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華時,登上了北京的慕田峪長城,負責給他介紹長城的中國專家講了一則明代「隆慶議和」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明朝隆慶年間,在內閣大臣張居正、高拱等人的謀劃下,明朝與北方的蒙古部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互市協議,在長城沿線開放邊境貿易。明朝為了保護貿易的安全,還加固了沿線地區的長城,增設人員把守。
隨行的專家告訴柯林頓,修築長城的人不想打仗,而是渴望和平。柯林頓也評價此行:我認為長城是中國的象徵,是向世界展示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的象徵。
在外國人眼裡,長城是中國的象徵,他們透過長城的故事了解中國,更是以跨文化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長城蘊含著一種獨特的中國精神。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繪本——《萬裡長城:穿越時空看中國》,就是出自一位外國作者加古裡子。
加古裡子是日本的繪本大師,他一生創作了500多部繪本作品,許多都成為長銷不衰的經典,比如中國小讀者也很熟悉的《烏鴉麵包店》,單冊銷量超過了240萬冊。
加古裡子曾說,他之所以創作繪本,就是希望孩子們成長為「聰明人」,希望他們透過繪本中的故事,學會獨立思考。而這本《萬裡長城:穿越時空看中國》,是加古裡子寫給全世界的小讀者——未來的公民的。
「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告訴讀者長城的偉大及其歷史,更是希望讀者通過長城能了解中國漫長的歷史,以及長城與歐亞大陸的關係。長城為解決世界各地的糾紛提供了一個可借鑑的實例。我特別希望讀者通過這本書,思考一下如何實現與其他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問題。」
——加古裡子
在這本書裡,加古裡子組建了一支「長城探險隊」,邀請孩子們跟著書本走長城,穿越時空看中國。
我們知道,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修築的長城,見證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
最初的長城是農耕民族為了防止遊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它一度成為保衛人民生活的安全屏障。
各民族在長城沿線發生對抗,也同時促進了南北文化間的交流,在這過程中,不同民族學會了和平共處,中華文化也不斷繁榮豐富。
漢代向西延伸的長城,沿著通往西域的道路修築,是「絲綢之路」上中西貿易通道的一部分,保護著中西方之間的商旅往來。 明朝時,政府也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茶市等。
20世紀,當世界大戰的戰火在中國蔓延,長城又成為了中國人抵禦外來侵略的最前線。
在長城防線上與日軍作戰的八路軍
(依據戰地攝影師沙飛的攝影作品繪)
據《萬裡長城》的日文版編輯唐亞明回憶,為了創作這本書,加古裡子收集了大量的中國歷史文化資料,家中堆滿了紙箱;當時沒有電腦,他都是手抄資料,手做卡片,比較條目,鑑別真偽,最後再請專家鑑定。
從中華文明的孕育,到長城串聯起的2000多年的歷史,上下五千年,加古裡子最終把這些內容呈現在一本只有64頁厚的繪本中,來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這本書從準備到創作完成花費了近35年時間,光是頁面的布局就構思了數年。
哪些朝代修建過長城,為什麼修建?而那些不修剪長城的朝代,又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書中以長城的修建為線索,將長城功能的演變與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特色相聯結,讓孩子在1-2個對頁中看到一個朝代的歷史全景圖。
加古裡子對每個對頁的布局,都經過了精心的構思,突出時代特點,繪圖精細,每一頁都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描述春秋戰國時期時,加古裡子用圖表展現「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更迭,並手繪了諸子百家中孔子、老子等8位代表人物的畫像,配以簡單的介紹,讓孩子對當時「百家爭鳴」的歷史盛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介紹漢朝,除了展現長城建設與絲綢之路的開通,更是突出漢朝為什麼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具有領先世界的科技水平。
比如,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候風地動儀,王充發現了磁石具有指南性質,為後來指南車和指南魚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東漢宦官蔡倫則用樹皮、破布等改進造紙術,使更多人用上了輕便的紙張。
為了便於孩子閱讀,加古裡子在這本繪本中融入了17幅中國歷代疆域圖、40多幅歷代名人(帝王、賢臣、文人、科學家等)畫像、30多幅重要事件場景圖,使豐富的歷史知識得到直觀化呈現。
他還邀請了中國畫家、嘉峪關市政府顧問常嘉煌共同繪圖,書中的所有插圖都經過詳細考證,參照真實史料繪製而成。
比如,左邊這幅插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而右邊這幅圖是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的一個畫面,書中插畫參照了右圖,真實還原當時的生活場景。
宋、元、明、清的四位開國皇帝的畫象,無論是裝扮還是容貌都依據史書記載描繪:
而這幅描繪蔡倫改進的造紙工坊的插圖,看上去很簡單,但圖中展現了造紙的每一道工序:砍竹子、在水中浸漚竹子、通過蒸煮提取竹料、在竹料製成的紙漿水中抄起紙張、用木板壓紙、把紙掛到土牆上烘乾。
這些插圖的細節參照了中國古代科學著作《天工開物·紙料》中的畫面:
在這本書裡,加古裡子以長城為引子介紹中國歷史,同時又希望孩子們能夠從歐亞大陸乃至全球歷史的視野中來了解中國的發展,所以他在每一章的最左邊,設置了一條貫穿全書的世界歷史時間軸,用不同的色塊標註中國與世界主要大國的歷史發展軸線。
比如,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1776年,中國清朝時期,世界上出現了新的國家——美國。
書中每一章還設置了一道問答題,答案也藏在書頁裡,就如簡易的導讀般引導孩子一頁頁往下讀,也能幫他們更好地領悟書中的知識。
《萬裡長城:穿越時空看中國》中文版由資深編輯和譯者唐亞明翻譯,他曾作為亞洲代表,任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評委。
2011年,85歲高齡的加古裡子登上長城
左起分別為:唐亞明、加古裡子、松居直
中文譯本的全部內容由北京大學歷史系李孝聰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馬保春教授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許慧君老師聯合審校。書中所有地圖由中國自然資源部審核通過。
「長城絕不僅僅是一座古代建築,還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象徵。 」
中國人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吸引孩子們有一天親自去爬爬長城,還能讓他們透過長城而看到,中國人在風風雨雨中,為了幸福和平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