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首發2016年第2期《看歷史》雜誌
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是作為人都還是免不了要吃飯的。號稱中國歷史上鼎盛時期之一的唐代,為激勵一些官員的工作動力,朝廷曾免費提供「工作餐」。
1、唐朝官員的那些「工作餐」
工作餐,顧名思義與工作密切相關。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大唐新語》卷6記載,為了優待重臣,「(唐玄宗)上曰:『蘇頲可除中書侍郎,仍令移入政事院,便供政事食。』……有政事食,自頲始也。」唐玄宗重用蘇頲,為他開了免費「工作餐」的先例。此後,宰相們每天辦完公事後在政事堂吃「工作餐」,成為唐朝慣例。
「安史之亂」後,撥亂反正,百廢待興,《資治通鑑》卷225記載,唐代宗倚重宰相元載、王縉治理政務,每天都安排皇家御膳房送「工作餐」給他們享用。那「工作餐」極其豐盛,量特別大,「可食十人」,這是當時宰相「工作餐」標準。到唐代宗後期,國庫吃緊,有大臣提意見說宰相「工作餐」開銷太大,請停止供應,順水推舟,皇帝立即批准取消「工作餐」。
據葉夢得的《石林燕語》記載,唐朝御史臺也有「公堂會食」這一慣例,而且在單位吃「工作餐」時,每個官員都有自己固定的席位,文中寫到:「公堂會食,侍御史設榻於南,而主簿在北,兩院分為東西,故俗號侍御史為『南榻』。」——由官員在單位食堂吃「工作餐」時的座位衍生出官號別稱,實在也是一種風雅。
2、唐朝創記錄的「工作餐」
唐朝的「工作餐」曾創下過歷史記錄。
《資治通鑑》卷212記載,唐玄宗開元13年(725年),玄宗為加強地方吏治,從中央各衙門選拔了一批有能力聲望的官員,如「大理卿源廣裕、尚書左丞楊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人」去擔任地方官,因為這些官員是最高領導親自選派的,且帶有特殊使命,所以在他們去上任時,朝廷特地在洛水岸邊的驛站安排了一次「工作餐」為他們送行。史書記載了這次「工作餐」。有哪些人參加呢?除了那11個上任官員外,照現在的標準說,參加宴會的人員都是部級以上高官,如「宰相、諸王及諸司長官」等。吃的是什麼?皇帝「賜以御膳」,盛唐皇家的大餐美味,你盡可以放開想去。而且,在吃「工作餐」時一邊有皇家樂隊演奏助興,一邊有宮廷歌妓載歌載舞,笙歌燕舞,場面壯觀。用餐過程中,還現場朗誦了多才多藝皇帝李隆基給上任官員們寫的十韻詩,將氣氛推向了高潮。如此榮寵如此規格,這次洛水之濱的「工作餐」幾乎就是國宴,名留史冊。
《資治通鑑》卷224記載,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二月,中興功臣郭子儀入朝覲見,為表示對平定叛亂勳臣的禮遇,唐代宗從國庫撥錢「命元載、王縉、魚朝恩等互置酒於其第」輪流請郭子儀吃飯,據說這個「工作餐」招待費用「一會之費至十萬緡」,如果記載確實的話,一頓「工作餐」要花1億錢,那應該算是歷史上最貴的「工作餐」了,實在驚人。
3、唐朝「工作餐」與官員命運
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說拜集賢殿學士後,同僚們在單位辦了一個「工作宴」為他祝賀,按照唐朝酒桌禮儀,尊貴者先飲酒,但是張說不肯先喝,很謙遜地對學士同僚們說:「學士之禮,以道義相高,不以官班為前後。」意思是,在集賢殿這個講論學問道義的地方為學士,是以道德仁義為標榜,不應該以個人的官品來分上下等級,大家都是平等的。張說貴為宰相硬是不肯獨居老大地端杯先飲酒,最後「遂命數杯一時同飲」——學士同僚們同時舉杯喝酒——當時輿論稱讚他為人處世低調,有能力有水平是個好幹部。
唐朝慣例,宰相們在政事堂一起吃「工作餐」,邊吃邊聊,是個溝通機會。唐德宗年間的宰相楊炎心胸不廣,因為嫌棄另一個宰相盧杞不僅長得醜而且沒有文化,就經常推說身體不舒服,不參加有盧杞在席的政事宴,也不與他討論工作。盧杞很陰險,正得皇帝寵信的他當然不會放過侮辱自己的人。不願與同僚一起吃「工作餐」,貴為宰相的楊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終在官場博弈中被盧杞布局害死。然而,因「工作餐」而招禍的例子絕不止這一個。
關於「工作餐」最悲催的例子是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一席「工作餐」吃著吃著,把自己也給吃掉了。《資治通鑑》卷187記載,隋末唐初有個土匪叫朱粲,勢力越積越大,後來有二十多萬部眾,四處劫掠,朝廷想招安他,派官員段確帶著賞賜去慰問朱粲。在接待「工作餐」上,嗜酒的段確大人喝高了,趁著酒勁戲侮土匪頭子:「聽說老朱你喜歡吃人肉,人肉是什麼味道啊?」朱粲回答:「吃醉酒之人的肉同吃酒糟泡製的豬肉是一樣的味道。」段大人聽出大土匪是在威脅嘲弄自己,借酒使性子,破口大罵:「你這土匪不要太狂妄了,一到了京城,你不就是一個小奴才頭目嗎?」朱粲氣得將段確及其隨從幾十個人「悉烹之」,分給自己部下吃進肚子裡去了。——段大人一行人這個「工作餐」吃得可真夠慘的!
唐朝官員在「工作餐」桌上的心情遭遇各不相同,冷暖自知,別如霄壤,這也跟當時政壇密切相關。看來,歷史上的「工作餐」不儘是那麼好吃的。
作 者:李曉巧
法律顧問: 江蘇同大律師事務所 李小亮律師 (電話/微信:18013828720)
技術支持: 南京每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朱中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