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主力步槍為38式步槍,也就是俗稱的三八大蓋兒,這破玩意兒1905年命名,日本人使用了整整40年)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也是給人類造成災難最大的國家,二戰日軍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的軍隊。但是,在輕武器研發應用方面,日本又是二戰主要參戰國中【不包括中國】最「菜」的一個國家,二戰日本輕武器研發應用和日軍戰術一樣、處處透著守舊的風氣。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二戰後期和蘇聯的較量中,日軍的裝備劣勢就迅速暴露。
而且,和其他的主要二戰參戰國在戰爭過程中都在大力發展新式武器不同,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仍在堅持使用傳統的輕武器,日本輕武器的發展在二戰中並沒有多少進展。日本輕武器在二戰中唯一的發展是仿製了美國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但是該槍仿製成功之時日本已經窮途末路,該槍只生產了250支,其中只有125支組裝完成。
三八大蓋兒
日本二戰期間主力輕武器是38式步槍,也就是在國內很有名的三八大蓋兒。該槍在1905年完成命名,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投降,38式步槍仍是日本軍隊主力制式步槍。三八大蓋兒來源於日本的30式步槍,30式步槍是日本在德國毛瑟步槍的基礎上仿製的型號。
(38式基礎上發展的99式狙擊槍)
日本是近現代歷史上後期才崛起的列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日本部分完成工業化之初,日本的步槍研發生產能力並不是很強。日本最早期的步槍之一,也就是村田步槍的設計開始於1874年,在1875年,日本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村田到歐洲考察之後,又經過了5年時間,村田才研發出村田步槍。村田步槍「由日本東京炮兵工廠小石川步槍製作所生產,並請法國軍官焦爾朱·魯邦大尉指導全槍生產,機械加工和彈殼製造技術則聘請比利時和德國的10多名技術員指導,該槍是日本第一把自己設計並製造的制式單發後裝線膛步槍」。
(村田步槍)
村田步槍的原型是法國夏斯波步槍,兩種步槍的大小尺寸、外觀和內部結構幾乎完全相同。村田步槍的口徑為11毫米,發射1871式毛瑟圓頭彈。該型步槍「初速435米/秒、射程1300米、全槍長1275毫米、槍管長817毫米、全槍重4.06千克,配用十三年式刺刀、刀長710毫米、重量0.79千克」。該槍整體性能還算可以,也就此拉開日本國產步槍研發生產的序幕。
(三八大蓋兒原型是30式步槍,仿製德國毛瑟步槍)
只是,在後來的戰爭中,村田步槍也暴露出性能嚴重落後的缺陷,再加上當時世界步槍的革命性發展,日本開始發展新的步槍。30式步槍是日本在村田步槍之後研發的新一款步槍,該槍在1897年定型,該槍最大的特點是開始借鑑使用西方最新的無煙彈藥技術。30式步槍採用6.5毫米口徑步槍彈,這種子彈的突出特點是「射程遠,穿透力大,後坐力較小,便於射手發揮極致水平,實戰射擊精度極高」。
30式步槍全長1275毫米,槍管長797毫米,總重3.95千克,5發容彈量,彈藥初速為每秒765米。該槍的整體性能還算不錯,在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也表現出較高的射擊精度。但是,同樣是在日俄戰爭中,30式步槍也暴露出一些缺陷,該槍沒有防塵蓋設計,風沙非常容易進入槍管進而導致步槍卡殼。在38式步槍出現之後,該槍隨即退居二線轉為訓練用槍。
(日本衝鋒鎗發展並不算晚,1927年日本就研製出一款8毫米衝鋒鎗,和美國著名的湯姆遜衝鋒鎗很相似,也有彈鼓供彈設計)
鑑於30式步槍在日俄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在日俄戰爭後,日本隨即開始對30式步槍進行改進。日本「將30式步槍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然而增加防塵蓋的立意雖然良好,不過卻又為操作時增加了獨特的金屬噪音。其他改進包括在準星兩側增加護翼,三八式步槍機械瞄準具早期採用V型缺口照門,後期採用覘孔式照門」。這種新改良的步槍在1907年開始量產,但是卻以1905年日本的年號命名,也就是38式步槍,三八大蓋兒。該槍只是對30式的部分設計進行了改進,彈藥仍然使用30式6.5毫米彈藥,日本30式6.5毫米彈藥的問題也被延續到38式 身上。
38式步槍只能算是日本第一代無煙火藥彈藥步槍30式的改良版,整體改進幅度並不是很大,再加上30式在日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優異的射擊精度性能,日本對30/38式步槍也就越來越認可。同時,日本人性格中的固執己見也限制了30/38式步槍、以及日本輕武器的發展。
(日本在二戰結束之前實際上就研發成功並列裝一款衝鋒鎗,這款衝鋒鎗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爛槍100式)
舉例來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開始出現以後,西方軍事強國就迅速發現,和傳統的步槍要求600-800米的有效射程相比,配合坦克使用的步槍射程只需要400米。而這個思路也促使歐洲強國開始縮短步槍的長度,德國98式就從1.24米縮短到1.1米,蘇聯的莫辛納甘也從1.3米縮短到1.2米。但是,對此,日本並不認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開始推崇法國的軍事理論,而法國的軍事理論則是輕視坦克作用、非常重視碉堡防禦的。但是即便如此,法國也和德國、蘇聯一樣縮短了槍管。而日本卻偏偏固執己見,受此影響,日本38式也成為二戰最長的步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受日本人的固執守舊性格影響,對於二戰期間快速發展的半自動、全自動武器,日本同樣不重視。半自動武器在二戰日本只有仿製的美軍M1加蘭德一個型號,全自動的輕武器,比如衝鋒鎗也直到二戰後期日本才研發列裝,該槍也被稱為史上最爛的衝鋒鎗之一。
看一眼整個人都不好的100式衝鋒鎗
在步槍之外,二戰期間主要參戰國也紛紛開始加速發展列裝衝鋒鎗,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到二戰後期甚至成為蘇軍主力輕武器。而作為主要參戰國,日本的衝鋒鎗發展卻出奇的緩慢。
(看一眼整個人都不好的刺刀版100式衝鋒鎗)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就見識到衝鋒鎗的戰場使用價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7年,日本也曾研發出一款外形和美國湯姆遜衝鋒鎗很相似的衝鋒鎗。但是,出於對38式步槍高精度的認可,以及日本資源有限的戰略弊端,日本軍方非常排斥這種需要很多子彈、精度也很有限的新槍械。受此影響,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實際就量產列裝了一款衝鋒鎗,也就是史上最爛的衝鋒鎗之一100式。
在二戰初期的中國戰場日本再次認識到衝鋒鎗的價值,在此後日本開始研發衝鋒鎗,1940年100式衝鋒鎗定型。該槍仿自德國MP34衝鋒鎗,全長900毫米,每分鐘射速700發,側置彈夾,裝彈30發。但是,同樣是受日本使用思路影響,100式衝鋒鎗並未大批量列裝,該槍的生產數量也很有限,該槍總產量據稱只有10000多支。
而且,100式衝鋒鎗的設計和性能也非常糟糕,日本居然為100式衝鋒鎗設計了刺刀。該槍還沒有保險,隨時隨地都處於待擊發狀態、十分容易走火。
而由以上就可以看出,二戰日本的輕武器發展還是非常糟糕的,日本甚至都沒有搞清楚該如何使用衝鋒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