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2020-12-14 小九九sumor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過和我一樣的經歷,去參觀博物館時,對博物館展覽的文物只會覺得它漂亮,獨特,在驚嘆於先人的偉大創造力之時,還會不禁感嘆一句,「哇!過了這麼久了,還能保存得這麼好,優秀!」

事實上,在博物館展覽的這些文物,並不是從土裡挖出來就這麼光彩奪目的。它們出土的時候,或多或少是經過幾百年時間的洗禮蒙上塵埃變舊了,或是破損不堪。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

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整部紀錄片看下來,給人一種慢,靜,穩的感覺,它可以讓在喧囂的大城市工作的浮躁之心靜下來,慢慢地去了解文物歷史底蘊和修復過程,實屬難得!

擇一事,終一生

看完這部片,有三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片段是鐘錶組的王津師傅。18歲便開始在故宮修鐘錶的王師傅,到現在接近退休年齡,幾十年如一日地進行鐘錶修復工作。

在紀錄片中,他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很多東西說出來就一句話,但做到就需要一輩子」,王師傅在故宮做到了。

當時他在修的一個鐘錶是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這個鐘錶歷經8個月才修復好。在修復的過程中,為了把鐘錶的表演功能修好,王師傅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上面。因為在他看來,鐘錶能動和不能動的,就是不一樣。

記憶猶新的是,鐘錶在最後展示時沒能展現表演功能,只能安靜地擺放在玻璃櫥窗裡時,王師傅流露出惋惜的神情,因為參觀者看不到體會不到鐘錶的表演 。

他們對文物的熱愛非常人所及

在文物的修復過程,不僅是對技藝和耐力的一種考驗,對健康有時候也是一種考驗。

漆器組的修復師便需要承受這樣的考驗。漆器文物的修復需要用到漆,一層層地刷。天然大漆是在修復中是最重要的,也是使用最頻繁的。

而且有一些文物對漆的質量要求相當高,需要親自去採集天然漆。而漆的採集條件比較特殊,漆器組的師傅只能晚上跟著採漆員去山裡採集。

在採漆的過程中,除了要爬樹還要留意陡峭的山崖,稍微不留神可能會摔下山崖,涉及生命危險,因此這份考驗非常地不易。

除此之外,漆器的修復過程中,需要用到生漆。而刷生漆的過程,修復者還要經歷難熬的生漆過敏。

但讓我非常敬佩的是,當談及山上採漆、生漆過敏時,修復師略帶微笑,用很輕鬆的口吻描述這個過程,仿佛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從他們身上我深深地體會到,他們對修文物這份工作的熱愛並非常人所及。

大歷史,小工匠

除了前面兩個片段,還有一段片段我印象特別深刻,便是木工組屈峰師傅邊刻佛像邊講哲學的那一段。

記錄片裡他是這麼說的,「每個人對佛像的理解都不一樣,這也跟人的性情有關,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麼奸笑,要麼淫笑,還有刻得愁眉苦臉的,很難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個味道很難把握,怎麼才能刻出那種神秘、純淨的微笑,那是最難的。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

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裡頭。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要文物的目的就是讓它傳播文化,不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麼價值。」

其實屈峰師傅的這段話,很好地闡述了文物修復者的價值意義所在。文物的修復,就是修復者通過跟文物的交流和對文物的體悟,將古代的文化精神傳承下來,這也是文物修復工作最難的地方。

通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我了解到了幕後默默地付出,讓故宮的瑰寶重新煥發出絢麗光彩的文物修復者。

是他們讓中國千年的文化得以延續傳承,也因為他們的「匠心」,這些文物才能在經歷了幾百幾千年的風雨歷練後,依然承載著文化和歷史出現在我們面前,在此致敬所有的文物修復者!

看完這部記錄片,我的最大收穫是以後去旅遊還是出差,儘可能地去參觀一下當地的博物館,了解一下城市的歷史和底蘊,我相信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請導遊進行講解,我想我會體會到文物,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了,更像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我是小九九Sumor,愛寫作,愛生活。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我會將我遇到的點點滴滴,與你細聊寒暄~

相關焦點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匠心對話: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
    一道宮門,兩重世界,文物修復師通過一雙巧手,讓紫禁城跨越600年的時間鴻溝,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大會現場,主持人對話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和亓昊楠師徒,共同探討「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以下為對話現場實錄:王老師您好,歡迎您,也歡迎亓老師。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中國,現在它有了一本同名新書 |...
    2016年1月,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它的記錄對象是在故宮中修復各類珍稀文物的匠人,用今天的話叫「文物修復師」。但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在最初卻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裡頭。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 新的一天,故宮裡的年輕人在各自崗位忙碌起來:文保科技部的楊玉潔修復瓷器,書畫部的鬱文韜保管文物,考古部的吳偉忙著考古挖掘,資料信息部的康曉璐策劃新媒體作品……每個平凡的日子裡,都有著年輕一代的選擇、堅持和擔當。
  • 「看門人」單霽翔讓故宮變成「網紅」,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歷史
    今天,三皮兒就帶你走進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帶來的文博課。要說近幾年來,最煥發生機的旅遊景點,北京故宮當屬之一。600年的故宮,從一個垂垂老者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功不可沒。
  • 卡薩帝中央空調用空氣「保鮮」文物,媲美文物修復師,憑什麼?
    每一件文物都在歷史長河中努力抵抗環境、時間的侵蝕,一代代文物修復工作者不遺餘力,用工匠精神守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敬佩之餘,現代科技能做什麼?  為了響應「古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9月15日,卡薩帝空調在北京東苑戲樓開啟生態空氣養護之旅暨919舒適空調節啟動盛典。
  • 蓴鱸舊夢 | 我在故宮吃文物
    可是在我看來,這些花團錦簇的菜品大多中看不中吃,遠不及《隨園食單》、《一家言·飲饌部》中的尋常食物那樣誘人。為了伺候皇帝和后妃們的飲食,清代紫禁城御膳房人員眾多,開支巨大,規矩謹嚴。讀末代皇帝溥儀那本《我的前半生》,感覺皇帝吃飯就像演戲一般,儀式感很強,雖然羅列了一大桌的盤盤碗碗,卻幾乎都是淡而無味、半冷不熱的東西,實在引不起什麼胃口。
  • 「少年」於正20年後榮歸海寧|攜新作《修文物的男人》談中國風
    此外,於正也步履不停地進行全新的嘗試和探索,他曾說,「我要用故事,到達一個我從未到達的地方。」進入小說創作領域的他在去年出版的《魔術師》和今年最新出版的《修文物的男人》中,都一如既往地將他所熱愛的具有東方神韻的傳統文化元素與精彩故事有機結合,使讀者能夠以一種極具代入感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故宮文物在漢中:一段被遺忘的往事》講述的正是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由來始末,艱難曲折的往事,應為最好的愛國教育故事。承擔這部書稿的是在陝西理工大學、擔任西北聯大研究所所長陳海儒,他也是漢中最早研究西北聯大的學者。我是因為在報刊上讀到他《西北聯大的籌設與抗戰時期西北高教戰略》《西北聯大時期漢中的社會生態》《西北聯大社會教育與陝南社會變遷》等多篇著述。角度新穎,內函宏富,史料詳實,文筆也好。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下)
    親歷了這場慘烈的無差別轟炸的那志良,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中記載:「西面是一片火光,走出大慈寺一看,肩擔抬著受傷的人,一個跟著一個地往醫院裡去。呻吟之聲,不絕於耳。又聽說春熙路一帶已經炸光了,大火仍燃燒著。」他慶幸的是,此時所有故宮文物已經全部遷離大慈寺。自1938年5月下旬起,至1939年6月止,故宮的6595箱文物,在此存放了13個月。冥冥之中,千年古剎保佑著中華文化瑰寶。
  • 蔣復璁:為守文物丟下妻兒奔赴臺灣,修第二故宮終身未娶
    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就是為了保存這些文物仿照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建的。 所以,就如清華大學和新竹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一樣,臺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都是一母同胎,有著斬不斷的深厚的歷史淵源。 要談起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個人始終無法繞過,他就是臺北故博院的首任院長——蔣復璁先生。
  • 國家頂級珍貴文物超九成,「網紅院長」單霽翔濟南講述故宮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7日訊這幾年出現了一股「故宮熱」,從紫禁城裡過大年到故宮上元燈會,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網上數字博物館建設,故宮持續走高熱度的背後離不開前任院長單霽翔的努力。12月6日,由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那一刻幸福年味」暨故宮文化講座在濟南舉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用600多張高清照片,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古建維護、文物修復、便民惠民和藝術傳播等方面的創新與成果。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詼諧的語言,讓現場掌聲不斷。
  • 故宮會說話的藏傳佛教文物
    現在,古代唐卡的修復技術並不成熟,也缺乏專業性。雖然有人會做新的,但要修復那個年代的,就得知道當時用的是什麼材料、什麼工藝,有一系列的實驗分析和實踐操作的問題,絕不能按現在的技法來修。」他說,整個故宮收藏了1970幅唐卡,多是珍品,但有些隨歲月受損,需要修復。    雨花閣終日緊閉,並以厚實的窗簾遮光,因為唐卡怕光怕著灰。閣內一對精美的瓷塔,正在做抗震保護裝置試驗。
  • 宮廷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老院長單霽翔創作故宮「三部曲...
    圖說:單霽翔在講座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壯美的紫禁城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我用三本書的篇幅,給大家講述關於故宮博物院的三大類故事。一本關於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築,第二本關於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文物,第三本是關於故宮博物院有關的人。」
  • 文物在說話?百度百科用技術讓文物「活」起來!
    《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創節目大熱,讓歷史文物以另一種姿態走進大眾視野。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彰顯的大國氣象,都深深吸引著用戶。以古人之規矩,開時代之生面。如今網際網路帶來的世紀顛覆,讓科技有了重新表達眼前文物的可能性。
  • 「網紅」故宮的新潮思維:讓年輕人喜歡,才是對文物最好的尊重
    可以說,故宮的網紅之路,是從院長網紅化開始的,他就是帶動整個故宮走向網紅的那個「點」。在單院長的某個段子裡,他曾學著網友的口吻,管他的一個員工——故宮文保科技部鐘錶修復師王津叫「男神」。王津師傅的這個「男神」稱號,來自2016年初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上)
    在抗戰最為艱難的時候,故宮文物悄然運到成都,秘密存放在千年古剎大慈寺,此後轉運峨眉,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故宮文物南遷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上百萬件文物竟無一丟失,幾乎未遭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奇蹟。 臨危變道 國寶入川 從1937年11月20日始,故宮文物分水陸兩路向內地疏散。
  • 故宮博物院今90周年院慶,慈寧宮文物首次「裸展」
    單霽翔介紹,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為了存放瀋陽故宮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兩地的文物,在此處重新建起一座民國建築風格的「文物庫房」。修繕後的寶蘊樓,從「文物庫房」變身展廳,但因寶蘊樓為磚木結構,在承重方面有所限制,因此將採取預約制開放方式。設在此地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較全面地展示了故宮博物院從1925年到1949年的發展歷程。
  • 單霽翔《我是故宮「看門人」》:把「活」字寫入故宮大門
    《我是故宮「看門人」》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講述了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期間,通過各種舉措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實現「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承諾的故事。內容涉及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