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2021-02-19 淺海文苑

今年「世博日」,漢中城南,拜將壇下,借歷史風雲,演今日大戲:第二輯文旅叢書首發。伴著書簡歌舞,漢服展示,推出皇皇十冊,表現漢水古道,歷代名人,城洋青銅,西北聯大,古城舊事,雅風美俗……圖文並茂,全彩印刷,盒裝袋提,美輪美喚,作者籤名,饋贈英模,群情勇躍,掌聲疊加。一套在手,可盡攬漢水源頭,張騫故裡的前世今生,豈可不藏之、珍之、攬之!

對這十冊文旅叢書,我們將逐一介紹。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文|王蓬

  

 漢中由於地處中國西部內陸腹地,且有秦巴拱圍、四塞險要的地理優勢,每遇戰亂常成避難之地。比如東漢末年張魯佔據漢中,實施政教合一,推行五鬥米教,在道邊開義舍,放大米、柴薪、草鞋供行人享用。由於「立行寬惠,百姓親附」。農業生產獲得恢復和長足發展。用歷史學家范文瀾的話說:「漢中成為當時最平靜的地區。」

抗戰時期,漢中的地理優勢再次發揮作用。1932年第一次滬淞抗戰爆發,提醒最高當局積極備戰,修築了第一條穿越秦嶺的現代公路,即由西安到漢中的西漢公路。使國外援華大量軍火儲於褒谷口開鑿的山洞。平津淪陷後,北方一批高校遷往漢中,組成西北聯合大學,故宮的七千箱文物也曾輾轉運往漢中張寨大廟、範寨馬家祠堂、漢中文廟大成殿(今漢中市政府會議室)等多處存放……

左:修築中的川陝公路中:聯大師生穿越秦嶺右:褒谷鐵橋

 

隨著歲月流逝,這些蘊涵著深厚文化意義的往事漸被淡忘,尤其年輕一代已不知曉這段歷史,這也是市文旅局連續推出兩輯文旅叢書的意義所在。《故宮文物在漢中:一段被遺忘的往事》講述的正是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由來始末,艱難曲折的往事,應為最好的愛國教育故事。

承擔這部書稿的是在陝西理工大學、擔任西北聯大研究所所長陳海儒,他也是漢中最早研究西北聯大的學者。我是因為在報刊上讀到他《西北聯大的籌設與抗戰時期西北高教戰略》《西北聯大時期漢中的社會生態》《西北聯大社會教育與陝南社會變遷》等多篇著述。角度新穎,內函宏富,史料詳實,文筆也好。據陳海儒講他是在與西南聯大有傳承關係的雲南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因接觸到西南聯大引發興趣,還發表《泡茶館:聯大學生的特殊生活》《跑警報背景下的西南聯大教授日常生活》。回來後想西北聯大就在漢中辦學,何不關注身邊的西北聯大?於是從2010年開始尋訪西北聯大遺址與史料,並在學校支持下籌建了「西北聯大漢中辦學紀念館」。開始了對西北聯大專職研究。

所以,2014年由西北聯大移布蘭州的西北師大校刊《絲綢之路》委託我組西北聯大的專號時,便約陳海儒參與寫作。這次文旅叢書,原本是請他寫西北聯大,但討論選題時,西北聯大已有楊建民、苟保平兩位承擔,陳海儒便自告奮勇寫故宮文物。好在兩件事發生背景原因相同,西遷路線一致,海儒另闢溪徑,不定愈加出彩。誠如他自述:「我生於漢中、長於漢中、工作於漢中,對這一方小城充滿了敬意。這一方由秦嶺、巴山拱衛的盆地,物產豐富、安寧平靜,平靜的讓人們幾乎會忘記了它。而它的高光時期大都是在戰亂年代,比如楚漢相爭、成就漢家基業的「兩漢」時期,又比如魏蜀相爭、成為諸葛亮北伐基地的「三國」時期,還有南宋偏安、成為宋金交戰前線的時期。到了近代的抗戰時期,沉寂了數百年的漢中似乎才又從夢鄉中醒來。我們這代人有責任挖掘出漢中歷史上的光彩。」

故宮文物裝箱待運的場景

事實是自海儒承擔書稿,便用多年治學積累的經驗,尋查史料,拜會學人,冒著酷暑去南京擋案館與北京故宮尋查當年史料。作田野調查的學人大都看重對當事者的採訪,因常會有意外的收穫。鮮活生動,與史料相互印證,能夠更接近事實。所以陳海儒也特別想採訪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的見證人,但由於時間久遠,當事人大都過世。然而陳海儒並末放棄,不斷地打聽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8月底他得知被譽為故宮博物院「大內總管」的梁金生先生要在銅川照金參加學術研討會。

作者(左一)訪問故宮護寶人梁廷煒的孫子梁金生先生(中)

 

當時,陳海儒正在南京擋案館查閱史料,驚喜之餘連夜乘車趕赴照金,見到並採訪了梁金生先生。梁先生得知故宮文物曾存放的漢中方面正挖掘史料,書寫這段被遺忘的往事也十分感動。據陳海儒講梁金生先生70餘歲,精神矍鑠,待人和善。其一家五代供職故宮博物院的情緣令人欽佩。梁金生先生從小就聽祖父與父親兩代護送故宮文物南遷的艱辛經歷,耳熟能詳,對故宮文物南遷的種種往事都十分熟悉。陳海儒有問必答,採訪最大的收穫是了解到有「中華第一文物」美譽的十面石鼓南遷漢中始末,使得心中的疑惑有了圓滿的解答。

石鼓及拓片

石鼓發現於唐初,有農民在陳倉一帶耕作時發現了十個石墩,皆通高二尺,直徑約一尺,石墩園而見方,因形如鼓狀被稱石鼓。其時,正值貞觀初年,百廢待興,發現石鼓,應為吉兆。唐朝名臣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皆精於書體。石鼓顯世,在唐代即成熱門話題,引發書家、詩人進行了多方研究。

麻煩的是因石鼓刻字無題款,不知具體年月。於是歷代眾多學人依據石鼓形狀、筆劃字體、書寫內容對誕生年代爭論不休。諸多學人大家在石鼓誕生年代或持不同看法,但較為一致的是從文字為篆體上判定為周秦遺物,毫無疑問是全國發現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獲「石刻之祖」的美譽,更被康有為稱作「中華第一文物。」

文物車運船渡輾轉遷儲漢中途中情景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併吞東三省,又不斷西進覬覦華北,為防日寇劫掠,有識之士不斷呼籲,1933年初,經過精選的故宮國寶便由北京啟運南下上海、南京儲放。抗戰前夕,故宮文物又面臨避開戰亂、大批國寶再次遷徙,周秦遺物石鼓自在其中。10面石鼓因系周秦古物,一致要求遷護,惜石鼓太重,遷運過程車載船運,不可預料之事太多,為免鼓上字跡損壞,多方設法,有高人建議採用綿性十足之的高麗紙」浸溼覆蓋整個石鼓,再用棉花包裹石鼓,紙幹後就會緊附石鼓,紙外再包棉被,用麻繩綑紮,如此幾層外衣放進木箱之中,箱內擋用稻草塞嚴,箱外再包鐵皮後封條。正是如此層層包裹,保證了歷經戰火,西渡黃河,幾經輾轉,石鼓也安然無恙。

這次陳海儒查清,為防不測,故宮文物分三路西遷內地。其中北路7286箱文物曾遷儲漢中文廟及褒城縣的張寨大廟、馬家祠堂、範氏祠堂等地,長達一年有餘,其時採用的保護方法,幾次轉移路線,以及沿途遭遇日機轟炸,翻越秦嶺時卡車側翻,看守衛士走火傷人……而故宮護送人員日夜堅守,捨命護寶……留下了許多珍貴往事,也在書中有生動描寫。

故宮文物存放漢中-老褒城-大成殿-馬家祠堂-張寨大廟

 

本書以詳實的檔案資料、鮮活的口述資料為基礎,揭密往事,還原真相,從七個方面進行闡述:故宮之前世今生,主要簡要概說故宮博物院之成立與發展簡史;故宮之典藏,主要介紹故宮重要文物;故宮風雲錄,主要介紹故宮博物院歷史上「經亨頤提案」與「易培基盜寶案」兩大重要事件,一者從反方面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地位,一者反映了故宮博物院內人事矛盾衝突等;故宮文物之南運西遷,主要介紹「九一八事變」之後故宮文物的遷留爭論與運滬儲京、「七七事變」之故宮文物分南路、中路、北路等三條線路分遷西北、西南數地的艱辛,反映故宮人典守之責、國人愛寶護寶拳拳之心;遷儲漢中之民間記憶,主要講述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的經過及史跡,重點在於細節的挖掘及整理;故宮文物之兩岸三地,主要講述抗戰勝利之後,故宮文物的東歸、遷臺與北返,時代的大悲劇、歷史事件中的小人物、利益之下的文物權屬之爭等造成故宮文物分藏大陸及臺北兩岸三地的現狀。

陳海儒這本《故宮文物在漢中》全書脈絡清晰,史料詳實,敘事真切,文筆流暢,圖文並茂,閱讀之間,被歲月淹沒的那些往事會清晰浮在眼前……

漢中市文旅局領導與漢中學人聚會市博物館-左起王蓬-王耀-龔富裕-劉清河-苟保平-陳偉-黃建中-楊建民-王景元-左湯全-常虹-陳海儒-盧輝-張尚中

經典回顧:

王蓬|「湘西王」的生死之戀

王蓬|「川邊王」的是非功過

王蓬|話前世今生 講漢中故事

王蓬|文學生涯五十年感述

王蓬|古城遺韻  漢中人的鄉愁

王蓬|《張騫故裡多英傑 》:講清漢中先賢俊傑

王蓬|《天漢大地多勝跡》一一帶你了解漢中前世今生

王蓬/涇陽茯茶  一段傳奇

王蓬/茶葉中的藝人匠心

王蓬/茶的另一種生命

王蓬/陝西茶的一段輝惶

作者簡介

(說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國家一級作家二級崗位(二級教授)曾任陝西作協副主席、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創作40餘年,結集50餘部。曾獲國家圖書獎、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全國首屆徐霞客遊記獎等多項獎勵,並有多種著述翻譯國外。系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文圖來源於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上)
    在抗戰最為艱難的時候,故宮文物悄然運到成都,秘密存放在千年古剎大慈寺,此後轉運峨眉,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故宮文物南遷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上百萬件文物竟無一丟失,幾乎未遭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奇蹟。 臨危變道 國寶入川 從1937年11月20日始,故宮文物分水陸兩路向內地疏散。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下)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從陝西遷運的故宮文物,歷經艱險,總算從漢中運到了成都。文物從漢中運到成都花了7個月時間,而從褒城入川的文物,前後斷斷續續總共耗時一年多,有一部分沒有在成都停留,直接運到了峨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進入1939年後,抗戰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老街逛重慶丨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
    在本期「老街逛重慶」中,將為您講述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向您講述重慶老街裡的傳奇故事。故宮所藏文物,匯集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遺存的精髓,是中國的文物寶庫。在最近大火的節目《國家寶藏》中,講述了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物」的國家重器——石鼓,歷經磨難終回故宮懷抱的傳奇故事。節目中,還由石鼓引出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往事,其中就有安達森洋行的影子。
  • 功侔魯壁—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故宮國寶南路運至長沙,1937年12月底,80箱文物存放於嶽麓山下湖南大學圖書館內,後繞道桂林,遷徙貴陽,1939年1月,遷安順縣,藏於縣城南郊天然山華嚴洞裡。1944年12月,日軍進攻貴州獨山,安順文物移運四川巴縣(今屬重慶市),於12月18日藏存一品場附近的石油溝。中路文物9331箱,是三路中數量最多的。
  • 第九期:功侔魯壁—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功侔魯壁—— 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無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都珍藏著數量眾多的中國古代歷史文物精品。尤其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據2016年公布的信息,一共有1807,558件文物,珍品佔93.2%,幾乎件件都是國寶,而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有館藏近70萬件文物。
  • 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一角 (南岸區文旅委供圖)說到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相信許多人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這個倉庫和故宮文物頗有淵源,並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這場大遷徙的見證者。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
  • 故宮文物的遷徙:傳世山水從北京到臺北
    當時的故宮理事陳垣,擔心東北的戰事將會擴大蔓延到華北來,於是找來當時負責故宮玉器研究與典藏的一等辦事員那志良,對他說:「國家滅亡可以再起,文物一且失去了就永遠回不來。」陳垣令他著手準備故宮文物疏散的工作。
  • 與慈雲寺一牆之隔的這裡,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如今卻成了故宮...
    在《國家寶藏》中,當事人親自講述了他們一家三代人共同守護南遷文物的感人故事。如果不是當事人的講述,我們可以已經將這個地方給遺忘了。如今這個地方已經是雜草叢生,爬山虎爬滿牆壁。從193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躲避日軍的侵略,為了保護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文物的安全,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文物南遷運動,將故宮的文物裝箱後,準備分為5批運往南京,可是沒有想到又遇上了「七七事變」,在南京告急的情況下,故宮文物又踏上了西遷的徵途。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2020-10-14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國家頂級珍貴文物超九成,「網紅院長」單霽翔濟南講述故宮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7日訊這幾年出現了一股「故宮熱」,從紫禁城裡過大年到故宮上元燈會,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網上數字博物館建設,故宮持續走高熱度的背後離不開前任院長單霽翔的努力。12月6日,由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那一刻幸福年味」暨故宮文化講座在濟南舉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用600多張高清照片,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古建維護、文物修復、便民惠民和藝術傳播等方面的創新與成果。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詼諧的語言,讓現場掌聲不斷。
  • 宮廷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老院長單霽翔創作故宮「三部曲...
    圖說:單霽翔在講座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壯美的紫禁城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我用三本書的篇幅,給大家講述關於故宮博物院的三大類故事。一本關於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築,第二本關於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文物,第三本是關於故宮博物院有關的人。」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一個伏筆《國家寶藏》Logo文物原來是它很多熟悉《國家寶藏》的觀眾都注意到了,節目Logo的「藏」字中間放置了一件國寶,其實是故宮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這件文物參與、見證了600年前紫禁城建成時的重要時刻,這也是《國家寶藏》將其作為Logo文物的重要因素。
  • 重慶珍檔丨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揭秘安達森洋行倉庫與...
    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當天下午,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馮賀軍以《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為主題舉行講座,與到場市民分享了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的故事。南遷前所未有的文物大遷徙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單霽翔: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智慧故宮」款款走來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1月8日在山東濟南開講,講述故宮往事,暢談故宮的改變與未來。單霽翔當天在山東大學舉行的「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上為師生們帶來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者」的報告。單霽翔表示,2020年,紫禁城將迎來600歲「生日」,計劃引入5G技術,運用雲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系統等打造「智慧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