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2020-12-23 騰訊網

在人類與腫瘤的較量中,科研人員總試圖從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的代謝差異中,找尋腫瘤細胞快速增殖的秘密,進而通過靶向治療遏制腫瘤生長。

正常細胞脂質轉運及代謝通路的科學發現,獲得了1985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在正常的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採取高效的「按需生產」原則:即只有細胞感受到脂質濃度不足時,工廠才「開工」;一旦脂質濃度恢復正常,工廠便「停產」。然而,在腫瘤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始終加班加點的「生產」:即使細胞內脂質濃度是正常的,脂質代謝仍處於高度活躍,並促進腫瘤的快速增殖。因此,研究腫瘤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當前的核心問題之一。

北京時間4月8日,由浙江大學、青島大學、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以及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浙江大學醫學轉化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呂志民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

腫瘤細胞的脂質合成像狂奔的野馬

生物體內所發生的用於維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生化反應統稱為代謝,包括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和脂質代謝等。在生命體中,脂質的合成與蛋白質、核糖核酸(DNA, RNA)的合成同樣重要。脂質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是能量的來源,也是信號傳導的「信使」。

在正常的細胞中,脂質合成受到負反饋調節。當正常細胞的脂質到了一定水平,脂質就會結合到內質網跨膜蛋白INSIG1/2,聯手鎖住控制脂質合成的關鍵轉錄因子SREBP及其護送蛋白SCAP。這樣一來,關鍵轉錄因子SREBP就被錨定在了內質網中,無法進入細胞核傳達生產脂質的指令,脂質合成也就被抑制了。

相反,當細胞中脂質含量較低時,INSIG1/2鎖住的SREBP被釋放,使其從內質網轉移到高爾基體,經過剪切後轉移到細胞核中激活脂質合成相關基因的轉錄,讓脂質合成工廠「恢復生產」。因此,INSIG1/2是脂質合成的重要開關,其意義在於可以避免浪費過多資源,起到自我保護、自動調控的作用。

然而這套機制在腫瘤細胞中失靈了。脂質合成就像脫韁的野馬,源源不斷地為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提供物質和能量。

是誰掌控了韁繩,導致這輛「馬車」恣意狂奔?呂志民團隊對這一科學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圖一:PCK1通過激活SREBP信號通路及脂質合成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

下崗再就業,

一個蛋白的功能轉換

那麼,腫瘤細胞脂質合成代謝中的負反饋調節是如何被去除的呢?

呂志民團隊把目光放在了糖異生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1(PCK1)上。糖異生和糖酵解是兩個相互抑制的反應,前者合成葡萄糖,後者把葡萄糖轉化成能量。

腫瘤細胞需要抑制糖異生並激活糖酵解以產生充足能量。浙大研究人員發現,狡猾的腫瘤細胞把原本在細胞質中發揮正常糖異生代謝酶功能的PCK1「趕走」,使其被迫「下崗」。然而,PCK1並沒有「賦閒在家」,而是謀得了一份新工作。

在酪氨酸激酶受體(RTK)或KRAS癌基因激活的腫瘤細胞中,AKT磷酸化PCK1的90位絲氨酸,從而導致PCK1發生內質網易位,並失去了原本的糖異生代謝酶功能。取而代之的是,PCK1獲得了蛋白激酶功能。也就是說,腫瘤細胞看中了PCK1,將它招致麾下,促使它完成角色轉換,幫自己工作。

PCK1搖身一變,以GTP作為磷酸基供體磷酸化INSIG1/2使其與細胞內脂質的結合出現障礙,進而促進SREBP信號通路的激活及腫瘤細胞的脂質合成。

團隊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和肝癌臨床樣本分析中揭示了PCK1-INSIG1/2-SREBP信號通路不僅促進了肝癌的發生發展,而且與肝癌患者預後和生存期密切相關。團隊又進一步在肺癌、膠質瘤和黑色素瘤臨床樣本中做了研究,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為腫瘤治療找到新的靶標

腫瘤的大量基因突變及特有的微環境,往往導致代謝酶原有的功能改變並賦予其新的非經典功能。繼發現糖代謝酶PKM2、PGK1和KHK-A的非代謝酶活性在腫瘤發生中的重要作用之後,該研究是呂志民團隊發現的第四個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代謝酶

該研究不僅闡明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首次發現了糖異生代謝酶PCK1具有蛋白激酶活性,而且揭示了PCK1以GTP作為磷酸基供體對蛋白底物進行磷酸化,這有別於普遍的以ATP作為磷酸基供體的蛋白激酶。同時研究也論述了PCK1的內質網易位是腫瘤細胞協同調節糖異生降低和脂質合成激活的重要分子機制。

呂志民表示,這項研究不僅為癌症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新的代謝標記物和分子靶點,而且對靶向腫瘤脂代謝的藥物研發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這項研究讓人類對腫瘤代謝的認知又邁出了一步,我們不僅要觀其表,更要明其因,為製造高效低毒的腫瘤藥物尋找新出路。」

圖2:PCK1介導的Insig1/2磷酸化促進脂質合成和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

(註:HC:羥基膽固醇;OAA:草醯乙酸;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HLH:SREBP的鹼性螺旋-環-螺旋結構域;Reg:SREBP的調節亞基;ER:內質網;Golgi:高爾基體。)

文字記者:柯溢能 | 吳雅蘭

圖片由科研團隊提供

今日編輯:芷凌

責任編輯:李靈

相關焦點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脂質代謝 脂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與正常細胞轉化為惡性細胞和腫瘤進展有關。ATP檸檬酸裂解酶(ACLY)可裂解檸檬酸產生NADPH前體,並可促進糖酵解和脂質代謝。ACLY在腫瘤細胞中過表達, siRNA介導的ACLY沉默會限制腫瘤細胞增殖並降低A549肺癌細胞形成球體的能力。以前開發用於代謝紊亂的ACLY抑制劑有希望作為抗腫瘤藥。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CellPress:先請簡單介紹一下您團隊的這項研究。吳鵬副教授:如何精確和經濟有效的分離腫瘤特異性抗原反應性腫瘤浸潤T細胞(TSA-reactive T cells)是使用過繼性細胞轉移治療癌症的主要挑戰。
  • 腫瘤中的免疫細胞代謝
    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檢查點的抑制與過繼細胞療法(CAR T),在腫瘤免疫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治療癌症的成熟手段。腫瘤為了維持其龐大的合成代謝需求,採用了與普通體細胞不同的代謝機制——「Warburg效應」。這種代謝方式可以導致腫瘤微環境呈酸性、低氧,和/或耗盡了免疫細胞所需的關鍵營養物質。
  • 線粒體代謝:腫瘤治療靶點
    線粒體代謝依賴性的大分子合成與致癌代謝物產生支持腫瘤生長 腫瘤細胞通過糖酵解以及三羧酸(TCA)循環來生成ATP、NADPH和大分子(核苷酸、脂質和胺基酸)合成細胞增殖所必需的底物(圖1)。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歐洲一項在正常人群、血糖控制受損人群或糖尿病人群中進行的研究發現,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與梭菌屬細菌負相關,而高密度脂蛋白與梭菌屬細菌正相關。 一項針對1065名代謝症候群患者和健康受試者的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的BMI與腸道菌群失調呈正相關,胰島素抵抗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之間呈負相關。
  • 臨床綜述:不容小視的腫瘤細胞能量代謝
    這些不能經由線粒體途徑獲得ATP的腫瘤細胞,只能進行代謝重組,以維持細胞內的ATP和NADH水平正常。眾所周知,ATP和NADH是生物大分子合成、生物膜整合、離子濃度維持和DNA合成所必需的。 「跟著錢走」是一個發現和破獲犯罪活動的久經考驗的方法,因為非法所得的錢款需要銷贓。同樣,可以將這種方法沿用到腫瘤研究中,追蹤和破壞細胞的能量通貨ATP和氧化還原通貨NADH。
  • ...表觀,腫瘤,細胞,外科,魯明,轉移,酶,乙醯輔酶A,-上海頻道-東方網
    在線發表於代謝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影響因子20.565)上。該研究證實了代謝酶醯基輔酶A硫脂酶12(ACOT12)的下調與肝癌轉移及肝癌患者更差的預後密切相關。
  • PNAS專家點評丨王福俤團隊等發現鐵死亡是心臟疾病發生的關鍵機制
    那麼Hmox1介導心肌細胞鐵死亡的機制是什麼呢?Hmox1是鐵卟啉化合物血紅素分解代謝過程中的限速酶,可將血紅素分解為一氧化碳、膽綠素和二價鐵離子,而心肌含有豐富的血紅素用以合成肌紅蛋白、細胞色素等。阿黴素注射後,小鼠被檢測到血紅素降低,鐵和膽紅素(膽綠素的氧化產物)水平升高;而使用Hmox1抑制劑或者敲除上遊調控分子Nrf2均可減輕心肌細胞鐵蓄積。
  • COVID-19的脂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揭示新冠發病機制中代謝失調
    在此,我們組合利用靶向和無靶向的串聯質譜法來分析輕、中、重症COVID-19患者及健康對照的血漿脂質組和代謝組。研究發現,由10種血漿代謝物組成的分析組能有效地將COVID-19患者與健康對照區分開來(AUC = 0.975)。COVID-19的血漿脂質組與單唾液酸二己糖神經節苷脂(GM3)富集的外泌體相似,其磷脂蛋白(SMs)和GM3s的水平升高,而甘油二酯(DAGs)對的水平降低。
  • 家畜營養與調控創新團隊揭示高氨暴露導致豬骨骼肌脂質代謝紊亂的...
    近日,牧醫所家畜營養與調控創新團隊發現豬高氨暴露可以激活mTOR信號通路引起骨骼肌脂質代謝紊亂,該發現揭示了環境氨氣危害動物機體健康的潛在分子機制,為深入評估環境氨氣汙染對畜禽以及人類的毒性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 一種脂質分子可調控T細胞免疫
    Pearce團隊發現,CD8+T細胞免疫需要心磷脂的動態合成。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2月2日出版的《細胞—代謝》雜誌上。研究人員表示,在激活後,CD8+T細胞從靜止狀態轉變為高活性代謝狀態,線粒體中的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OXPHOS)均增加,從而不斷適應細胞的代謝需求。在此階段,線粒體產生驅動T細胞分化所需的信號,例如活性氧(ROS)或代謝產物。
  • 浙大二院李雯、沈華浩、陳志華教授團隊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新...
    長久以來,很多人看到嗜酸性粒細胞(Eos)增高,第一反應都是,哎呀,又不知道什麼東西過敏了。確實,Eos長久以來都被當成是過敏性疾病或者寄生蟲感染中的效應細胞,很少有人發現Eos在其他感染中的作用。浙大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沈華浩教授、李雯教授與陳志華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氣道炎症性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不斷探索Eos的新功能,取得了很多原創性成果。近年來通過不斷地探索,他們發現看似與ARDS無關的Eos,在ARDS中居然是一個「守護神」!
  • 《自然》綜述「運動療法」的潛力有多大
    ,運動會對其他一些重要的器官產生組織特異性的影響,增強保護,抵抗腫瘤發生。相關研究顯示,與此同時,運動可以增加激酶AMPK在肝臟中的活性,從而減少合成代謝過程(如脂質合成)並增加分解代謝過程(如脂質氧化)。伴隨著這些代謝變化,從炎症相關基因的表達來看,肝臟炎症得以減輕。
  • 頂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科研人員研究論文!
    4月8日,國際著名的《自然》雜誌在線更新了本期的研究文章,一共更新了18篇文章(article),以第一作者單位來看,中國大陸有三所高校的學者在本次發文,其中浙江大學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篇,華中農業大學一篇。
  • 胖是禍害,科學家首次發現肥胖會重塑腫瘤微環境代謝
    肥胖會帶來機體代謝系統的紊亂,並改變細胞功能,比如腸上皮細胞的轉錄和表觀遺傳變化,就有利於結直腸癌的發生和進展[3]。不過呢,既往的研究都主要集中於癌細胞本身,對於肥胖所誘導代謝變化如何影響腫瘤微環境(TME),還從未有報導出現。
  • 華山醫院普外科欽倫秀教授團隊率先揭示乙醯輔酶A代謝在肝癌轉移中...
    在線發表於代謝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影響因子20.565)上。  該研究證實了代謝酶醯基輔酶A硫脂酶12(ACOT12)的下調與肝癌轉移及肝癌患者更差的預後密切相關。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博士研究生劉軻莉以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 Scd1)為研究切入點,首次揭示了Scd1與琥珀酸之間的調控關係,及其決定脂肪前體細胞向米色脂肪細胞分化的調控機制,為預防和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米色脂肪細胞,一種能夠消耗脂肪進行呼吸產熱的「好」脂肪,被認為是抵抗肥胖的有效治療方式而備受關注。
  • Cell:在腫瘤發生過程中,氧化代謝促進神經幹細胞永生化
    腫瘤發生的一個關鍵步驟是確定驅動腫瘤細胞起始的機制,這會觸發它們產生腫瘤的命運。到目前為止,對它們的研究主要是在基因調控水平上,通過研究腫瘤抑制基因MYC、p53或KRAS。腫瘤細胞內的代謝變化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特徵,但是這些變化是腫瘤細胞永生化的結果還是原因仍不清楚,因此這也是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IMBA)的Juergen A.
  • Cancer Cell:乙醯輔酶A合成酶2維持腫瘤細胞存活新機制
    在代謝應激情況下ACSS2促使腫瘤細胞將乙酸作為額外的營養來源使得腫瘤細胞可以適應惡劣代謝環境維持腫瘤細胞存活。近日,國際期刊Cancer cell發表了德國和英國科學家共同合作的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指出,在許多腫瘤類型中都會有脂肪酸合成通路的選擇性激活,尤其是在前列腺癌中,脂肪酸合成上調更被當作前列腺癌發生的一個早期事件。
  • 北大朱彤教授團隊發現空氣汙染影響脂質調控介質變化的重要證據
    該研究基於朱彤團隊和北京大學醫院合作建立的SCOPE項目­——大氣汙染對人體心肺及代謝系統健康效應的前瞻性定群研究,採用自主研發的靶向氧化脂組學分析技術,發現了空氣汙染影響脂質調控介質變化的重要證據。大氣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汙染是目前最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