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電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義大利軍隊,後面伴隨的往往是層出不窮的笑料和段子。誠然,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絕大多數表現都難以稱得上是優秀,但義大利軍人作戰勇敢卻是出了名的,絕非段子裡描述的那麼不堪。
相比美國、蘇聯、英國、德國等老牌工業強國,義大利的工業水平要差了一大截,在武器裝備方面義大利就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光有精神原子彈顯然炸不死敵人,因此義大利軍隊在戰鬥中表現不佳也實屬正常。不過在海軍方面,義大利海軍的裝備水平倒是相當不錯。
巡洋艦「萊昂納多·蒙特庫科利」
提起間戰期的艦船設計,就不可能繞開「海軍假日」。在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義大利被許可獲得了和法國海軍相等的主力艦噸位,並且兩國都被允許獲得額外的7萬噸主力艦配額,這對於海軍實力較弱的義大利稱得上是一個意外之喜。
但受到其他列強的壓力,義大利並未迅速利用這些額外配額建造新型主力艦,而是對未來海軍的發展趨勢進行評估。1930年,德國開始建造著名的德意志級巡洋艦。這種戰艦噸位僅有一萬多噸,但卻搭載了戰列艦水平的大口徑主炮,因此被稱為「袖珍戰列艦」。但經過了評估,義大利海軍沒有採用建造小型主力艦的計劃。
德意志級巡洋艦「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
為了對抗德意志級巡洋艦,法國海軍馬上開始了新一代戰列艦,即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研發建造,這令義大利感到了威脅。經過複雜的設計論證,義大利認為只有建造2艘4萬噸級,裝備381毫米主炮的新型戰列艦,才能對抗法國海軍的新型戰艦。
「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義大利原本打算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阻止法國的造艦計劃。但在談判中法國人毫不鬆口,義大利人也絕不願意讓步,兩國很快都開始建造新型戰列艦。
顯然,這樣的計劃無疑是違反了條約限制的,因此義大利對外宣稱建造的是兩艘「3萬5千噸」級的新型戰艦。這兩艘戰列艦,正是義大利海軍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維內託級戰列驅逐艦「利託裡奧」和「維內託」(也稱利託裡奧級戰列艦)。
戰列艦「羅馬」
維內託級戰列艦是義大利造船工業的集大成者,擁有在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大戰鬥力。毫不誇張的說,直到1941年大和號戰列艦完工服役之前,維內託級戰列艦都是世界範圍內的最強戰列艦,唯一能夠與之相比的只有美國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這也正是拜義大利人的獨特造船理念所賜。
你看這個南胖她又短又胖戰鬥力肯定差一截
作為一艘戰列艦,主炮的性能無疑是重中之重。維內託級戰列艦裝備有3座3聯裝50倍徑381毫米 M1934艦炮,可以發射穿甲彈和半穿甲彈。雖然口徑不大,但M1934擁有冠絕群雄的超高初速,使其穿深超越了同時期的幾乎所有同類艦炮,僅次於大和級戰列艦的460毫米94式艦炮和衣阿華級戰列艦的406毫米Mk7艦炮。
3聯裝50倍徑381毫米 M1934艦炮,暫且用這個圖,比較清晰
當然,高初速帶來的問題是炮管壽命的下降,相比其他戰列艦,維內託級戰列艦的主炮壽命要差的多。加上彈道過於平直,維內託級戰列艦對戰艦甲板的穿透能力非常差。而另一個問題則更加嚴重:義大利的工業水平實在太差,炮彈質量嚴重影響了主炮的命中率。
斯巴提芬託角海戰中用主炮開火射擊的維內託
在防護性能方面,維內託級戰列艦依舊強勢:維內託級戰列艦配備有義大利獨創的複合結構裝甲和普列塞防護裝置,在同級戰列艦中擁有最佳防護能力。維內託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由裝甲鋼、發泡水泥和橡木板等材料組成,通過破壞炮彈的結構降低其侵徹能力,防護能力遠超簡單的鋼製裝甲。
普列塞系統的結構
而普列塞防護裝置則是由兩層圓筒構成的魚雷防禦裝置,內層為空心結構,外層與內層之間填充有液體。在魚雷命中時,首先由液體提供緩存,隨後衝擊波使內層塌陷,最大程度減小魚雷爆炸對船體結構的破壞。不過和主裝甲帶一樣,普列塞防護裝置也只對核心艙區域提供保護。
1943年的馬塔潘角海戰中維內託被「劍魚」攻擊機擊中船尾導致進水,這一部位並未受到普列塞裝置保護。
在海試中,維內託級戰列艦達到了31節的最大航速,但實際使用中最高航速一般只有28節。對於一種戰列艦,這樣的航速已經相當快了。當然,作為一種設計用於在地中海作戰的戰艦,維內託級戰列艦的續航能力非常差,甚至無法憑藉自身動力橫渡大西洋——但對於義大利人來說,這根本不是個問題。
「羅馬」的內部艙室維內託級戰列艦的內部裝修極度豪華
上色照片:在的裡雅斯特灣試航中的維內託
不過在防空方面,維內託級戰列艦就顯得薄弱許多:畢竟相比太平洋上美日兩軍的海空大戰,歐洲戰場上戰艦受到的航空威脅要低得多。總體上維內託級戰列艦的防空性能優於俾斯麥級戰列艦,在歐洲戰列艦中屬於中等水平。不過維內託級戰列艦可以搭載Re.2000戰鬥機,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防空的不足。
瑞典空軍裝備的Re.2000戰鬥機
1938年,為了應對法國海軍建造的更先進的黎塞留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又開工建造了兩艘維內託級戰列艦「羅馬」和「帝國」。由於開工建造間隔較長,這兩艘戰艦的設計有了一定的改進,但總體上性能與基本的維內託級戰列艦沒有太大區別。其中「羅馬」號於1942年完工,「帝國」則沒有完成建造。義大利海軍曾經計劃將「帝國」改建為航母,但這一計劃並未實行。
下水儀式上的「羅馬」
但等到「羅馬」號完工時,義大利海軍已經陷入了燃料嚴重不足的境地,所有的維內託級戰列艦都被拖入港內,充當防空炮臺。此前「利託裡奧」和「維內託」兩艦雖然參與了一些軍事行動,但也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並且多次被魚雷擊中。好在憑藉強大的防護系統,三艘維內託級戰艦都沒有受到什麼致命創傷。
美軍登陸西西里島
1943年7月,義大利國王解除了墨索裡尼的職務,法西斯政權垮臺,並宣布和盟軍停戰。隨後納粹德國入侵義大利,為防止戰艦落入德軍手中,盟軍要求義大利海軍撤退至盟軍控制的港口。由於義大利海軍的戰艦多數缺乏防空能力,因此英軍承諾對義大利艦隊提供空中支援。
停泊在拉斯佩齊亞的「羅馬」
9月9日,在卡洛·貝加米尼海軍上將的指揮下,義大利艦隊從拉斯佩齊亞出發了,艦隊旗艦為新銳的「羅馬」號,而「維內託」與「義大利」(原「利託裡奧」)和其他護航艦艇與其並行。但很快消息洩露,得知此時的德軍立即派出轟炸機攔截義大利艦隊。
擊沉了「羅馬」的Do 217轟炸機
當艦隊通過博尼法西奧海峽時,德國人的轟炸機終於追上來了。義大利原以為這些飛機是英軍為其護航的,因此沒有開火——直到德國飛機投下炸彈為止。在空襲中,「維內託」號沒有收到損失,但「義大利」和「羅馬」各被一枚「弗裡茨-X」制導炸彈命中。
「弗裡茨-X」無線電制導炸彈
「義大利」被威力巨大的「弗裡茨-X」炸成重傷,但仍然能夠行駛,不過旗艦「羅馬」就沒那麼幸運——命中的一枚「弗裡茨-X」炸彈直接引爆了她的彈藥庫,造成了災難性的大爆炸,包括艦隊指揮官卡洛·貝加米尼海軍上將在內的大批船員當場死亡。很快,羅馬開始迅速下沉,這艘服役僅僅13個月,沒有參加過一次戰鬥的新銳戰艦就這樣迎來了終結。
羅馬沉沒後的「維內託」(左)和「義大利」(右)
不過這種規模的空襲仍然無法擊沉所有的戰艦,最終「維內託」、「義大利」兩姐妹和剩餘的護衛艦隊依然抵達了蘇伊士運河。英國海軍原本希望這兩艘強大戰艦能夠加入盟軍作戰,但因為續航性能無法滿足需求,英國人只得放棄了這一計劃。這兩艘戰艦就這樣停泊在大苦湖等待戰爭的結束。
上色照片:「羅馬」號戰列艦
1947年,闊別祖國三年多的「維內託」與「義大利」返回義大利,但等待她們的不是歡迎的人民,而是冰冷的解體指令。戰後,「維內託」號作為賠償移交給英國,而「義大利」號則被移交美國。不過美英兩國都放棄了向義大利索要戰艦,而是要求義大利將其拆毀。
拆解中的「義大利」
義大利政府原本希望能夠保留這兩艘功勳戰艦,但迫於英美的巨大壓力,最終只能選擇妥協。1948年,「維內託」與「義大利」退出了現役,在拉斯佩齊亞被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