻提防的一種胡峰。
四、黑盾胡蜂
黑盾胡蜂的體長大約為21毫米,是馬蜂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馬蜂。其觸角柄節背部呈黑色,腹面呈淡黃色,鞭節背面呈黑色,腹面呈鏽色,其前、後胸側板、翅基片、足均呈黃色。
黑盾胡蜂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四川、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山西等地,以食用植物的花蜜和松毛蟲等鱗翅目昆蟲的幼蟲為生。其毒液的毒性一般。
五、黃腳胡蜂
黃腳胡蜂體長約為22~26毫米,是馬蜂中體型較大的一個種類,其頭大,胸部呈黑色,腹部呈鮮黃色。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以雲、貴、川等地分布居多。
黃腳胡蜂喜歡在開春時在土洞、樹洞等隱蔽的地方築巢,待種群發展壯大後再遷移到周圍的樹幹、房屋、巖石等地方築巢。主要捕殺蜜蜂,以吸食蜜蜂蜂囊裡的蜜汁為生。黃腳胡蜂的毒蛋白能夠導致受傷動物呼吸衰竭和心臟衰竭,其毒液還是比較強的。
六、長腳胡蜂
長腳胡蜂體長約為19毫米左右,身體呈橙黃褐色,體平滑,微具光澤。頭胸腹所有縫合處均具黑線紋。其細分種類有黃長腳胡蜂、家長腳胡蜂、褐長腳胡蜂等,其中尤以黃長腳胡蜂和家長腳胡蜂最為常見。
長腳胡蜂主要分布於陝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區。主要危害棉花、豇豆、白菜等作物。其毒液的毒性一般。
七、黃邊胡蜂
黃邊胡蜂又名歐洲黃蜂或歐洲胡蜂,是歐洲地區最大的胡蜂。黃邊胡蜂體長約為24-28毫米,其頭部除額部顏色較深之外其餘全呈桔黃色。這種馬蜂除了保護蜂巢或自衛外一般不具有攻擊性,而且,毒性較弱,但人體被刺中後則會很痛。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黑龍江、遼寧、河北、陝西、山東、山西、浙江、四川等地區,一般以花蜜為生。
八、洞夜胡蜂
洞夜胡蜂雄蜂體長約為28~35毫米;雌蜂體長約為29~38毫米,是馬蜂中體型較大的一個種類,其全身長有很長的絨毛,喜歡在夜晚活動,但在白天時也會偶然出現。
洞夜胡蜂的毒液是胡蜂之中最強的,殺傷力遠遠超過金環胡蜂,而且兇悍無比,善於追逐攻擊人類,如果人類遇到這種馬蜂,還是以儘快躲開為妙。
一般來說,以上介紹的8種馬蜂就是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馬蜂。在這些比較常見的馬蜂當中,毒性最強的就是洞夜胡蜂。因此,當人們遇到洞夜胡蜂后,儘量不要招惹它們,以免被它們攻擊。當然,如果能避免遇到它們,還是應以避免與它們相遇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