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文會圖》中的筵席
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住的宮殿是最壯麗的建築,皇帝吃的御膳自然也應該是最精美的珍饈。《射鵰英雄傳》中的洪七公為了一嘗御廚拿手的鴛鴦五珍膾,不惜在臨安皇宮御膳房的房梁上躲了幾個月。
歷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宮廷飲食的真實記載,比如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清末徐珂的《清稗類鈔》,也有一些御膳食譜和菜單流傳至今,水陸雜陳,繁複無比。可是在我看來,這些花團錦簇的菜品大多中看不中吃,遠不及《隨園食單》、《一家言·飲饌部》中的尋常食物那樣誘人。
為了伺候皇帝和后妃們的飲食,清代紫禁城御膳房人員眾多,開支巨大,規矩謹嚴。讀末代皇帝溥儀那本《我的前半生》,感覺皇帝吃飯就像演戲一般,儀式感很強,雖然羅列了一大桌的盤盤碗碗,卻幾乎都是淡而無味、半冷不熱的東西,實在引不起什麼胃口。溥儀從小身體瘦弱,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估計跟這些華而不實的御膳也脫不了干係。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中國幾千年的御膳歷史也就正式結束了。
北海仿膳餐廳與宮廷點心
可是大多數人依然認為御膳一定是最好吃的,很多高級餐館都以宮廷菜為招牌。真正與御膳沾邊的是北海的仿膳飯莊,據說最初掌勺的師傅是清宮流散出來的御廚,很多菜式也確實來自宮廷食譜。1959年仿膳搬到瓊華島的漪瀾堂,內部多次裝修,金碧輝煌,大概是想模擬宮裡的氣派。菜餚和點心確實都很好,但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北京故宮博物院御膳房餐廳內景
北京紫禁城後來變成故宮博物院,裡面有食堂,也有接待遊客的餐廳,以快餐為主,與外面的普通飯館並無區別。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正逢故宮啟動大修工程,清華幾十個師生天天在太和殿前面的院子裡測繪,中午就在北面的餐廳吃盒飯,價廉物美。後來故宮把原來的御膳房重新裝修了一下,作為內部餐廳使用,菜式稍微講究一些,但和御膳沒多大關係。
眾所周知,除了北京故宮之外,臺北也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國民政府遷臺時將大量珍貴文物移藏於此,現在已經成為大陸遊客必去的遊覽地。所展文物中,有不少精美的玉雕、石雕,模仿菜餚、點心、水果,惟妙惟肖,著名者如翡翠白菜、肉形石、白玉錦荔枝等,大受關注。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有個名叫「三希堂」的茶室,用的是清代紫禁城養心殿書房的舊名,環境優雅,點心做得非常精緻。
臺北故宮翡翠白菜與晶華仿製白菜
臺北故宮白玉錦荔枝與晶華仿製苦瓜
博物院外面還有一家晶華餐廳,可以吃正餐。建築外觀和內部裝修都是現代風格,卻融入許多古典元素,玻璃門窗和屏風都採用傳統的冰裂紋圖案。晶華地方寬敞,豪華筵席和風味小吃兼備,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國寶宴」,將臺北故宮所藏的那些菜品雕塑重新還原成食物,比如用上湯娃娃菜再現那顆翡翠白菜的造型,並特意以一隻油爆櫻桃蝦代替原物上的蟈蟈;此外還有仿肉形石的整塊紅燒肉、仿白玉錦荔枝的苦瓜,裝「佛跳牆」的鍋採用毛公鼎的形狀,眾多的小點心也做成各式工藝品的樣子,放在一個多寶格上。
晶華多寶格
臺北故宮肉形石雕與晶華仿製紅燒肉
如此一餐下來,吃了十幾種「文物」,好像用口舌重溫了一遍故宮藏品展覽,創意新穎,文化底蘊十足,值得讚賞。唯一感覺奇怪的是,這些真實的白菜和紅燒肉雖然吃起來味道不錯,看上去卻不如那些晶瑩的玉雕、石雕更有食物的質感。
除了雕塑之外,兩岸故宮都有許多鼎彝、瓷器、漆器乃至書畫文物與古代的飲食文化密切相關,歷經漫長歲月,依然活色生香,對於今人而言,遠比仿膳或晶華的飯菜更值得細細品味。
【蓴鱸舊夢·相關閱讀】
蓴鱸舊夢 | 魚湯的滋味
蓴鱸舊夢 | 關於東南大學飲食的碎片記憶
蓴鱸舊夢 | 雞湯上綻放的蓮花
歡迎關注十一貝子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