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北京晚報》2019年2月18日第27版《五色土·知味》副刊
廣式烤乳豬
自唐代以來,洛陽牡丹甲於天下,姚黃、魏紫等名品層出不窮。北宋歐陽修寫過一部《洛陽牡丹記》,說洛陽本地人在所有花卉中最重視牡丹,甚至以「花」為牡丹的專有稱謂——對於其他花卉分別稱某花或某某花,如果單說一個「花」字,則特指牡丹而言。
看到這條有趣的記載,突然想到其實在飲食領域也有類似的現象:大多數中國人平時說到肉食的時候,對於牛、羊、鹿、雞之類分別稱牛肉、羊肉、鹿肉、雞肉,如果單說一個「肉」字,往往特指豬肉而言。如此看來,豬肉在所有肉類中,地位與花王牡丹相仿。
清燉肘子
記得小學時有一篇課文,題目叫「豬的渾身都是寶」,說豬的用途大,不但肉可以吃,而且豬毛可以做刷子,豬皮做鞋和箱包,豬眼入藥。可是對我而言,那些東西都是浮雲,只有吃才是真的,翻到這一課時,腦海裡立刻浮現出醬豬頭肉、糖醋排骨、清燉肘子、紅燒豬蹄的光輝形象,口水差點打溼了課本。
漢代明器中的豬圈
中國人養豬的歷史從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開始了,由野豬馴化而來的家豬逐漸成為農耕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漢字「家」上面的寶蓋頭指房子,下面的「豕」就是豬,對於廣大農戶來說,豬和房子同為家庭最重要的兩項財產——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鄉村男女談婚論嫁,女方都得先問問男方家裡養了幾頭豬。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葬磚畫中的《皰人解豬圖》
不過在清朝之前,豬肉的地位並不很高,古人更看重牛羊肉。唐代官員韋巨源敬獻中宗皇帝的「燒尾宴」留下五十七道菜點的名稱,其中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可是居然獨缺豬肉。有人統計過北宋《太平廣記》所載的一百零五種肉食,羊肉有四十七種,豬肉只有十二種。《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一進酒店,就大叫「切一盤牛肉」,而不是「燉一碗豬肉」。
瀋陽故宮清寧宮的煮肉大鍋
清代養豬業蓬勃發展,豬肉逐漸成為肉食主流,所制菜品的種類也遠比以前豐富,故而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把豬譽為「廣大教主」。滿人入關之前就非常喜歡吃豬肉,殺豬、煮肉、食肉是薩滿祭祀的重要內容。瀋陽故宮的寢殿中都設有煮肉的大鐵鍋,後來在北京紫禁城坤寧宮中也設了類似的三口大鍋。
《鴻雪因緣圖記》中煮肉祭祀的場景
出身於滿族世家的河道總督麟慶在《鴻雪因緣圖記》中記錄了自家殺豬煮肉的詳細過程,場面有點神秘。這種豬肉都是整隻白煮,然後切片蘸料而食。唐魯孫先生的美食筆記對宮廷白肉有精彩描述。乾隆初年北京開了一家砂鍋居,其白煮肉用砂鍋久燉,醇香酥爛,肥而不膩,確是上品。
砂鍋白肉
到了現代,除了宗教禁忌之外,豬肉已經在中國人的肉食中佔據了絕對的比重。可是對普通百姓而言,吃肉不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長時間裡,肉和糧食一樣,憑票限量供應,特別在「三年困難時期」,吃肉成為高級幹部才能享有的特權。感謝改革開放,終於讓大部分中國人能多多吃上肉。
皮肚
蘇東坡寫過一首《豬肉頌》,還發明了「東坡肉」,一直被視為豬肉的最佳形象代言人。不過宋朝豬肉的做法還比較簡單,今天則全然不同,煎炒烹炸,醃烤燉燒,花式無窮,而且上至豬頭,下至豬腳,內至豬心,外至豬皮,都可以入菜。大排、小排、腔骨,肉塊、肉絲、肉餡,各有許多做法。豬腦宜於涮火鍋,口感極為爽滑。豬血比鴨血要粗一些,可燒可燉,臺南的豬血糕在新鮮豬血中混入糯米,蒸後切塊,加上醬汁,香甜可口。肥肉熬出的豬油,色如煉乳,用來煎雞蛋或者拌麵條,味道遠勝素油。豬皮曬乾後,放入油中炸成金黃色,即成皮肚,是燒雜燴的最佳配料。
九轉肥腸
各地以豬肉做成的佳餚多不勝數,東北的粉條燉肉,山東的九轉肥腸,湖南的紅燒肉,四川的夾沙肉,江西的粉蒸肉,福建的肉燕,靖江的豬肉脯,蘇州的醬汁肉,廣東的叉燒和烤乳豬,浙江與雲南的火腿,無不引人垂涎。
涼拌肚絲
現代人雖然不再缺肉吃,卻又怕胖,往往對豬肉退避三舍。網上又有許多關於豬肉的負面傳聞,更讓一些朋友談肉色變。我是蘇東坡的忠實追隨者,以「每天吃肉多一些」為最高理想,常常親手灌香腸、蒸丸子、炒肉片、燉排骨、拌肚絲、熘肝尖,大吃特吃,「飽得自家君莫管」,全然不顧會有什麼後果。這麼多年吃下來,居然沒有成為一個三高俱全的大胖子,真是幸運之極。
今年又逢豬年,多吃一口肉,料也無妨。
(文字系原創,部分插圖源自網絡)
【蓴鱸舊夢·相關閱讀】
蓴鱸舊夢 | 魚湯的滋味
蓴鱸舊夢 | 我在故宮吃文物
蓴鱸舊夢 | 苦瓜清妙
蓴鱸舊夢 | 本宮以為,鴨子的味道原是極好的
蓴鱸舊夢 | 只要有螃蟹可吃,菊花完全可以不賞
歡迎關注「十一貝子」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