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會主持輕輕一錘,中國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就是這一錘,中國擁有了第55處世界文化遺產,一躍成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第一次實證了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存在。這一錘的背後,是數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就是其中之一。
12月10日下午,單霽翔來到蘭州大學,為師生們作了以《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文化忠實守望者》為主題的演講,成為「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2020故宮系列活動」蘭州大學專場活動。
單霽翔用兩個小時的時間,與現場師生們分享了故宮博物院通過多項改革提升人文關懷、如何進行文物修復讓文物有尊嚴、文化的傳承創新等話題,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
2012年,單霽翔初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就發現大多數觀眾進了故宮後,目不轉睛地往前走,累了就坐在臺階上拿出自己帶的水和乾糧解決午飯,在規定好的50分鐘內遊覽完所有景點,然後統一乘車離開。他不禁思考:「一次難得的故宮之旅,人們離開後能獲得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對待他們?」
經過不斷調研體悟,單霽翔逐漸接近了答案:「我們不缺文化資源,我們真正缺的是人文關懷。」
這一點這必須改變。
於是,以往故宮廣場亂、買票難、進門難、安檢難這四大難題,開始有了改觀。
午門廣場混亂怎麼辦?那就著手治理,重新規劃建設,清理低俗展覽,去商業化;買票排長隊怎麼解決?那就不斷申請將廣場西邊一長排房子劃歸過來,終於開設了30個售票窗口,直到現在無需排隊,網絡預約參觀;想進故宮只有兩側小門能通行怎麼辦?那就多次請示協調,開啟中門,讓觀眾「堂堂正正」走進故宮。終於「過關斬將」還要排長隊等待安檢怎麼辦?那就簡化流程,增加12個安檢口,並從中門移到廣場兩側,大大縮減了排隊安檢的等待時間。
不只如此。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們還做了很多創舉:根據故宮的環境色彩設計了512塊標識牌匾,配備涵蓋外語、各地方言在內的40種語言的自動講解器,清理了1200棟古建築「頭頂」的雜草,通過數據分析將男女洗手間比例改為1:2.6緩解女廁門口排長隊問題,鋪平1750個井蓋避免道路坑窪阻礙輪椅、嬰兒車……秉著「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的信念,充滿人文關懷的故宮博物院變得更加「貼心」。「我們的環境變了,遊客心情也好了。」單霽翔說。
「所有的文物都要神採奕奕」
「故宮有多少文物?就連故宮博物院院長也不知道。」
為了準確知道這個數字,2004年起,故宮就開始了為期7年的清理統計工作。「這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每一件文物都要科學定名、解釋它的歷史價值、如實地建檔。」單霽翔說。
通過給國寶「點名」,單霽翔得知,今天故宮博物院一共有1862690件文物,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佔90%以上。
而這才是保護文物的第一步。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網友關注。片中被稱為「男神」的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8世紀的西洋鐘錶在他手裡,錶針還能走得準、水還流得歡、小人到點兒還敲鐘。40年來他已經修了300多台鐘表。」長久以來,故宮博物院的一大批文物修復專家,沉下心來專注文物修復,一件漆片、一根絲線、一個配件都在他們手中重新煥發了生機。
具有「匠人精神」的專家要有,新興科技當然也要利用。對於很多人工難以解決的老問題,單霽翔和同事們選擇向科技要答案。
「文物只有得到修復並陳列出來面對觀眾的時候,它才會神採奕奕、光彩照人。」在使命的驅動下,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文物醫院、故宮研究院以及26個專門從事各類文物保護與修復的研究所。
361米長的院舍,200名文物醫生。故宮文物醫院中的一半人都是從事分析檢測、無損探傷、出分析檢測報告、出治療方案的科學家。醫院成立以後,國際文物修復學會把全球唯一的培訓機構設立在此,過去四年已經培養了37個國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復專家,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做出了貢獻。
「故宮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儘管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遊覽人數最多的博物院,但我們明白:哪怕開放再多的區域,迎接再多的觀眾,來參觀的還是全世界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我們要讓更多人了解故宮文化,就要依靠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單霽翔說。
於是,故宮的官網火了,APP火了,文創產品火了。世界各國都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故宮文化。
建設青少年專屬網站,吸引更多年輕人自願走進博物館;舉辦網上展覽,公布全館文物,人們在家裡也能看到一個完整的、震撼的故宮;開發「每日故宮」等客戶端,每天推送一個圖文並茂可放大觀賞細節的故宮藏品,「1年365個作品,你會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掌上故宮博物院。」經過多年努力,如今故宮博物院已建成數字故宮社區,成為全世界博物館中最強大的數字平臺之一。
如果人們只是驚訝於科技的先進、藏品的精美,那還遠遠不夠。正如單霽翔所說:「故宮本質上是個教育機構。」於是,故宮學院應運而生。「孩子們在這裡串朝珠,繪龍袍,掛盤子,做拓片,所有活動都是免費的。這些同學在博物館裡長大,將來一定是對博物館文化終身親近的一代,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無限熱愛的一代。」
事實上,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教育不僅充滿了庭院,更是揚名海內外。「國際博物館協會和國際文物修復學會都把全球唯一的培訓機構設在中國故宮博物院。過去六年已經培養了來自72個國家的350多名專業人士,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就在本次講座前兩天,2020年12月8日,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單霽翔用一句話作結:「我們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
講座結束後,單霽翔與蘭大學子進行現場交流。對於「在甘肅特色文物研究與保護方面,蘭州大學如何做得更好?」單霽翔說到:「甘肅無疑是文化遺產大省,敦煌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地。石窟寺的保護和文化呈現需要多學科的合作,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要有機結合,才能做得更好。」對於「年輕人走出故宮最需要帶走什麼?」的問題,單霽翔說:「要想讓不同年齡背景、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有所收穫,要求我們儘可能提供多樣的信息,提供多樣的文化傳播手段,把故事講好,這是我們正在做也會堅持做下去的事情。」
本次活動由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中國銀行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中國銀行甘肅省分行、蘭州大學承辦。蘭州大學副校長曹紅,中國銀行甘肅省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王學軍,甘肅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嵐以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師生代表參加了活動。
報告會後,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會見了單霽翔一行。
內容來源 | 宣傳部(新聞中心) 學工部
文字 | 肖坤 蘇凱洋
圖片 | 高詩堯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