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太平洋戰爭有所了解的網友,恐怕沒人會不知道驅逐艦「雪風」的大名。這艘傳奇戰艦自下水服役起,參加了太平洋戰場上大大小小几十次戰鬥。伴隨的友軍往往損失慘重,甚至是全軍覆沒,唯獨「雪風」號毫髮無損。直到日本戰敗,「雪風」也仍舊是日本海軍僅剩的仍有戰鬥力的戰艦之一。
驅逐艦「雪風」
也正因為如此,雪風的傳奇經歷自二戰時,就被世人廣泛流傳。有人說這是一艘幸運的傳奇戰艦,但也有人稱她是「災星」,認為是雪風「吸」走了其他戰艦的運氣,間接害死了其他友軍。
1939年3月24日,日本當時最先進的陽炎級驅逐艦8號艦在長崎佐世保海軍工廠下水。下水儀式上,這艘新銳戰艦被命名為「雪風」——所謂「雪風」,指的就是夾雜著暴雪的強風。也正是從這一天起,這個原本平凡的名字從此成為了傳奇的象徵。
工作艦「明石」
1941年12月,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雪風」所屬的第十六驅逐隊被派往菲律賓附近海域,對日軍的登陸作戰進行支援。在此期間,「雪風」被美軍戰鬥機掃射負輕傷,但沒有人員死亡。不過,「雪風」還是被調往後方,由工作艦「明石」進行維修。
但在維修期間,美軍的反撲終於來了。1941年1月4日,美軍8架B-17「空中堡壘」轟炸機來襲,對港口內的日軍艦艇展開了轟炸。這次轟炸中,重巡洋艦「利根」被炸彈直接命中,必須返回日本本土維修,但正在加油的「雪風」卻毫髮無損。
重巡洋艦「利根」
據說在空襲來臨時,「雪風」的艦長飛田健二郎中佐立即下令「雪風」駛離泊位,結果沒過多久,美軍炸彈就落在了「雪風」剛剛停靠的位置上。完成維修的「雪風」參與了菲律賓地區的後續戰鬥,並在泗水海戰期間救助了40名盟軍落水船員。
值得一提的是,「雪風」並未將這些盟軍船員送往戰俘營,而是轉運到了盟軍醫院船上。否則以日軍對待戰俘的殘暴手段,這些盟軍船員恐怕很難活著看到戰爭結束的一天。
中途島
此後,「雪風」參加了中途島海戰,被編入中途島登陸部隊的作戰序列。按照原計劃,「雪風」所屬的艦隊實際上是吸引美軍航母的誘餌。但由於美軍破譯了日軍密碼,日軍的主力艦隊反而撞上了美軍的埋伏,4艘航母被悉數擊沉。中途島登陸部隊無功而返,在混亂中撤出了戰場。
後來的南太平洋海戰(聖克魯斯群島海戰)中,「雪風」為「翔鶴」號航母擔任直衛艦。結果沒過多久,「翔鶴」即中彈大破撤出戰鬥,「雪風」繼續為「瑞鶴」護航,擊退美軍機多次進攻。戰後,「雪風」獲得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的親自頒獎。
戰列艦「比叡」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期間,「雪風」被編入飛行場進行炮擊挺身艦隊,為炮擊亨德森機場的戰列艦「比叡」和「霧島」提供護航。在極度混亂的夜戰中,「比叡」被美軍重創失去戰鬥力,「雪風」的僚艦「天津風」嚴重受損。而「雪風」雖然沒有被美軍擊中,但卻被友軍誤射導致輕微進水。最終,「雪風」為失去航行能力的「比叡」執行了雷擊處分。
1943年7月,「雪風」參加了科隆班加拉島夜戰。由於「雪風」的艦員訓練水平是出了名的優秀,因此日軍所有先進設備都是率先配備給「雪風」使用。在這次海戰中,「雪風」搭載的雷達告警裝置率先發現了美軍艦隊,在隨後的海戰中,旗艦「神通」因為打開探照燈,被美軍集中優勢火力擊沉,而「雪風」擔任起了艦隊指揮任務。
輕巡洋艦「神通」
此戰中,「雪風」不僅衝鋒在前,並指揮其餘驅逐艦發射魚雷反擊。日軍發射的魚雷接連命中了盟軍艦船,重創輕巡洋艦3艘,擊沉驅逐艦一艘,擊退了美軍艦隊。此後,「雪風」還帶領其餘驅逐艦將陸軍士兵輸送到了科隆班加拉島上。不久後,「雪風」返回日本進行整備和改裝,還搭載了新型的對空、對海雷達。
到了1944年,「雪風」所屬的第十六驅逐隊其他驅逐艦已經要麼沉沒,要麼重創待修,事實上只剩下「雪風」一艦而已。因此沒多久,第十六驅逐隊就宣告解散,「雪風」被調往第十七驅逐隊。
驅逐艦「谷風」
但在此時,日軍中已經出現了「雪風」害死了第十六驅逐隊的流言,因此這支艦隊對「雪風」的到來並不歡迎。而沒過多久,這樣的流言似乎也「應驗」了:同年6月9日,隸屬第十七驅逐隊,與「雪風」同行的「谷風」就被美軍潛艇擊沉。
從拉包爾返航的「雪風」(左一)
在隨後的馬裡亞納海戰中,「雪風」被調往為日軍機動部隊護航,但途中突發故障,因此只得終止任務,改為護送油船返航。在返航期間,「雪風」所在的船隊再次遭遇美軍空襲,「雪風」則使用探照燈的強光照射美軍機,迫使美軍飛行員炫目躲避。但同行的兩艘運油船被美軍擊中失去航行能力,最終由「雪風」了執行雷擊處分。
在馬裡亞納失去了僅存的航母機動部隊後,日本海軍的末日也已經近在眼前了。10月20日,「雪風」被派往第一遊擊部隊,為慄田艦隊提供護航。在雷伊泰灣海戰期間,「雪風」曾被派往救援重傷的重巡洋艦「築摩」,但很快旗艦「大和」下令讓「雪風」返航,改由驅逐艦「野分」執行。結果完成了救援任務的「野分」竟然一頭撞上了美軍艦隊,被「新澤西」號戰列艦擊沉,全艦無一人倖存。
「新澤西」號戰列艦
返航途中,隸屬第十七驅逐隊的驅逐艦「浦風」沉沒。在整場戰鬥中,慄田艦隊旗艦「愛宕」、戰列艦「武藏」沉沒,其餘戰艦個個帶傷,唯獨「雪風」毫髮未損。返航後,「雪風」擔任了另一項「名垂青史」的任務:為航空母艦「信濃」護航。
航母「信濃」
有說法稱,「信濃」沉沒的真正原因是「雪風」發現了美軍潛艇,卻將其誤判為漁船。但事實上,「雪風」發現的漁船和美軍潛艇的位置並不吻合,僅僅是誤傳而已。而後「雪風」及護航船隻也迅速確認了美軍潛艇的位置,但「信濃」的艦長卻擔心暴露目標,下令禁止攻擊。結果很快,美軍潛艇便躲開了日軍的追蹤,並擊沉了這艘超級航母。
1945年4月6日,「雪風」伴隨日本海軍旗艦「大和」,參加了聯合艦隊的最後一戰「坊之岬海戰」。這是一次完全的自殺式作戰。在戰前會議上,「雪風」的時任艦長寺內正道中佐第一個站起來反對本次作戰,並質問聯合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少將「為什麼不親自參加指揮作戰」。戰鬥的結果自不用說,在懸殊的兵力對比下,包括「大和」的多艘日軍戰艦沉沒,3700名乘員死亡,只有「雪風」、「涼月」等四艘驅逐艦搭載著倖存者返回。
坊之岬海戰中的「雪風」,後方的大戰艦即為「大和」
也正是在這場戰鬥中,驅逐艦「磯風」被美軍重創無法航行,由「雪風」執行處分,就這樣,第十七驅逐隊也只剩下「雪風」一艦。隨後,驅逐艦「初霜」被編入第十七驅逐隊。戰後,「雪風」的船員竟然在糧倉內發現一枚沒有爆炸的美軍火箭彈。如果這枚火箭彈爆炸,「雪風」恐怕當即就要斷成兩截了。
驅逐艦「初霜」
日本的戰敗到了此時,已經只剩時間問題了,「雪風」就這樣在港口內等待戰爭的終結。在最後的日子裡,第十七驅逐隊再次遭到美軍空襲。為躲避空襲,「雪風」和「初霜」向港口外駛去。但就在此時,「初霜」意外觸雷擱淺,隨後發生殉爆沉沒。就這樣,「雪風」作為第十七驅逐隊的最後一員,孤零零的迎來了終戰。
拆除了武裝的「雪風」
日本戰敗後,「雪風」拆除了武裝,改為運輸艦移交給美軍,共計運送了一萬三千名舊日軍士兵歸國。運輸任務完成後,「雪風」被列為賠償,移交給聯合國。在此期間,「雪風」的所有乘員依舊保持著良好的精神風貌,認真維護保養這艘傳奇戰艦,令前來參觀的盟軍人員驚嘆。
最終,「雪風」被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丹陽」號,成為中國海軍的旗艦。不過此時解放戰爭已經爆發,「丹陽」艦處於國民黨軍的控制之下,最終未能和「重慶」艦一樣起義,被國民黨軍轉移至臺灣。1969年,服役了29年的「丹陽」或者說「雪風」正式退役。
油畫:「丹陽」艦扣押蘇聯油輪「陶普斯」號
儘管日本方面非常希望臺灣當局將這艘傳奇戰艦「返還」日本,將其永久保存,其牽頭人正是「雪風」前任艦長寺內正道。但此時的「雪風」已經嚴重受損,根本無法拖曳回日本,日方只得放棄這一計劃,只帶回了「雪風」的舵輪與船錨,而其車葉與艦鍾仍保存在臺灣。
「雪風」的船錨
故事到了這裡,相信大家也都已經明白——舊日本海軍的覆滅,完全是歷史的必然,顯然不是「雪風」所能夠影響的。這艘小小的驅逐艦能夠在歷次大戰惡戰中全身而退,除了運氣的成分,憑藉的更多是艦員和艦長的高水平操作。從服役到戰爭結束,「雪風」只損失了10名船員,這在慘烈的太平洋戰爭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目前,日本海上保安廳仍有一艘巡邏艇被命名為「雪風」
但同時,「雪風」的故事也是不幸的:她沒有成為保衛國家安全的海上衛士,而是被裹挾到了戰爭的浪潮當中,成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犧牲品。戰後,在為海上自衛隊第一艘國產驅逐艦命名時,「雪風」也成為了無可爭議的第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