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帖子:有人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是不是不太夠?答:在美國應該是夠了,在中國肯定不夠。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背後反映出的問題不言而喻。當下很多家長一窩蜂地讓小小年紀的孩子學習英語,其實這是急功近利的心態在作祟。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英語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語教育已經越來越低齡化了。從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課程的推行,到如今進入課堂的小學英語課程,英語教育已經成為僅次於母語的語言教育。我們甚至看到,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推行各式各樣的英語課程。
有專家指出,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在2~6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對語言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最佳的時期。在學習母語的同時學習第二語言英語,將對孩子的語言中樞形成刺激作用,為之後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於兒童的英語教育,多數家長持肯定態度。但一些家長過猶不及,不是把英語作為一種興趣來培養,而是作為一種入學「通行證」,孩子學習英語苦不堪言,反而違背了兒童英語教育的初衷。
這幾天家長群裡一直在討論KET、PET(註:某種國際英語等級考試)的複習備考情況。有家長說:KET、PET考試並不難,一般建議小升初之前考完,現在三年級過KET,五年級過PET是小學畢業生的標配;如果能在六年級前考完FCE,將會在未來的小升初中佔有很大的優勢。有些牛娃在幼兒園就過了KET,一年級就過了PET,看到此處家長是否在瑟瑟發抖呢?
上述國際英語等級考試當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熱門。這兩年,因為奧數被禁考了,所以家長逐漸開始重視這項英語考試。為什麼?一方面,KET和PET對於升學來說算是錦上添花,拿個證書在簡歷上至少也有亮點,為小升初擇校「添磚加瓦」,這也是考試熱度不斷升溫的重要原因。雖然沒有明確要求,但提前招生的學校還是會看這個;有些學校會進行分班考試,KET和PET確實能讓孩子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多,讓孩子在初中分班和學習中都能輕鬆應對。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初中前能夠通過考試,對於初高中來說至少英語不用擔心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學習數理化,所以報考的家長趨之若鶩。熱門程度就是每次報名基本為秒殺,短短幾秒鐘不僅當地考位被一搶而空,甚至周邊地區的考位也「岌岌可危」。北京有不少家長無奈選擇讓孩子去天津、河北等地考試,所以每次報名結束後群裡都是一片「哀嚎」。
可以說,英語等級考試只是水平測試,本身並非商業化考試,但是很多家長都把它作為考證的必經階段,突擊、刷題、攻略,盲目從眾。對某些傳播和販賣焦慮的宣傳,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就要考PET,三年級就要考FCE,三年級考不過PET意味著孩子英語不行了,這些論調都可以不用理睬。如果一味盲從「雞娃」,過早備考,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反而得不償失。畢竟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愛上英語,提升英語綜合能力,而不是考到證書後,孩子再也不想多看一眼英語。
其實,無論如何看待兒童英語教育的利弊,家長們過於擔憂都是不必要的。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多掌握一門語言都不是件壞事。英語教育的開展一定是利大於弊的,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方式才是問題的關鍵。在英語教育的大環境中,父母不需要做到最專業,但要了解怎樣的方式和內容更適合自己的孩子。
01 英語啟蒙什麼時候開始更合適
我家女兒兩歲半就送入了雙語幼兒園,幼兒園每天會安排外教口語和書寫課。女兒現在7歲剛上一年級,但英語學得並不是特別好。陪女兒做一年級英語作業,發現她很簡單的單詞和句子都不會讀,氣得我直躥火。其實,靜下心來分析原因,一是女兒在幼兒園學英語,當初純粹是好玩,作為一種語言啟蒙,不可能在女兒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三四歲的孩子對漢語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更別提英語了;二是生活中我們並沒有給女兒營造出英語學習的語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在幼兒園學的這點兒知識就慢慢淡忘了。所以,上學後才開始學英語未必比早學英語的差。
那麼,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最好呢?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適合開始英語啟蒙的時間有三種:
(1)越早越好,從胎教就開始讓孩子學習英語,這樣就會像學母語一樣習得英語。
(2)3歲開始啟蒙比較穩妥,理由是這時候孩子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學英語不會干擾母語。
(3)英語學習不著急,或者條件還不具備,等到孩子快上小學再開始啟蒙。
孩子太小就開始學習英語,單憑培訓班短短幾個小時的訓練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平時生活中家長跟孩子大量地說英語,這無形中對家長的英文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試想,能每天幾個小時跟娃全程聊英語的家長,不光有時間,還得對英語非常精通,這種情況在國內還是很少見的。
其實,英語啟蒙早或晚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合不合適的問題。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情況,只有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並且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2 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最重要
每個孩子都喜歡做遊戲,小劉就通過各種遊戲項目來對4歲的女兒進行英語教育。小劉認為:女兒接觸到了與漢語不同的英語,非常好奇,而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是促進女兒繼續探索英語的動力。在遊戲中,小劉穿插大量的英語兒歌和動畫,讓女兒模仿,而語言學習最基本的就是模仿。女兒在自然的英語學習環境中開始出現類似漢語的爆發期,有時候自己會流利地不自覺地重複英語發音,這樣的驚喜給了小劉繼續探索家庭英語教學的動力。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對於英語學習來說亦是如此。很多家長往往在英語教育中忽視了興趣的培養。有的家長不斷地將學習的過程量化,有的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制定了嚴格的教學計劃,這都是不利於英語學習的。其實,在英語教育的啟蒙階段,學習方法有很多。由於沒有環境的支持,可能家長會覺得孩子接受起來會比較困難,但這是用成人的視角在看待問題。因為在英語學習上我們首先用固有的母語在左右英語的學習,但是對處於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並沒有這樣的困難。他們會在自己感興趣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將一種語言內化成自己的技能,長時間堅持,他們會自主地去學習,這會給今後的英語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03 拒絕盲目選擇培訓班和老師
7歲兒子的英語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章娜開始為兒子物色各種英語培訓班。從第一家培訓班開始,她一直不停地審視兒子的學習成效,由於她對孩子的英語教育沒有明確目的,只是急於提高成績,所以在短短的兩年中,兒子換了4所培訓學校。到最後,不但兒子的英語成績沒有提高,原本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也被抹殺了。在兩年的英語培訓班學習中,兒子只收穫了一點,那就是拒絕再上英語課。這是章娜萬萬沒有想到的,而且兒子在學校正常的英語學習也受到了影響。
家長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孩子要上英語培訓班,但不知道給他選擇怎樣的學校和怎樣的老師。在家長的猶豫中,往往名氣大、擁有外教的英語培訓學校最終會成為選擇的對象。那麼,是不是這樣的學校和老師就一定好呢?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沒有最好的學校和老師,只有最適合的。家長不能把其他孩子的經驗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每個孩子的情況和特質都是不同的,家長應該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
如果孩子很想上英語培訓學校,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據經濟能力挑選出幾個培訓學校,然後帶上孩子一起試聽課程。讓孩子親身體驗不同風格學校的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老師帶來的不同心理感受,然後將最後的選擇權交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學會通過自己的感受衡量同一事物,還學會了取捨。在孩子做出選擇之後,他會尊重並重視自己的決定,潛意識中將自己視為學習的主體,使英語學習變成一個愉快的體驗過程而不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為的事情。
04 適當地為孩子提供英語語境
有一位爸爸,為了培養6歲女兒的英語學習興趣,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拿起了自己丟了多年的英語書籍,和女兒一起學習英語。在這樣的家庭學習環境中,爸爸充當了女兒很好的學習夥伴。在爸爸的影響下,女兒的英語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英語水平也進步得很快。
由於條件有限,家長不可能讓孩子永遠待在完全封閉的英語學習環境中。語言一旦脫離了環境的支持,將變成單一乏味的知識性學習,而不是技能的培養。這樣,孩子很容易會將這樣的學習方式邊緣化。因此,家長要儘可能地為孩子提供一些英語環境,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英語活動,陪孩子一起看英文電影,閱讀簡單的英文圖書,朗誦英文詩歌,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等,讓孩子能在母語環境中擁有一個學習英語的小角落,從而提高其英語能力。
05 嘗試一下激勵式學習方法
「我家孩子學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鋼琴買回來沒學幾個月就不學了!」「我家孩子也是!報了街舞培訓班,不到一個月就嚷嚷著不願去了。」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做事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可以說,學習是長期堅持的過程,任何人不經歷嚴寒酷暑,是絕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張蕾家的女兒還不到5歲時就被送去培訓機構學英語。學齡前小朋友學的都是口語,而且只是一些簡單的句子,寓教於遊戲中,女兒很喜歡這種上課形式。可是隨著程度加深,課上不僅要學口語,還要做聽力及書寫練習,女兒一時間無法兼顧二者,所以一聽說要上英語培訓課就發脾氣不肯去,這可愁壞了張蕾。後來,張蕾想到了精神鼓勵加物質獎勵相結合的辦法,鼓勵女兒學習要迎難而上,堅持到底。張蕾設計了一張獎勵表格,女兒上一次英語培訓課,表現良好就給她貼上一面小紅旗,集齊5面小紅旗就獎勵她一套自己想要的玩具,集齊10面小紅旗就能邀請她最好的朋友來家中開美食party,集齊15面小紅旗就可以讓她去遊樂場玩一天,集齊20面小紅旗假期就帶她外出旅遊;並且每次女兒認真上完英語課後,張蕾都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再加上一句美美的讚揚,讓輕鬆愉悅的氛圍和充滿誘惑的獎勵伴著女兒一直堅持下去。
半途而廢只會折斷成功的雙翼,持之以恆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可以說,賞識教育對培養孩子養成持之以恆的好習慣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很多孩子之所以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主要是因為他們大多缺乏積極主動性。多給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質上的鼓勵,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了積極性,孩子不管學什麼都能堅持到底了。
06 拼音與自然拼讀混淆是正常現象
這個假期,我給一年級的女兒報了線上英語自然拼讀課。很多父母都有疑惑:孩子在上自然拼讀課,學校剛教了拼音,兩者一起學習會不會讓孩子混淆呢?起初我也有這個疑問,女兒拼音學得一般,自然拼讀零基礎,學了拼讀不會把本就弱的拼音知識搞得一塌糊塗吧?我諮詢了自然拼讀班的老師後,才覺得之前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英語自然拼讀是孩子學習單詞發音規則與拼讀技巧、增進閱讀能力與理解力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習 26 個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了解它們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律,從而掌握英語拼讀規則,達到「看詞讀音,聽音辨詞」的能力。而漢語拼音只是輔助學習漢字讀音的工具,與漢字本身並無相關性。比如,我們沒有辦法通過「包」的筆畫或字的形態推測出這個字念 [bāo],但我們可以用自然拼讀法,根據「bag」的三個字母「b」「a」「g」的排列組合,知道這個單詞讀 /bɡ/。女兒之前沒有學過自然拼讀,如果遇到陌生單詞「bag」時,我反而會讓她藉助漢語拼音簡單讀成「八哥」(諧音),然後再改讀為/bɡ/。當然,我這一方法並不科學,會導致孩子養成依賴拼音而發音不準的毛病。
可以說,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接觸在發音和寫法上都十分相似的字母組合時,孩子並不清楚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自然拼讀,什麼情況下使用拼音。孩子往往會將自己熟悉的那套語言體系套用在另一套較為陌生的體系中,才會出現有時用拼音來讀單詞的情況。
其實,混淆並不可怕,這是孩子學習語言的必經之路。孩子的語言學習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接觸、了解、犯錯,然後又不斷修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發展出語言區分和調節能力。所以,家長不要太把拼音和自然拼讀相混淆的事放在心上。容易混淆正說明孩子學習自然拼讀的練習量還不夠,沒能達到自如運用的程度,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那句話:練習,練習,再練習!
說到孩子學習英語的方法,每位家長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經驗。可以說,只要是能起到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都是值得倡導和推薦的。再者,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請家長們放鬆心態,放慢教育節奏,孩子的路還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