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聚焦】嶺東雄郡爭創文,梁化舊邦煥新顏!惠州力爭成為首個全國文明城市全域覆蓋地級市
羊城晚報•羊城派 2020-11-25
惠州自2008年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城市以來,連續四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實現「四連冠」
統籌策劃/陳驍鵬 馬勇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黃翔宇 通訊員 黃少卿 葉衍達
全國文明城市是我國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一個,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目前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也是最具有價值的城市品牌。惠州自2008年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城市以來,連續四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實現「四連冠」。
今年是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的測評驗收之年,測評周期為2018年至2020年。近日,惠州召開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發出了「惠州要第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博羅縣、龍門縣第二次蟬聯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桂冠,惠東縣奪取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桂冠,力爭實現首個全國文明城市全域覆蓋地級市目標」的動員令,助力一流城市建設。
博羅縣與龍門縣於2017年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縣級),惠州全市只有惠東縣暫時還未獲評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對此,惠州及惠東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創文工作,在市容市貌、公共場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下足功夫,力爭成功獲評全國縣級文明城市。
惠東所在區域擁有數千年文明史,其所轄梁化鎮歷經多個朝代,曾一度為縣、郡治所,惠州因而有「嶺東雄郡,梁化舊邦」之稱。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加上如今創文工作的不懈努力,惠東獲評文明城市指日可待。
明代古井嵌入街頭公園
步入惠東縣城平山老城區舊街尾,記者看到兩口古井靜靜立在那裡,與周圍的環境仿佛格格不入。據介紹,這兩口古井始建於明朝初期,因兩井並列,一大一小,故稱鴛鴦井、珍珠井,俗稱街尾井。相傳,兩井雖相隔不遠,且泉源一脈相通,可水質卻鹹淡各異,讓人驚奇不已。街尾井位於惠東人民路與解放北路交匯處,是縣城最繁華的地方之一,街道兩側商鋪林立,人來人往很是熱鬧,這裡也是惠東人印象中的一處地標。
然而,如今的街尾井井水已經大不如前,其原本的使用價值也逐漸淡去,不僅如此,這裡還成為阻礙交通的「雞肋」所在。為此,2018年時,惠東投資約80萬元將街尾井及周邊環境進行改造建設,將這裡打造成一處寬敞美麗的街心公園。公園佔地500多平方米,小廣場中央綠植環繞,井旁還佇立著三個栩栩如生的銅像雕塑。如今街尾井公園成為附近居民茶餘飯後的散步地點,也是社區舉辦活動的重要場所。
將街尾井以街心公園的方式改造融入城市發展,是惠東著力於美化和改善市容市貌的典型案例,體現了將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建設理念。像這樣的街心公園,惠東已建成9個,這些街心公園,除了有充分的綠化和優美的環境,還兼具健身及遊覽區域,展現了城市的文化氣息。集遊憩和娛樂功能為一體,惠東的街心公園真正實現了可觀、可遊、可憩、可品。
隨著街心公園、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的出現,補齊了影響惠東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這是城市發展理念轉變的寫照,更是一種城市文化的表達,體現了惠東以改善民生為核心,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執政為民發展理念。
「圍繞縣城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綠色宜居生態格局,我們將繼續推進縣城規劃區系列街頭公園建設。」惠東縣公用事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內,惠東還將建成5處街心公園,另外再開工4處、規劃5處,形成城市公園環繞。同時,惠東將加強已建成交付使用街頭公園的日常維護及管理,全面提升縣城的景觀品質,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全力建設美麗家園。
牆面彩繪改善市容市貌
來到惠東縣平山街道城東社區,記者看到社區不少牆壁上,畫了大大小小的漫畫,「鄰裡團結」「遵紀守法」等等一些正面的社會觀都是漫畫裡的主要內容。平山街道城東社區兩委幹部黃綺琪告訴記者,原來的牆壁上貼滿了各種「牛皮癬」小廣告,這些廣告非常影響美觀,對市容市貌來說無疑是一種破壞,所以該社區就產生了修飾牆壁的想法。
讓社區工作人員欣慰的是,自從彩繪牆完工後,便很少發生亂塗亂畫、亂貼「牛皮癬」等人為破壞的情況,居民們都主動加入到保護牆繪的隊伍中來。城東社區牆繪文化的建設,促進了鄰裡之間情感溝通,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和親切感,成為創文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昔日髒亂差、滿牆「牛皮癬」的牆面被乾淨整潔的牆繪取代,走進城東社區頓感文明和諧新風撲面。這是城東社區今年創文工作一大亮點,讓牆繪文化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在趕走「城市牛皮癬」的同時,使廣大居民關注周圍的生活環境,自覺遵守文明道德規範,共同助力惠東縣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
垃圾分類寫進村規民約
在提升市容市貌、營造良好生活環境上,除了牆繪文化,惠東在垃圾分類方面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根據《惠東縣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預計今年年底前,縣城區域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平山街道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除平山街道外的各鎮(街道、度假區、旅遊區,下同)至少建成1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點。
記者從惠東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了解到,環衛局在惠東縣城建設了200個集分類宣傳和分類投放實用功能於一體的垃圾分類亭,440套(1760個)與「小分類」相對應的垃圾分類桶,1500個嶄新的垃圾分類果皮箱點綴在縣城大街小巷。
此外,惠東今年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垃圾分類寫進村規民約」活動,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將垃圾分類的意識迅速有效地普及到農村。「之前就在網上看到說上海等地實行垃圾分類,覺得這是個好事,讓我們生活環境更加美好,家園整潔人人有責。」家住惠東縣鐵湧鎮黃坑村的村民黃先生告訴記者,最近,村裡鄉道旁的垃圾桶已統一換成了四個顏色不同的新型分類垃圾箱。當前,惠東把垃圾分類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基礎性工程,完善責任體系,將垃圾分類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建立長效機制。
【文脈觀察】
傳承文明,樹立自信,講好惠東故事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黃翔宇
如今的惠東縣轄境,在上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就在此棲息生活。東晉將南海郡分成幾個部分,同時設立東官郡,南朝齊時,東官郡治遷到梁化屯。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改東官郡為梁化郡,郡治於梁化屯,博羅、欣樂、懷安縣都隸屬於梁化郡。
惠東境內的梁化作為古代縣、郡治所,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初,成為古代南粵為數不多的「古縣名郡」,被譽為「梁化舊邦」。惠東參評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是有歷史和文化底蘊在支撐的。文明在一個地方一脈相承,而隨著時代發展也會不斷增添新的內容,並外化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靈魂工程。」惠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海東介紹,該縣今年要全力抓好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建設(下稱「雙創」)工作,將「雙創」工作同部署、同推動、同落實,全力開展感恩文化教育和打造紅色精神高地,著力通過「雙創」全域覆蓋體現惠東擔當、惠東作為。
文明創建,讓惠東的精神面貌每一天都有所不同、有所提升。惠東縣對文明創建民生工程項目建設開展常態化督查工作,實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報機制,全力抓好文明創建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推進工作,確保按時保質完成項目建設。作為惠州三縣中唯一未獲得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稱號的縣域,惠東要肩負著讓惠州實現首個全國文明城市全域覆蓋地級市的目標,其擔子不可謂不重。然而通過市容市貌的改觀、公共場所的修繕、市民精神文明建設等,惠東在創文工作方面已經越來越好,距離全國文明城市也越來越近了。
城市的核心是人,創建文明城市必須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惠東在民生問題上做足「繡花」功夫,深入實施縣城擴容提質「三步走」戰略,構建「大縣城」格局。惠東有綠色的山、藍色的海、古色的城以及紅色的文化。繼承文明傳統,樹立文化自信,講好惠東故事,這會讓「梁化舊邦」煥發出新的光彩來。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夏楊
編輯: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