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的極品——臺北故宮「翠玉白菜」的故事

2021-02-19 樹明匠心

「翡翠」一詞,原來是兩隻鳥的名字。赤色羽毛的鳥,被稱為「翡」,綠色羽毛的鳥則被稱為「翠」。後來,人們便將擁有同樣顏色的美玉稱為「翡翠」了。翠色講究的是濃、陽、正、俏、均,以白色與綠色較為常見,其中又以綠色為佳,尤其是以鮮亮濃豔的翠綠色最為珍貴。

如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就是一塊難得的翡翠極品。它被陳列於臺北故宮三樓展廳的入口處,每天都會有許多外來遊客爭相駐足觀看。

翠玉白菜長為18.7釐米,寬為9.1釐米,高為5.07釐米。它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雕琢而成的翡翠珍品,並且有一個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名字——白菜。在綠意最濃之處,還有兩隻停留在菜葉上嬉戲玩耍的鳴蟲——它們就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與蝗蟲。


傳奇的身世


對於有關翠玉白菜身世的傳說,至今仍眾說紛紜。其中,就有與慈禧太后相關的。因為有人說這件稀世的國寶是從慈禧墓中盜出的。

那是在1928年春夏之交,北伐戰爭已進入了尾聲。就在此時,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寶案」發生了。軍閥孫殿英率領的士兵,轟開了清東陵一道道緊閉的墓門。數不勝數的東陵珍寶被洗劫一空。

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死後,身邊還放有一件極其名貴的珍寶——翠玉白菜。所以,後來有人猜測,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中的翠玉白菜,就是清東陵慈禧棺槨中存放的寶物之一。後來,孫殿英因盜寶一事洩露,不得不四處打點,而翠玉白菜則很可能被送給了蔣介石。

除了這則傳言以外,關於翠玉白菜的身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根據有關史書記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翠玉白菜,並非來自清東陵,而是來自清朝的皇宮,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故宮。

在北京故宮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那志良老人,就見證了這歷史的一幕。

那志良,北京宛平人,1925年1月入故宮,曾相繼參與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收、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文物南遷和運臺等工作。他一生研究玉器,曾著有《故宮四十年》、《中國玉器》等作品。

那志良老先生在1949年1月的時候,到了臺灣,又在臺北故宮工作了三十多年。他曾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一書中寫道:「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開始著手整理故宮銅器、瓷器、玉器、繪畫等物品。而自己正好負責的是玉器的整理工作。」

在書中,那老先生很風趣地回憶了他在北京故宮第一次見到翠玉白菜時的情景。那老說,那件著名的翠玉白菜剛從宮裡提來的時候,是種在琺瑯花盆裡的,在它的旁邊還種了一棵小靈芝。在提到庫房的時候,有專家就認為,這是一件頂好的物件,可是被種在了琺瑯花盆裡,旁邊還配上了靈芝,實在是太不匹配了。

後來,齋宮成立了玉器陳列室,翠玉白菜被選為展品。專家們決定將花盆與靈芝都留在庫裡,單獨將翠玉白菜進行展出。想不到,此舉竟然使翠玉白菜一舉成名。從此,國寶翠玉白菜聞名於世,一直享譽中外。



皇妃的陪嫁


1925年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而發現放置翠玉白菜的地方正是北京故宮的永和宮。據相關文獻記載,永和宮是清朝光緒皇帝一位皇妃的住處,她後來被溥儀皇帝封為端康皇貴太妃,也是後來幫助溥儀盜取國寶的瑾妃。據說,她便是這件稀世國寶的主人。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光緒皇帝的另一位妃子,也就是這位瑾妃娘娘的親妹妹——珍妃,珍妃深受光緒皇帝的寵愛。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了北京城,在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前,下令將剛滿25歲的珍妃投入井中淹死。這口井現在就在故宮內。

相傳,這件國寶翠玉白菜本是瑾、珍二妃的母親,清朝禮部侍郎長敘的夫人留給珍妃的陪嫁添妝之物。這塊用一半潔白、一半翠玉雕刻而成的翡翠珍品,象徵著家世清白,而這清清白白的寓意也正好與珍妃的善良相稱。原來,瑾、珍二妃都是長敘的女兒,姓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公元1890年的一天,姐妹兩人同時被選入後宮,並且同被封為嬪。

可是,瑾妃在入宮的前一晚,與父母、妹妹吵鬧個不停。原來,她發現母親並沒有將翠玉白菜作為嫁妝陪送給她便大哭大鬧起來。雖然謹、珍二妃是親姐妹,可是兩人的性情、相貌卻截然不同。

這一次,霸道的姐姐在得到了滿箱的金銀珠寶後,仍不滿足,想要母親將翠玉白菜交給自己。其實,禮部侍郎夫婦為了姐妹兩人的嫁妝,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因為姐姐偏愛珠寶,所以就給了她許多的金銀首飾。而妹妹卻只要些書,為了不顯得太過寒酸,就陪嫁了這棵翠玉白菜擺件。同時,也是用這件配件襯託珍妃美好善良的寓意。

可沒想到,為了此物姐姐瑾妃卻鬧個不停。最後,還是妹妹珍妃將翠玉白菜從自己的嫁妝中抱出,給了姐姐做嫁妝,才算是了結了此事。而得到寶貝的瑾妃,自然是愛不釋手。可惜的是,她不明白翠玉白菜所蘊含的寓意,當這件寶貝被人們發現的時候,竟被種到了琺瑯花盆裡,還被配上了靈芝。本是高雅之物,竟被弄成如此世俗之感,實在是與之不配。

後來,經歷了數十年的戰亂,這件珍貴的國寶在經過多年的輾轉流離之後,從南京到了海峽彼岸的臺灣。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這棵翠玉白菜與眾多國寶一起被再次展示到眾人的面前,並以其精美的雕工與美好的寓意,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相關焦點

  • 「翠玉白菜」的故事
    翡翠中的極品「翡翠」一詞,原來是兩隻鳥的名字。赤色羽毛的鳥,被稱為「翡」,綠色羽毛的鳥則被稱為「翠」。
  • 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臺北故宮三寶的前世今生
    由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裡所藏60餘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
  • 【佳作欣賞】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臺北故宮三寶的前世今生
    由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裡所藏60餘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國寶雲集,來看看光緒瑾妃的翠玉白菜,嘆為觀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翠玉白菜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白菜上面雕刻著精美的螽斯(蟈蟈)和蝗蟲,代表多子多孫,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陪嫁品。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談藝錄】翠玉白菜 VS 翠玉蟈蟈白菜
    話說,大家都曉得,臺北故宮有兩樣最受歡迎的展品。一個是長得像走油肉的「肉形石」,一個是似乎還沒摘下來的「翠玉白菜」。尤其是那棵小白菜,它的紀念品可是臺北故宮賣得最好的。紀念品長這個樣子 ↓↓扯遠了,說回翠玉白菜。據傳說,慈禧屍身旁邊就放著這棵小白菜。後來孫殿英盜墓一事洩露,四處打點送禮,就把白菜送給了蔣介石。另一種說法更真實。1925年故宮博物館剛剛成立,那志良先生就加入其中,參與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點收文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 「鎮館三寶 」價值連城
    臺北故宮博物院現有書畫、玉器、陶瓷及圖書文獻等歷代珍貴文物藏品近七十萬件,藏品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豐富多彩的藏品每天吸引眾多參觀者。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明朝仇英的《漢宮春曉》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清「肉形石」。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
    翡翠白菜翡翠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清代光緒年間陳設於永和宮,永和宮是光緒皇帝瑾妃的寢宮。翡翠白菜就放在瑾妃的寢宮,翡翠白菜上兩隻昆蟲,古代名為「紡織娘」有多子多孫的寓意。而翡翠白菜為什麼知名度最高呢?在這裡不得不提個小故事了!近日網上的一段「南方人不懂」系列的視頻火了,北方人每到冬天就儲存白菜,北京一家人三口人,一次買白菜買100斤。而南方的小夥伴驚呆了,買這麼多幹嘛,難道白菜會升值?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
  • 菜地挖出一顆「玉白菜」,文物販子出80萬收購,老農:無償上交了
    翡翠,也稱為翡翠玉、翠玉,是玉的一種,被稱作「東方瑰寶」,翡翠傳入我國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而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翡翠稱為了王公貴族追捧的器物。有人說,翡翠,白色為翡,綠色為翠,要是把一塊綠白相間的玉石,雕琢成一顆小白菜,那還真是巧奪天工,獨具匠心。
  • 從一棵「菜」到「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今年去臺北時特地去看了看,這翠玉白菜高9.1釐米,寬5.07釐米,長18.7釐米,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是百分百,但它是由翠玉所雕琢而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菜葉上還停留了兩隻昆蟲,蝗蟲與螽斯。昆蟲的每一根觸角都清晰可見,真是惟妙惟肖。
  • 海的精靈:海洋館初開的翠玉白菜式和冠狀式水母
    優雅的姿態,鮮嫩的肉體,怎麼看都像白玉,帶著溫潤的質感;怎麼看都像白菜,永遠是春日萌發的氣息。自然的姿態,是任何藝術家都無法創作的。所謂巧奪天工,天工怎麼可能由人類來搶奪呢?在水母面前,我們只有嘆息造物主的偉大。這隻水母,怎麼看都像冠狀病毒。然而,他無害,他大千萬倍,他以絕美的舞姿奉獻給人類的眼睛。
  • 發現博物館 臺北故宮之鎮館三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崇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西元前1300-771 亞醜方簋商後期  獸面紋鉞價值連城的極品更是數以千計,如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的翠玉白菜、闢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顏真卿、宋徽宗(趙佶)書法手跡;畫卷中的張宏《華子岡圖》;以及中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人氣三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國三大博物院之一,與北京博物院遙相輝映。建築風格上講,前者飄逸精緻;後者厚重大氣。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人氣三寶」:清代翠玉白菜、清代肉形石、西周晚期毛公鼎,受到內地遊客追捧,一直是參觀的首選項。
  • 開館上「菜」 臺北故宮南院今日試運營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換算,若要把臺北故宮館藏的69萬件藏品在現有的9500平方米的空間中逐一展示,至少需要28年才能展完。今日臺北故宮南院開門迎客,也成為故宮院慶90周年的最大"獻禮"。▲馬英九和成龍在臺北故宮南院參觀館藏至寶「翠玉白菜」慶祝新院開張,吸引人氣,臺北故宮隆重上「菜」——館藏至寶「翠玉白菜」,今日起暫別北院「老家」,到南院
  • 到臺北故宮,這些玉器珍品千萬別錯過!
    臺北故宮玉器鑑賞本文就列舉一些臺北故宮的玉器精品供給各位粉絲們欣賞,據文獻記載,臺北故宮合計玉器珍品11445件!臺北故宮玉器鑑賞小編為您精選了幾十件臺北故宮的玉器珍藏,讓你先飽眼福!臺北故宮玉器鑑賞說到臺北故宮,有一件藏品,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就是「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全年無休,館方也不敢隨意更換,以免遊客失望而歸。
  • 臺北故宮藏精品古玉,千萬別錯過!
    臺北故宮玉器鑑賞本文就列舉一些臺北故宮的玉器精品供給各位粉絲們欣賞,如有去臺北的朋友們,可以抽空去看看,欣賞另外一個故宮的美!據文獻記載,臺北故宮合計玉器珍品11445件!臺北故宮玉器鑑賞臺北故宮玉器鑑賞說到臺北故宮,有一件藏品,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就是「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全年無休,館方也不敢隨意更換,以免遊客失望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