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故宮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故宮對自己所藏的文物數量可以精確到個位,且90%以上是珍貴文物嗎?
你印象中故宮開放面積有多大?你知道這幾年間故宮的開放區域從30%擴展到80%以上,壽康宮、延禧宮次第打開,一年四季都有好看的展覽嗎?
你知道除了實體故宮,網上的故宮也很精彩嗎?故宮貓、故宮跑、故宮的初雪和紅月亮,微博、微信上永遠有很多很有趣的話題。
值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的新作《我是故宮「看門人」》出版了,關於故宮的許多故事和疑問都在這本書中可以找到解答。
《我是故宮「看門人」》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講述了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期間,通過各種舉措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實現「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承諾的故事。內容涉及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在該書中,單霽翔院長如數家珍地介紹了故宮這些年的變革,在第一章節「從「平安」到「點亮」:為了故宮的下一個600年」的引領下,分「故宮的珍貴文物有多少」「故宮博物院是個教育機構,也是個研究機構」「工匠精神感動了年輕的一代人」「管理改革——不一樣的參觀體驗」「『十億萬級』參觀量的博物館」「走出故宮:傳播文化的使者」六個章節,介紹了故宮這些年的變革。
將「活起來」的「活」字寫入故宮的大門
在序言《我是故宮「看門人」》中,單院長介紹了故宮之「初體驗」:
我於2012年1月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
故宮博物院的館舍宏大,但是我看到大部分區域並未開放;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豐富,但是我看到99%的文物藏品在庫房裡面沉睡,展出的文物不到1%;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最多,但是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很多觀眾隨著導遊的小旗前行,聽著不夠專業的講解;很多觀眾的參觀流程就是看看皇帝坐在什麼地方、躺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地方大婚,然後看看珍寶館、鐘錶館,在御花園休息休息一下,就走出了故宮博物院。這座博物館的魅力,我們沒有充分展示給觀眾。
一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嗎?它們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有品質的文化生活更加嚮往,故宮文化遺產資源究竟多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現實生活做出了貢獻,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具體就一位觀眾而言,當他走出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回顧這次難得的文化之旅究竟獲得了什麼,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應該說,故宮博物院缺少的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不足的是人文關懷,因此必須要加以改變。
紫禁城杏花微雨
在單霽翔看來,定義一個好的博物館的不是建一個高大的館舍。一定要深入其文化資源,凝練出文化能量,舉辦好的展覽、活動,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博物館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的意義。人們閒暇的時候願意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還流連忘返,久久不願離去;回去以後還念念不忘、一來再來的博物館,才是一個好的博物館。
「過去我們從事歷史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館管理,往往把身邊的文化遺產看作是遠離當今社會的過去的東西,它們只是被觀賞、被研究的對象。但讓文物活起來,需要讓文物重回人們的生活。只有讓人們感受到這些文物對現實生活的意義,人們才會真正地呵護文化遺產。」
「門」字裡面寫一個「活」字,成為「廣闊」的「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典故。單院長稱,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他只做了一件事——將「活起來」的「活」字寫入故宮的大門。
單院長的「獨家揭秘」
《我是故宮「看門人」》是單霽翔院長首次完整記述在故宮博物院工作點滴,他以獨特的敘述視角解讀了故宮博物院的社會形象轉變。
如在第四章「工匠精神感動了年輕的一代人」中,他從多年間工匠們默默做的修繕工作的「故宮考工記」開始講起,談到了有許多具體可感的案例的「特事特辦」的「百年大修」,最後講到讓許多工匠一夜之間成為紅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
家居館
單霽翔詳細介紹了故宮的文物修繕的歷史,他談到,故宮博物院所擁有的眾多類別文物修復保護技藝,均經歷過世代傳承。例如古書畫的裝裱修復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唐宋時期宮廷裝裱已形成十分嚴格的樣式。明清時期,又形成了以京城為中心的「京裱」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裱」,而宮廷的造辦處則集兩大門派的優點為一體,形成獨具特色的裝裱修復技藝。再如,早在春秋時期,青銅器鑄造已達鼎盛,青銅器的修復與複製技藝隨之產生。眀清時期,青銅器修復領域出現不同派別,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器修復技藝則源自「京派」的「古銅張派」。
如今,古字畫的裝裱修復技藝、青銅器的修復技藝等,已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80年代,文物修復工廠擴建為文保科技部,成為專門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和研究的部門。以往文物進入文保科技部修復,只附帶修復單,記載文物號、傷況、文物名稱、送修人,需要修復部位等幾項簡單的信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開始建立起詳細的文物修復檔案。任何進入文保科技部修復保護的文物,首先需要對其狀況進行詳細記錄。
除了「綜述」,單院長還舉了很多切實可感的例子,比如在古書畫裝裱修複方面,故宮博物院一直是業內最高水平,但是今天遇到難題的時候,會有更多的修復保護手段。
例如近年來正在維修保護乾隆花園,乾隆花園內最高的建築是符望閣,符望閣裡的一面牆上曾經有過一幅大型繪畫,70年前解放戰爭時期,這幅繪畫落了下來,當時的老員工就把這幅畫包了起來。70年過後的今天要維修保護時,打開看,這幅畫已碎成了上千片。但是在計算機系統的輔助下,文物修復專家用三個月的時間居然把它拼對了起來,又用了一年多時間完成了修復保護。今天人們看到的是清朝著名學者董誥畫的一幅非常漂亮的畫,這幅作品實現了起死回生。
符望閣的山水畫修復
還比如,河南上蔡出土的一件青銅器,出土時就已經碎成了200多片,沒有辦法進行研究。但是在無損探傷的設備支持下,在最大的一塊青銅片的銅鏽下面,居然發現了20多字的銘文,得以知道這是一件帶有先秦銘文的青銅器,是製造於春秋時期的一個鼎,非常珍貴,如今已經完成了維修保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