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譚亮的數學教學嚴謹不失幽默,靈動不失本真。他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用一雙發現數學的眼睛,帶領學生一起「玩轉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他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亮哥」,深受家長信任、領導支持。多年來,他擔任數學教練,輔導400名學生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許多學生進步很大,其中4名學生在中考數學學科中取得滿分。
名師簡介:
譚亮,重慶一中初中數學老師、班主任,發表《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20餘篇論文,《淺析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在「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論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中學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在「重慶一中學術年會」中獲得一等獎。2019年被評為校級優秀數學教師。
思維律動課堂
和學生一起「玩轉數學」
譚亮的數學課堂,自主、開放、靈動、有趣。他用一雙數學的眼睛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建立樂學善思的思維律動課堂,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深度學習,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感覺數學很好玩;通過思維可視化教學,靈活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很多同學認為數學就是非對即錯,譚老師以比較1和0.9的無限循環哪個大為例,分別從小學的代數角度、初中的方程式角度、高中和大學的無窮盡角度,三個方面驗證兩者相等與不等,從而啟發學生的數學發散思維,玩轉「數學」。同學們學習函數時感到很吃力,認為除了做題之外沒有其它用處。
為了讓學生理解函數在生活中的運用,譚老師創設神秘的魔術情境:一瓶裝滿水的礦泉水瓶裡放一節粉筆,通過對瓶身施加壓力,粉筆會上下浮動。在學生驚呼老師的「魔力」時,「我們把粉筆的浮力設為X,那Y是什麼?」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引入壓力與浮力的函數公式,通過可視化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思維碰撞,拓展數學思維。
譚老師上課時的語言和表達是跨越學科界限的,同學們甚至可以把他的課堂當戲劇、當故事來看來聽。「並不是每一堂數學課都可以變魔術,玩起來的。」為了讓學生持續不斷地專注課堂,譚老師學小語種、戲劇,收集生活中的「金句」,當學生走神的時候,他會突然唱一句京劇,寫下一行日語,或者飆一句時下火爆的「段子」,同學們頓時提起了興趣,把注意力回歸於課堂。長此以往,當譚老師唱上一句京劇時,同學們都會接下一句。還有的同學還由此喜歡上了小語種,開始專業學習。
譚亮與學生課間互動
專注課本基礎
養成良好歸納整理習慣
「很多孩子學數學時容易陷入了誤區,舍本逐利,花很多精力去尋找難題、怪題,而忽略最根本的教材、考綱上的基礎題型。」譚老師認為學習數學要重視課本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歸納整理習慣。課前預習,完成課後習題,勾注重難點。上課做到專注,通過眼、耳、手、口、腦這五感進行知識點的五次輸入——眼睛視覺、耳朵聽覺的輸入,腦海裡思想準備充分後的脫口而出,最後再從手下寫出來,通過五感的五次循環,建立自己的數學知識模塊,完善大腦裡的數學網絡,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就將知識點牢牢掌握。
譚老師並不鼓勵課後刷題,認為其鍛鍊的只是做題的速度與熟練度,他建議學生在課後花精力去總結反思,溫故知新,養成歸納整理的學習習慣。他教給學生「五本學習法」:手帳本:記錄學習中的小思路,小方法;草稿本:數學草稿要球規範書寫,養成良好答題習慣;改錯本:題目寫正面,答案記在背面,方便隨時檢查掌握程度;積累本:歸納重點、難點題型,理清思維路徑,建立數學框架;創新本:從出題人角度,改變和創造題,培養數學發散思維,感受數學變化的魅力。學生在整理歸納的過程獲得新知,自己的思維認知結構能夠在高層次遷移發展,逐步完善優化自己的數學認知系統。
譚亮為班裡12、13歲學生過生
對話
◎新家長報:您培養出多名中考數學滿分學生,您認為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譚亮: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一定是非常專注並對數學充滿興趣,他在上課時能高效有質量地掌握知識,課下靜得下心去鑽研數學,喜歡和老師探討改編題型。他們以課本為基礎,預習、複習、反思、總結,一步一個腳印,進行探究、猜想、驗證、概括等一系列的數學學習,從而建立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打磨自己的數學思維路徑,完善數學思維結構。這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容易考出很高的分數。
end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595-596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