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 「四大彈性」對衝疫情影響,中國體育旅遊業必將「觸底...

2020-12-18 上觀

由於新冠疫情,2020年1月26日,文旅部發布緊急通知,暫停旅遊經營活動,以健身為主體、高度依賴戶外運動的體育旅遊基本「停擺」。對於體育賽事旅遊來說,疫情的出現讓原有計劃嚴重滯後,歐洲杯與東京奧運會的舉辦一度激起國人的觀賽熱情,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這種良好的勢頭戛然而止。參與型體育旅遊更由於「少出門、不聚集」而停滯不前。

國家體育總局、文旅部發布的「2020年春節黃金周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基本形同虛設,各種運動項目都受到極大衝擊。在全國,延期和取消的馬拉松賽事已超過40場,滑雪也成為體育旅遊產業的重災區。據統計,全國滑雪場中有70餘家關閉,黃金經營期基本錯過。疫情期間,體育旅遊相關的客運、觀覽、娛樂、住宿、餐飲等都受到了極大影響,行業業績出現斷崖式下跌,體育旅遊面臨嚴峻的考驗。

體育旅遊具有高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極易遭受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體育旅遊70%的活動內容又是戶外運動,受客觀環境的影響更大。疫情作為風險性因素之一,有時候對體育旅遊行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有專家指出,中國自古至今,疫災的頻度長期保持上升趨勢,平均每四年就會發生一次疫災。全球變暖也正在導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縮小,可能會釋放出被冰封了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因此,隨時應對以疫情為代表的各種不確定事件,也是體育旅遊行業要做到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提前準備的「必修課」。

體育旅遊自身動態複雜性決定了其擁有強魯棒性(Robustness),即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系統的生存能力。而正是高不確定性與強魯棒性的並存,決定了體育旅遊行業的高彈性,也即行業的快速恢復能力。如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戶外運動發展,同時也培養了中國最早的一代高爾夫球愛好者,非典過後體育旅遊行業有了跨越式的增長。體育旅遊的高彈性指的是行業具有供需彈性、社會彈性、管理彈性和科技彈性,這些彈性恰恰是體育旅遊行業復甦的根本動力,必將助力新冠疫情後體育旅遊業的全面振興。

首先,供需彈性。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近百萬億元,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近9億勞動力人口、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中國堅實的經濟基礎、龐大的客群規模與高質量、保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新冠疫情過去,旅遊消費依舊是大眾生活的必需品,選擇運動的人會越來越多,相關企業的行業投資信心仍然保持,新冠疫情既讓人們更加認識到休閒度假的必要性和強身健體的迫切性,也給行業提供了磨練技能、修煉內功的機會,體育旅遊的需求會出現反彈,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其次,社會彈性。新冠疫情帶來的疾病和死亡喚醒了全民的生命意識,人體自身免疫力對於抵禦疫情的關鍵作用已成全民共識。全社會思想觀念經歷變革,以人為本的價值回歸與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將增強體質的運動融入到旅行中,大大豐富了旅遊體驗。新冠疫情結束後,社會價值觀將有重大調整,生活價值和生命價值得到更多的關注,生活質量、健康生活將成為全民的主流追求。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我國旅遊消費模式由傳統觀光遊繼續向兼顧休閒和健身的體育旅遊消費模式轉變。發展體育旅遊,它既是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和觀念改變的表現,也能滿足全民通過旅遊和休閒的方式增進健康的願望,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三,管理彈性。旅遊和體育產業發展對社會經濟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國家各種政策的出臺為體育旅遊發展不斷助力。《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中指出, 要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同時要鼓勵體旅融合發展。《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28號)中明確提出,「建立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推動體育與旅遊、健康、養老等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潛在需求大的體育消費新業態。」這次新冠疫情中,中央及各地政府也陸續出臺多項扶持措施,支持旅遊業快速振興,文旅部實時匯總各省市應對疫情影響支持旅遊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資金支持、金融扶持、稅費優惠、社會保障、物業租金、穩崗就業等。這些政策對於促進形成強大的體育旅遊市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最後,科技彈性。2019年,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通信技術的跨越式升級,給智慧體育旅遊的落地及提升帶來更多可能性。利用VR技術,讓足不出戶的用戶體驗在夏威夷衝浪、在阿爾卑斯山脈徒步,體驗參觀體育場館和體育博物館的樂趣。眾多景區紛紛打造數字沉浸式體驗,推出智慧景區敏捷型方案,「雲旅遊、VR/AR、大數據、輿情監測」等技術助推體育旅遊業健康發展。疫情的影響也加速體育「線上化」的過程,上海體育學院李海教授認為,網際網路基因已快速植入,應鼓勵開發以線上技術為支撐的健身休閒服務,推動傳統企業由銷售導向服務導向轉變,提升場館預定、健身指導、運動分析、體質監測、賽事參與等綜合服務水平,利用人工智慧等與體育旅遊深度融合,以增強消費者的體驗、增強產業抵禦風險的能力為目標,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對體育旅遊產業進行全面升級。

如無疫情發生,參考2019年旅遊行業增長率,2020年旅遊業總收入應為7.2萬億元,體育旅遊佔10%約0.7萬億元。結合2003年「非典」的歷史經驗,疫情造成的損失約為預測值的30%,預計2020年旅遊業總收入約5萬餘億元,體育旅遊總收入0.5萬億元,無法完成文旅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到2020年,體育旅遊總消費規模突破1萬億元」的計劃。新冠疫情過後,旅遊業反彈,按原有預期維持同比增長10%,體育旅遊彈性更大,在旅遊業中所佔比重將會增加,預期將在2021年末達到總收入1.6萬億元,如不出意外,2021年國慶「黃金周」前後體育旅遊總消費即可突破1萬億元的目標。可以斷言,疫情之後,中國體育旅遊必將「觸底反彈」。

作者簡介:

石勇,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海,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四大彈性」對衝疫情影響,中國體育旅遊業必將「觸底反彈」
    體育旅遊具有高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極易遭受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體育旅遊70%的活動內容又是戶外運動,受客觀環境的影響更大。疫情作為風險性因素之一,有時候對體育旅遊行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有專家指出,中國自古至今,疫災的頻度長期保持上升趨勢,平均每四年就會發生一次疫災。
  • 魏小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文旅行業需等待時機觸底反彈
    來源:中國經營報社原標題:魏小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文旅行業需等待時機觸底反彈本報記者 馮穎禕 威海報導「旅遊是敏感度很高的產業,碰到事件,滑坡最快,事件過後反彈最快,這是行業規律,韌性強、彈性大。」日前,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全國休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在第四屆中國文旅產業年會上演講時如是說。魏小安介紹,從世界範圍看,現在民眾恐懼,希望不要恐慌。中國已經經歷了疫情防控的過程,曙光在前,可以討論後新冠疫情時期的各行業振興。
  • 收藏|2020重大賽事時間表新鮮出爐|疫情影響下的中國體育賽事
    編者按:有專家說疫情的影響可能會影響部分城市政府減少對於體育的投入,
  • 雪梨疫情復燃,歐美疫情持續危機,資本市場對澳洲旅遊業前景觀點不一
    雪梨北部海灘的疫情復發,使市場最受青睞的後疫情產業--旅遊業顯示出其易受COVID-19的幹擾的特性,投資者對澳洲旅遊業的前景仍然持嚴重分歧。在過去幾天,隨著各州和領地在聖誕節前向新南威爾斯州居民關閉,澳大利亞各地對邊境禁令的迅速實施給旅遊業帶來了沉重壓力。
  • 米蘭受疫情影響中國遊客幾乎為零 旅遊業損失慘重
    米蘭受疫情影響中國遊客幾乎為零 旅遊業損失慘重
  • 疫情之下中國體育產業的挑戰與機遇系列報導之一 「戰」疫情 中國...
    然而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各類賽事和體育活動的暫停和延期;大眾健身受到影響,戶外健身達人們的「幸福指數」驟降;包括體育產業在內的眾多消費領域遭受重創。業內專家表示,對於蒸蒸日上的中國體育產業而言,此次疫情更似一把雙刃劍。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疫情也將為中國體育產業轉型發展帶來契機。
  • 新加坡推出新冠肺炎疫情旅遊保險 觀點:亞洲市場將走在全球旅遊業...
    央廣網北京11月20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為了提振疫情影響下的旅遊市場,新加坡本周宣布推出針對外國遊客的新冠肺炎疫情旅遊保險,這一創新舉措受到業內關注。有觀點指出,亞洲將走在全球旅遊業復甦的前列。
  • 義大利旅遊業遭重創 專家建議通過社交媒體吸引中國客
    義大利旅遊業遭重創 專家建議通過社交媒體吸引中國客
  • 日本京都旅遊業受疫情影響遭受損失,中國遊客減少70%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在疫情期間,日本京都旅遊業正在遭受經濟損失。京都其實是我很喜歡的城市之一,關於這座城市的美好,其實在這之前,每一個去過這座城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旅遊體驗非常棒的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有極為難得的遺址保存,和中國唐代歷史有著極深的淵源。
  • 疫情對中國體育產業影響多少?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體育產業影響多少?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疫情對中國體育產業影響多少?中新社記者 邢翀2020年本是一個體育大年,東京奧運會舉辦在即,北京冬奧會進入兩周年倒計時,以冰雪、馬拉松為代表的體育產業逐步壯大。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體育產業受到波及。
  • 德甲即將重啟,體育直播期待「觸底反彈」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題:德甲即將重啟,體育直播期待「觸底反彈」新華社記者林德韌疫情衝擊下,全球體育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各類賽事大面積停擺,作為體育產業鏈上重要一環,國內各大體育直播平臺也陷入了「
  • 淬火彌堅春遲花繁 中國旅遊業寒冬中鍛造韌性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淬火彌堅春遲花繁,中國旅遊業寒冬中鍛造韌性2月13日下午,112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滯留三亞的湖北旅客乘坐包機返回湖北。  黃曉慧 袁永東攝挺過「寒冬」,是這個春天裡中國旅遊業界共同的目標。
  • 外媒:疫情後中國國內旅遊業迅速回暖 助推中國經濟增長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題為《免稅熱潮助推中國旅遊業股票大漲》的文章。文章指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旅遊,但中國國內旅遊熱度有所回升,中國旅遊業迅速回暖,並促進中國經濟第二季度恢復增長。
  • 多地發力對衝疫情影響 建機場、搶人才等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政務周報|建機場、搶人才,多地發力對衝疫情影響 一,疫情到了「結尾」,一定要防住張文宏醫生說,關於這次疫情防控,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意思是,沒想到疫情在國內得到有效控制之後,在全球範圍內卻出現大規模擴大的趨勢。從上周起,新冠肺炎疫情在義大利、韓國、伊朗等多個國家蔓延升級,境外輸入疫情防控迅速成為中國各大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截至3月10日24時,中國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79例。據澎湃媒體號「央視網」報導,寧夏、北京、廣東、浙江等地都出現境外輸入病例。
  • 後疫情時代阿拉伯國家旅遊業發展
    除朝覲遊以外,沙特往年每年接待各類國際遊客的人數大致在8500人左右,即使是在沒有疫情影響下,沙特國際遊客數量從2014年開始就處於持續下降狀態,今年隨著境內外籍專家和勞工數量的減少將進一步萎縮。根據5月份埃及國家規劃署發布的《新冠疫情對埃及旅遊業的影響》報告顯示,即使埃及於7月開始逐步恢復開放旅遊業,下半年的遊客人數也不會超過每月30萬,那麼今年的遊客人數將固定在345萬左右,僅為2019年的25%左右,旅遊收入估計為34.5億美元,約為2019年的20%。
  • 香港旅遊業「冰封」 業界思索疫情退卻如何突圍
    (年終特稿)香港旅遊業「冰封」 業界思索疫情退卻如何突圍中新社香港12月24日電 題:香港旅遊業「冰封」 業界思索疫情退卻如何突圍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世界旅遊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 ...方能避免沉迷網遊成為影響學生的疫情次生災害。 _中國蘭州網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文旅部、市場監管總局等4部門就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有關情況介紹說,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壓實地方政府推進復工復產、恢復營業的主體責任,抓緊消除市場抑制因素,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有效對衝疫情影響,提振經濟,在文旅、餐飲、汽車、家電以及養老、育幼等方面,將有更多利好政策落地
  • 疫情下,世界多國多地區旅遊業受挫嚴重!影響最大的都是哪裡呢
    2月4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青瓦臺主持召開國務會議時表示,肺炎疫情擴散,旅遊業的困難已成為現實,因為中國遊客佔來韓外國遊客的1/3。 據報導,原計劃於今年2月、3月期間赴泰旅行的中國遊客中,大約有120萬到130萬人取消了行程。泰國國家旅遊局預計,疫情將給泰國旅遊業造成30億美元的損失。2019年,1100萬中國赴泰遊客消費了近180億美元,超過了外國遊客在泰消費總額的1/4。泰國國家旅遊局預計,今年來自中國的遊客將減少至少200萬。因為肺炎疫情暴發等多種原因,日前泰國政府已經下調了2020年的GDP增長預期。
  • ,那疫情後旅遊業何去何從?
    據調研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最重的前4大行業依次是:出境旅遊、國內旅遊、商務出差、餐飲業。最冰點則落在旅遊業。儘管復工潮已至,熙熙攘攘的返工大軍開始流動,企業逐漸恢復運轉,但旅遊業卻不知何時能重新開門。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十年來,中國旅遊行業的蓬勃發展,旅遊類企業、從業人數雙雙呈現爆發式增長。
  • 「後疫情時代」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最新思考
    記者從組委會獲悉,以 「科技融合·流動賦能」為主題的2020(第38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28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這是疫情在得到全面控制後,中國舉辦的首場綜合性體育用品展會,對於展現體育產業復工復產風貌、加速體育用品市場疫情後的企穩復甦、進一步優化體育商貿環境有著風向標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