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關於房地產有幾個傳言,打破了樓市的平靜,當然傳言都是傳說的預言,不足為懼。
一是有人說,樓市熱點城市即將開徵房地產稅;二是傳言有地方將限制審批單價過高樓盤;三是有人以專家名義解讀剛剛通過的契稅法,得出了「購房者負擔將大大加重」的結論。
第一個,關於深圳徵收房地產稅,有關部門不就避謠了嗎?
第二個,關於限價房,這個不好講,沒到實際地方考察,目前沒查到官方公布準確消息。
第三,關於契稅,是從條例到立法,契稅從3%到5%從沒有改變過,目前執行的契稅政策,是一個優惠政策。至於各地根據契稅法怎麼執行契稅細則,也不會相同,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措施。
不過,房地產這幾個傳言,也都不是空穴來風。
2、
由於房地產本質是金融屬性,還得從金融數據具體分析。
根據央行數據,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2.5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9.12萬億元,同比增長6.9%,事實上是貨幣比一年前超發了20萬億元。
房價雖然還在漲,但現在買房進入不賺錢時代了。
有關地產研究院發布《2020年二季度50城住宅綜合收益率研究報告》顯示,二季度50個城市住宅綜合收益率只有3.1%。
這反映了持有一年房產,房屋增值和出租的資產收益情況。也就是說,在2020年二季度,持有房產的收益大概是3.1%。
而上個月CPI同比上漲2.5%,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今年1月份CPI甚至突破了5%,這種情況下,持有房產能持平通脹增幅就不錯了,長達10年的時間裡,跑贏CPI的可能性並不是很高。
如果再算上房屋修繕維護、物業費和供暖費,折舊和交易稅費成本,過去一年持有房產是賠本的。
貨幣貶值跟普通人生活是沒關係的,因為基礎的糧油生活相關都是國有掌握的,所以物價是一直很平緩的,但是消費品等就會上漲的。
貨幣貶值跟工資收入的關聯,最大的就在每年的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其實對於你的真實收入來說,並沒有太多意義。
3、
宏觀層面上,剛出臺了「三道紅線」,觸及「三道紅線」不許增長有息負債,開發商的償債高峰臨近。
2020年下半年房企債券融資償還將迎高峰期,境內外融資債券到期規模約為5588億元,同比增長58%。6月-12月到期的內地房企美元債共計64隻,合計204.37億美元,其中,6月、8月和11月到期的債券數量最多。
剛過去的7月以來,房企海外債計劃發行數量已達22隻,計劃發行規模66.15億美元。
在房企加速發債的背後,是將要到來的償債高峰。按照克而瑞研究中心的報告,剔除提前兌付和回售因素,有14家房企2020年的到期債務規模超過100億元。
其中,萬科2020年到期的債務最高,達600多億元。另外,在TOP20的房企中,還有綠地、綠城、龍湖、新城、融創和世茂6家房企年內到期債務破百億元。
三道紅線,意味著金融地產商,再不能以強融資擴大樓市產能,把風險綁架在一起。「放水」雖然會稀釋現金購買力,同時也會稀釋債務。
4、
樓市最近風向說明什麼呢?
首先,樓市平穩的大趨勢不會變。雖然受到疫情衝擊,一些不良中介和炒房客四處散播危言聳聽言論,從而亂中渾水摸魚。但樓市平穩的大勢已經形成,無論是購房者預期,還是市場表現,都相對平穩。
其次,「房住不炒」的樓市核心調控政策。在前不久召開的房地產工作座談會上,「一城一策」「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等論調再次被提及,說明樓市已經分化,一二線,三四五線樓市,樓市面對的風險是不太一樣,或許是唱反調。
再次,堅持露頭就打並一以貫之。近一段時間針對違規向樓市輸血等行為,各地銀保監局已開出多張罰單,其中不乏百萬元級罰單。此外,近期很多城市均是有針對性地對購買多套房的疑似炒房行為「打三假」,包括「假落戶」「假離婚」「假人才」,為現有政策打上補丁。
樓市分層了,下面這條線,可以說明很多問題,明白者自己會明白。
所有的這些做法,只能說明一個事情:樓市不能亂,防止熱線城市漲,但是更要防止一些城市跌,也就是防止泡沫破裂,造成金融系統性風險。#金融地產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