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2020-12-23 騰訊網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現場

興建中的臺中北溝山洞中的故宮庫房,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南遷。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五批遷運至南京新庫房。1937年「七七」事變後,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彼時的首都南京。

誰也沒有料到,這些來不及喘息的文物,註定要與故土分離。東歸南京僅僅一年之後,其中部分文物又因隨之而來的當時國共內戰再次踏上遠去的旅程。

1930年代,從故宮博物院裝箱準備南遷的文物

淮海戰役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翁之灝,邀集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徐鴻寶、李濟等座談,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回北平主持故宮本院工作)缺席的情況下,理事會做出了擇選故宮文物運送臺灣地區的決定。

在北平,馬衡幾次接到行政院命令,要求將故宮本院重要文物裝箱,分批空運南京,以安排疏散運臺,但馬衡決定與國民政府分道揚鑣。他一方面佯將精品文物編目造冊報南京做準備文物南遷狀,另一方面採取拖延的辦法,使裝箱進度緩慢,延至平津戰役爆發。1948年12月14日,馬衡下令將故宮對外交通全部關閉,嚴禁車輛通行,以致選裝之文物精品一件都未運出。而遷臺文物從南京下關碼頭出發,分三批,先後由中鼎輪、海滬輪、崑侖艦,自南京遷往臺灣地區,抵臺後先運到桃園楊梅鐵路倉庫,後暫存臺中糖廠倉庫。。

留在南京的10455箱故宮南遷文物,從1950年起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剩餘2221箱留於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臺北故宮博物院「北溝傳奇」現場中的文物包裝箱

臺中糖廠倉庫外景

臺中糖廠倉庫文物箱件入存實景

1949年10月,相關管理部門認為文物應遷離市區,以求妥慎,並以尋覓山麓之地,建築專用庫房為宜,遂決定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為庫房興建地點。1950年4月,霧峰北溝庫房修築完工,臺北故宮博物院與中山博物院文物入庫貯置。1953年3月,相關部門再就北溝庫房附近山地開建小規模山洞,以保存最精文物。北溝山洞庫房呈U字形,內部約可容納文物600箱。

修建北溝文物庫房

臺中北溝時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展進程中一重要階段。相關文物管理部門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院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局限於編目守藏,然相關人員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臺北故宮新館建成後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

在「文物遷臺」和「典守維護」部分即以圖片資料展示了當時臺中糖廠庫房文物箱件貯置實景、北溝文物庫房實景及相關工作人員先後在臺中糖廠庫房和北溝山洞庫房工作的場景。

相關工作人員在北溝山洞庫房運輸故宮文物

相關工作人員清點在臺中清點故宮文物

相關工作人員清點故宮文物

1950年7月,相關文物管理部門開始清點遷臺文物,以明責任。1951年6月,抽查工作始事,迄九月完成。1952年7月,相關文物管理部門繼續逐箱逐件清點,迄1954年9月畢事,結果與原始清冊著錄完全符合,箱內文物鹹以無闕。在此次「清查點驗」展出部分,觀眾還可看到當時文物工作者清點書畫和文物的場景以及他們的工作報告和文物記錄。

相關工作人員清點遷臺故宮文物

據相關文章介紹,從1951年開始,北溝「故宮」展開大規模清點工作,由來臺的大師,包括李濟、屈萬裡、董作賓、孔德成、高去尋、勞榦等人組成抽查委員會,據原始清冊開箱並按冊清點,同時註記毀損或保存狀況,前後費時四年時間,最後確認全部遷臺文物共24萬餘件。

故宮文物被運到臺灣地區後的點查已畢,相關文物管理部門旋即著手遷臺文物詳細目錄之編制,並訂定期程,循序推動。1955年至1961年間出版的書畫錄、銅器圖錄及瓷器錄等,迄今仍為中國藝術史研究重要參考資料。在「編輯出版」展出部分,呈現了這一時期出版的各類文物圖錄,包括《中華文物集成》、《中華美術圖集》等。

故宮文物存入北溝庫房後,海內外參觀請求不斷。相關文物管理部門乃決定於庫房左近修建陳列室,以利於分類展陳。1957年3月,小型陳列室啟用,開放參觀。北溝文物陳列室遂成為國內外重量級人士慕名而來的重鎮,包括蔣介石與宋美齡,訪問臺灣地區的一些政界要人以及張大千、黃君璧、胡適、李濟、董作賓、臺靜農等人都曾陸續造訪北溝,一睹國寶廬山真面目。

1961年5月,臺灣地區相關文物管理部門應邀赴美五大城市舉辦「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獲得極大的反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建成,這期間15年的時間被運到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民眾面前。在「展覽傳播」部分,可看到美國弗瑞爾美術館副館長約翰‧亞歷山大‧蒲柏伉儷於北溝庫房欣賞文物、日本梅原末治教授至北溝庫房研究銅器、英國收藏家大衛德爵士至北溝庫房欣賞文物的舊影,以及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布展的情形。

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布展現場

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展覽現場

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落成揭幕,正式對外開放。12月,北溝庫房裡的故宮文物開始北運,迄次年(1966)三月結束。最後在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展示了建築師黃寶瑜所作臺北故宮正館俯視及中央園林設計圖、臺北故宮新館落成啟用典禮以及北溝庫房文物遷運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的情形。

建築師黃寶瑜所作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俯視及中央園林設計圖

建設現場

北溝庫房的故宮文物被運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建築完工後之院區俯視圖

據此前臺灣地區媒體報導,故宮文物後來遷到臺北外雙溪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後,存放文物的北溝原址改為「臺灣電影文化城」,其后土地多次轉幾手,已成為私人擁有土地,原本的地上建築物都已經不再,唯一保存是當初典藏國寶文物的山洞。 2015年在臺中地區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呼籲之下,「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被臺中視為重要歷史建築。

(本文圖文綜合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同時參考部分故宮南遷研究文章)

相關焦點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聚焦」展
    近日,為期三個月的「國寶聚焦」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拉開序幕,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在此展出。「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數量儘管不是很多,但都是美術史中聲名赫赫著作。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根據藝術性的高下,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呈現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 臺北故宮擴建整修或閉館三年 蔡當局被批「靠國寶救選舉」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臺北故宮12日被爆正規劃把北院(在臺北)閉館3年,將部分重要文物送到南院(在嘉義)展出。此舉引發島內強烈質疑,直批蔡英文當局「靠國寶救選舉」。臺「立法院」12日審查臺北故宮預算案。
  • 【故宮國寶與安順華嚴洞】九一八事變85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伴著鳴響的警笛,憶一段往事……
    現在,讓小編帶你一起,去回憶這段已經久遠的往事……說故事的人 與 故事主人公而他的父親,便是故事的主人公,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莊嚴。不知大家可否聽說過,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有一批 故宮國寶,秘藏於 安順華嚴洞 中長達六年。當時負責這批國寶安全的,便是莊嚴先生。而莊靈,從在母親肚子裡起,就一直跟隨著這場文物大遷徙。遷移的東西都是些什麼?
  • 翡翠中的極品——臺北故宮「翠玉白菜」的故事
    如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就是一塊難得的翡翠極品。它被陳列於臺北故宮三樓展廳的入口處,每天都會有許多外來遊客爭相駐足觀看。翠玉白菜長為18.7釐米,寬為9.1釐米,高為5.07釐米。它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雕琢而成的翡翠珍品,並且有一個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名字——白菜。在綠意最濃之處,還有兩隻停留在菜葉上嬉戲玩耍的鳴蟲——它們就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與蝗蟲。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十大國寶PK
    、臺北故宮,誰收藏的「國寶」更多呢?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過我,我認為北京故宮所藏文物在總量上要遠遠超過臺北,精品文物與臺北相比則各有千秋。一起來看看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十大國寶PK吧。》為故宮書畫代表作品,該畫為張擇端所作,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緩解博物院的接待壓力,提升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眾的能力,有效解決大型珍貴文物展示等問題,臺北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在中國臺灣西南部的嘉義市建成了「故宮南院」;無獨有偶,面臨同樣問題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確定了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胡適、魯迅、徐志摩等人強力反對文物出宮,理由是勢必將造成人心浮動、社會不安。
  •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梁先生得知故宮文物曾存放的漢中方面正挖掘史料,書寫這段被遺忘的往事也十分感動。據陳海儒講梁金生先生70餘歲,精神矍鑠,待人和善。其一家五代供職故宮博物院的情緣令人欽佩。梁金生先生從小就聽祖父與父親兩代護送故宮文物南遷的艱辛經歷,耳熟能詳,對故宮文物南遷的種種往事都十分熟悉。陳海儒有問必答,採訪最大的收穫是了解到有「中華第一文物」美譽的十面石鼓南遷漢中始末,使得心中的疑惑有了圓滿的解答。
  • 臺北故宮「朕知道了」紙膠帶缺貨 彰化一睹為快
    臺北故宮「朕知道了」紙膠帶缺貨 彰化一睹為快時間: 2013-08-02責任編輯: 白水旅遊_中國網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故宮「朕知道了」紙膠帶引發收購風潮,最快到8月底才有貨,但民眾可到彰化看「故宮潮匠國寶遇上設計」特展,一睹為快。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3000箱故宮國寶被偷運臺灣,在小山村棄置15年無人問津,後來如何
    提到故宮,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坐落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其實,我國一共有4座故宮,分別是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北京故宮自不必多說,乃是一直以來的正統故宮,而其他3座又是什麼來歷呢?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故宮博物院90周年重量級展:眾國寶背後的唏噓故事
    如果今年下半年只能推薦一個展覽,那一定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個——9月8日到11月8日,《石渠寶笈》特展——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最重量級的展出。《石渠寶笈》,通俗而言就是清宮書畫收藏的「藏寶秘笈」,著錄了萬餘件內府收藏的歷代珍貴書畫。儘管時代流轉中,這些書畫有一部分離散失落,但作為老家,故宮書畫收藏的規格規模,依然少有比肩者。
  • 國民黨代表:臺北故宮國寶由國民黨帶過來,門票收入...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心怡】「臺北故宮裡的國寶不是臺灣的,是國民黨帶來的。」據臺灣東森新聞網報導,9月6日,因不滿國民黨「黨產」被民進黨當局凍結,國民黨代表陳麗旭在國民黨代表大會上提議,臺北故宮門票收入應歸國民黨所有,如此國民黨就有收入來源了。
  • 臺北故宮2020年起因整修閉館3年 遭疑有政治目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珍寶南遷至臺北故宮南院置放並展覽,引發外界疑慮。(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11月13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牽動數百萬觀光人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珍寶南遷至臺北故宮南院(位於嘉義)置放並展覽,此舉是臺北故宮開館以來首見,引發外界疑慮。臺「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昨日(12日)進行故宮業務報告,「藍委」柯志恩質詢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是否真有此事,陳其南稱內部朝此一方向規劃。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國寶雲集,來看看光緒瑾妃的翠玉白菜,嘆為觀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翠玉白菜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白菜上面雕刻著精美的螽斯(蟈蟈)和蝗蟲,代表多子多孫,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陪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