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最後,行政代理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承諾"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此後,近百萬件故宮文物從故宮運出。
這批國寶最先存放在上海法租界內,1936年南京的朝天宮文物保存庫建成後,這批文物由遷入南京。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事變後,日本進攻上海,南京局勢緊張。這批文物再次踏上徵途,為防不測,這批文物一分為三,分別存放。「南線」經重慶轉運到貴州安順存放,「中線」經水路運到重慶,後轉移到樂山存放。「北線」經鐵路卡車輾轉運至四川峨眉存放。途中歷盡艱辛坎坷,險象環生,所幸文物完好無損。
早在文物運出北京之時,故宮的專家們就找古玩商人學會了文物裝箱的方法:他們選用長三尺、寬高各一尺半的木箱來裝文物,每件文物在裝箱前都用紙、棉花、稻草層層包裹,再用繩子緊緊捆住,避免路途顛簸剮蹭造成損毀,對於字畫這類文物,還需要油紙包裹以防進水。
負責護送文物的部隊,是國民軍精銳部隊改編的二十九師某營,營長陶堅民。1940年陶奉調抗戰前線,繼任營長劉建國。1941年春,該營調走,接任部隊為中央軍委特別工作服務團第五連,連長馮昌運。兩支部隊軍紀嚴明,裝備精良,責任心強,有力地保證了故宮文物轉運安全。
抗戰結束後,三地存放的文物陸續運回南京。本計劃將文物運回北京,但隨著徐蚌會戰結束,人民解放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了。
1948年12月21日,經蔣介石批准,故宮南遷的文物開始運往臺灣,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部中鼎輪運送,共計320箱。第二批於1949年1月6日起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載運,共運走1680箱,第三批由海軍部崑崙號運輸艦載運,於同月29日出發,共運走972箱。
另外還有中央博物館籌備處852箱文物一併運往臺灣。
雖然運到臺灣的國寶只佔故宮南遷文物中的四分之一,但大部分都是清宮收藏的精華,包括歷代名畫、書法,清宮內的全部藏書和最精美的宋瓷。其中的翠玉白菜、玉香爐、玉荷葉杯,美輪美奐,精美絕倫,另外還有晉王羲之快雪時晴貼、戰國龍形佩、北宋,都是國寶中的國寶。
本來還有一千餘箱文物待運,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通電下野,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後,下令停止文物運臺。至此,故宮文物總共運往臺灣三批2972箱。
這批文物運臺後,一時找不到足夠大的地方存放,只好先存放在臺中糖廠內。20世紀50年代初,這批珍寶被轉移到臺中霧峰鄉一個叫北溝的小山村存放。
這一放就是15年。直到1962年,臺灣當局才記起這批國寶,在臺北近郊陽明山腳下的外雙溪破土興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1965年,新建的博物院落成後,存放在霧峰鄉北溝的文物全部搬往新館。
至此,這些顛沛流離大半個中國的國寶,才算有了一個落腳之處。
故宮文物南遷運臺,形成了今天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局面。兩岸文物大多來自清宮舊藏,雖然分隔兩岸,但隔斷不了兩岸博物院同根同源的聯繫。兩岸藏品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遺產,兩岸故宮博物院都堅持弘揚中華文化,在歷史轉折關頭,道路不同,信念卻一樣。
1933年從北京故宮分5批運出的13427箱又64包的文物,經歷南遷、西遷、東歸的顛沛流離後,最終「一分為三」。一部分運往臺灣;一部分建國後回歸北京故宮;另外一部分,至今仍滯留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