蓴鱸舊夢 | 我在故宮吃文物

2021-02-14 十一貝子

宋徽宗《文會圖》中的筵席

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住的宮殿是最壯麗的建築,皇帝吃的御膳自然也應該是最精美的珍饈。《射鵰英雄傳》中的洪七公為了一嘗御廚拿手的鴛鴦五珍膾,不惜在臨安皇宮御膳房的房梁上躲了幾個月。

歷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宮廷飲食的真實記載,比如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清末徐珂的《清稗類鈔》,也有一些御膳食譜和菜單流傳至今,水陸雜陳,繁複無比。可是在我看來,這些花團錦簇的菜品大多中看不中吃,遠不及《隨園食單》、《一家言·飲饌部》中的尋常食物那樣誘人。

為了伺候皇帝和后妃們的飲食,清代紫禁城御膳房人員眾多,開支巨大,規矩謹嚴。讀末代皇帝溥儀那本《我的前半生》,感覺皇帝吃飯就像演戲一般,儀式感很強,雖然羅列了一大桌的盤盤碗碗,卻幾乎都是淡而無味、半冷不熱的東西,實在引不起什麼胃口。溥儀從小身體瘦弱,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估計跟這些華而不實的御膳也脫不了干係。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中國幾千年的御膳歷史也就正式結束了。

北海仿膳餐廳與宮廷點心

可是大多數人依然認為御膳一定是最好吃的,很多高級餐館都以宮廷菜為招牌。真正與御膳沾邊的是北海的仿膳飯莊,據說最初掌勺的師傅是清宮流散出來的御廚,很多菜式也確實來自宮廷食譜。1959年仿膳搬到瓊華島的漪瀾堂,內部多次裝修,金碧輝煌,大概是想模擬宮裡的氣派。菜餚和點心確實都很好,但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北京故宮博物院御膳房餐廳內景

北京紫禁城後來變成故宮博物院,裡面有食堂,也有接待遊客的餐廳,以快餐為主,與外面的普通飯館並無區別。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正逢故宮啟動大修工程,清華幾十個師生天天在太和殿前面的院子裡測繪,中午就在北面的餐廳吃盒飯,價廉物美。後來故宮把原來的御膳房重新裝修了一下,作為內部餐廳使用,菜式稍微講究一些,但和御膳沒多大關係。

眾所周知,除了北京故宮之外,臺北也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國民政府遷臺時將大量珍貴文物移藏於此,現在已經成為大陸遊客必去的遊覽地。所展文物中,有不少精美的玉雕、石雕,模仿菜餚、點心、水果,惟妙惟肖,著名者如翡翠白菜、肉形石、白玉錦荔枝等,大受關注。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有個名叫「三希堂」的茶室,用的是清代紫禁城養心殿書房的舊名,環境優雅,點心做得非常精緻。

臺北故宮翡翠白菜與晶華仿製白菜

臺北故宮白玉錦荔枝與晶華仿製苦瓜

博物院外面還有一家晶華餐廳,可以吃正餐。建築外觀和內部裝修都是現代風格,卻融入許多古典元素,玻璃門窗和屏風都採用傳統的冰裂紋圖案。晶華地方寬敞,豪華筵席和風味小吃兼備,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國寶宴」,將臺北故宮所藏的那些菜品雕塑重新還原成食物,比如用上湯娃娃菜再現那顆翡翠白菜的造型,並特意以一隻油爆櫻桃蝦代替原物上的蟈蟈;此外還有仿肉形石的整塊紅燒肉、仿白玉錦荔枝的苦瓜,裝「佛跳牆」的鍋採用毛公鼎的形狀,眾多的小點心也做成各式工藝品的樣子,放在一個多寶格上。

晶華多寶格

臺北故宮肉形石雕與晶華仿製紅燒肉

如此一餐下來,吃了十幾種「文物」,好像用口舌重溫了一遍故宮藏品展覽,創意新穎,文化底蘊十足,值得讚賞。唯一感覺奇怪的是,這些真實的白菜和紅燒肉雖然吃起來味道不錯,看上去卻不如那些晶瑩的玉雕、石雕更有食物的質感。

除了雕塑之外,兩岸故宮都有許多鼎彝、瓷器、漆器乃至書畫文物與古代的飲食文化密切相關,歷經漫長歲月,依然活色生香,對於今人而言,遠比仿膳或晶華的飯菜更值得細細品味。

【蓴鱸舊夢·相關閱讀】

蓴鱸舊夢 | 魚湯的滋味

蓴鱸舊夢 | 關於東南大學飲食的碎片記憶

蓴鱸舊夢 | 雞湯上綻放的蓮花

歡迎關注十一貝子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蓴鱸舊夢 | 豬年到了,不妨多吃一口肉
    可是對我而言,那些東西都是浮雲,只有吃才是真的,翻到這一課時,腦海裡立刻浮現出醬豬頭肉、糖醋排骨、清燉肘子、紅燒豬蹄的光輝形象,口水差點打溼了課本。瀋陽故宮清寧宮的煮肉大鍋清代養豬業蓬勃發展,豬肉逐漸成為肉食主流,所制菜品的種類也遠比以前豐富,故而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把豬譽為「廣大教主」。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上)
    在抗戰最為艱難的時候,故宮文物悄然運到成都,秘密存放在千年古剎大慈寺,此後轉運峨眉,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故宮文物南遷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上百萬件文物竟無一丟失,幾乎未遭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奇蹟。 臨危變道 國寶入川 從1937年11月20日始,故宮文物分水陸兩路向內地疏散。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下)
    親歷了這場慘烈的無差別轟炸的那志良,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中記載:「西面是一片火光,走出大慈寺一看,肩擔抬著受傷的人,一個跟著一個地往醫院裡去。呻吟之聲,不絕於耳。又聽說春熙路一帶已經炸光了,大火仍燃燒著。」他慶幸的是,此時所有故宮文物已經全部遷離大慈寺。自1938年5月下旬起,至1939年6月止,故宮的6595箱文物,在此存放了13個月。冥冥之中,千年古剎保佑著中華文化瑰寶。
  •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故宮文物在漢中:一段被遺忘的往事》講述的正是故宮文物遷儲漢中由來始末,艱難曲折的往事,應為最好的愛國教育故事。承擔這部書稿的是在陝西理工大學、擔任西北聯大研究所所長陳海儒,他也是漢中最早研究西北聯大的學者。我是因為在報刊上讀到他《西北聯大的籌設與抗戰時期西北高教戰略》《西北聯大時期漢中的社會生態》《西北聯大社會教育與陝南社會變遷》等多篇著述。角度新穎,內函宏富,史料詳實,文筆也好。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故宮文物大總管:一家五代都是故宮的人 掌管180萬餘件國寶
    想來皇帝與愛妃們能在炎炎夏日吃上冰鎮西瓜了。可潘大衛說,他的冰箱是掐絲琺瑯製成,即「景泰藍冰箱」。掐絲琺瑯的小東西,如花瓶、首飾、薰香爐子,宮裡常見,可「景泰藍冰箱」,梁金生聽都沒聽過。三天後,梁金生找來一輛大卡車,拉上了宮裡一位搞琺瑯研究的老先生和幾個小夥子,直奔北京市東城區黨校地下室。打開門,梁金生震驚了:景泰藍冰箱半人多高,兩個小夥子才抬得動。
  • 「看門人」單霽翔讓故宮變成「網紅」,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歷史
    今天,三皮兒就帶你走進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帶來的文博課。要說近幾年來,最煥發生機的旅遊景點,北京故宮當屬之一。600年的故宮,從一個垂垂老者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功不可沒。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故宮文物的遷徙:傳世山水從北京到臺北
    當時的故宮理事陳垣,擔心東北的戰事將會擴大蔓延到華北來,於是找來當時負責故宮玉器研究與典藏的一等辦事員那志良,對他說:「國家滅亡可以再起,文物一且失去了就永遠回不來。」陳垣令他著手準備故宮文物疏散的工作。
  • 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2020年,紫禁城已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動人故事。自「九一八」事變後,為防日寇劫毀,故宮13427箱又64包國寶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大逃亡」:曾分五次南遷,暫存上海法租界,在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南遷文物分五批運往南京。
  • 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一角 (南岸區文旅委供圖)說到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相信許多人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這個倉庫和故宮文物頗有淵源,並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這場大遷徙的見證者。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
  • 故宮會說話的藏傳佛教文物
    可是,作為一國之君,他這樣警示子孫後代,實際上是為大清此後諸帝定下民族宗教政策的綱領。」 釋迦牟尼佛右手施苦行印,左手持袈裟一角,面相年輕俊美,鼻梁修直,身軀健壯,觀者幾乎能感受到其肌膚的溫度和青春的氣息,透過一層薄薄的袈裟傳遞而出。    修復後的中正殿部分現在是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使用,其中大殿、東配殿和後殿分別作為佛教、祭法器和唐卡的展廳。目前,這裡作為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的陳列室對業內研究人員預約開放。
  • 珍貴史料揭秘 故宮文物漂洋過海到臺灣(下)
    故宮文物到臺灣後又經歷了怎樣漂泊輾轉最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安居"的呢?北溝距離臺中市區不遠當時修建了三間用磚頭蓋成的庫房每間庫房可容納1600箱文物1950年4月12日故宮運臺文物開始向北溝搬遷對於守護這批文物的故宮人來說
  • 宮廷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老院長單霽翔創作故宮「三部曲...
    今天上午,北京東城區圖書館開啟「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攜三本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開講他的故宮「守門人之旅」,並以此獻禮紫禁城的600歲「生日」。
  • 融科技之力 讓文物活起來 故宮·雅昌再「攜手」全面推動故宮文化...
    故宮博物院擁有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和186萬餘件文物藏品,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源需要不斷藉助新的技術手段做好文物的保護和研究,並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人類共享。在「讓故宮文物活起來」這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上,雙方的合作由來已久、卓有成就。近日,雅昌文化集團與故宮博物院再次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科技+故宮文化」,在文物數位化採集、文物研究、文物線上展覽等領域,深入推動「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挖掘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讓承載傳統文化精粹的故宮文化走進社會公眾生活。
  • 大大的故宮,小小的我 我和故宮博物院的那些事兒
    自小,我便喜愛文物,小時候喜歡故宮,盼望著有一天能去故宮看看,每天都會盯著紀錄頻道關於故宮和文物的故事。輾轉過去了十幾年,對於文物的熱愛始終沒有消散,即便是現在常常不得空,也會在得空時去博物館轉圈圈,一次,兩次,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