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李超然 趙苑旨
「我不想放棄治療,想再試試,能不能把孩子救回來。」話音剛落,這位走在失去女兒邊緣的父親聲音變得顫抖。
近日,「杭州蕭山一女孩患狂犬病腦死亡」一事,再度引發了社會對狂犬病的熱議。根據通報,女孩在9月份弟弟被狗咬傷後才告訴家長自己7月份也被狗抓傷,但一家人見女孩並無異樣,便沒有給女孩注射狂犬疫苗,直到兩個月後,女孩發病,生命垂危。
這一次「不重視」,或許會造成一家人終生的遺憾,也讓眾多養狗人與被狗傷過的人嚇出一身冷汗:狂犬疫苗,寧可多打,也不能抱有僥倖心理。
女孩父親:希望有專家能救救我的孩子
「孩子還在監護室,家屬不願放棄治療。」15日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健康時報記者輾轉聯繫到了女孩的父親姜先生,他表示女兒的病情並不樂觀,家裡人面對女兒病情與網上的指責雙重壓力,但是他們不想放棄治療。
「孩子們都很喜歡小狗。」姜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所在的社區屬於拆遷區,在犬只管理上不是很嚴格,周圍能見到很多流浪狗,今年3月份,他和愛人在外撿回一隻流浪狗,這隻小狗曾多次被人扔進河裡,愛人見其可憐,就將小狗帶回了家。但是,小狗回到家後不適應被關在籠子裡的生活,總是亂叫、咬狗籠,姜先生怕這隻狗傷害到兩個孩子,就又將其送了出去。
5月,姜先生又從朋友那裡帶回了一隻快滿月的小狗,「小狗到家時的狀態很正常,並沒有什麼異樣。」姜先生說。
9月,9歲的兒子在跟小狗玩耍時,不小心被抓傷,破了點皮,他趕緊帶著孩子去接種狂犬疫苗,然而,在路上,14歲的女兒忽然很不解地問:「這麼點小傷就要去打針了?我上次也被狗抓了,我也沒有打針。」
聽到女兒這句話,姜先生心裡一緊,趕緊問女兒怎麼回事,女兒則說,在7月份和小狗玩時,不小心受傷了,但具體是被抓傷還是被舔了下手上的倒刺,畢竟已經時隔兩月,女兒也回憶不起細節,回答得很含糊。
「我當時有點迷茫,我知道被狗咬要在24小時之內打狂犬疫苗,但是女兒已經過了兩個月了,不知道打了還有沒有用,而且女兒說沒出血,我就抱有一絲僥倖,應該不打也沒事。」姜先生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對於狂犬病的認識,他還停留在一些很淺層的認識上。
直到11月8日,女兒出現了頭暈、嘔吐的症狀,到浙江省兒童醫院濱江院區內科就診,11月9日中午住進了ICU,醫生也懷疑是狂犬病,後來抽取了腦脊液、血液和唾液進行狂犬病的篩查,報告上說,從唾液中檢測到了微量的狂犬病毒。
「其實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診斷,說我女兒就是狂犬病,但醫生說女兒近期出現了怕風、怕光的情況。」姜先生表示,12月3日,醫生宣布女兒腦死亡,依照他們的臨床經驗及檢測結果讓家屬放棄治療,但在明確診斷還未下來前,他們不想放棄,又給女兒做了一次全面的檢查,現在還在等待結果。
「希望有精通這類研究的醫院或專家能夠幫助我們,救救我的孩子。」姜先生說。
為何女孩至今難以被確診是狂犬病?
一位不願具名的感染科醫生告訴記者,雖然從女孩體內檢測出了狂犬病毒,而且女孩的臨床症狀也與狂犬病高度相似,患狂犬病可能性最大,但是也有一種可能性是「女孩罹患了病毒性腦炎或其他疾病,但是她也確實感染了狂犬病毒,只不過感染的病毒載量低,潛伏期長,還沒有正式發作」。
「醫學無絕對,這種湊巧的情況是有概率發生的,所以要確認是否是狂犬病,要靠屍檢。」該醫生表示,他推測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女孩被診斷為腦死亡後存活到現在,以往狂犬病患者未聽說有類似情況,都是發病後死亡;二是根據通報,患者家裡養的狗一直沒發病,尚不能確定狗是否有狂犬病。
根據狂犬病防治指南,人間狂犬病潛伏期從5天至數年(通常2-3個月,極少超過1年)不等,潛伏期長短與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經分布等因素相關。肌肉特異性小RNA可能通過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轉錄和複製影響潛伏期。狂犬病實驗感染動物(如犬)的最長潛伏期為半年。
這支未能及時注射的狂犬疫苗,或許會成為一家人永遠的痛。在質疑女孩家庭「重男輕女」的浪潮過去後,更多人還是談到了「打狂犬疫苗的必要性」話題上。
根據蕭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通報,這是蕭山區今年首例狂犬病例,也是杭州市近5年來第二例狂犬病例。上一例病例還要追溯到2018年6月份,同樣在蕭山區瓜瀝鎮,一名患者在發病前一個月曾被一條流浪狗咬傷,且傷後未做任何處理,患者發病3日後死亡。
健康時報記者查詢浙江省衛生健康委近三年法定傳染病疫情通報發現,自2018年1月至今年10月,浙江省總計報告狂犬病發病21例,死亡20例,其中今年發病僅有3例,死亡1例。
就全國情況來看,2019年,全國狂犬病報告發病290例,死亡276例,在所有法定傳染病中,病例數量排名倒數。
發病率如此之低的狂犬病之所以被大眾熟知,原因之一在於它的高死亡率。從官方數據來看,狂犬病死亡率已經超過95%,而在醫生們眼裡,它的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因為目前沒有針對狂犬病毒的特效藥或者搶救措施。
因此,「被狗咬傷、抓傷後一定要打狂犬疫苗」,也幾乎成了大眾刻在DNA裡的意識。記者檢索既往報導發現,絕大多數因狂犬病去世的患者,都是被貓狗抓/咬傷後未注射狂犬疫苗而發病身亡,極少數案例是在未注射完全部針次前發病死亡。
我國《狂犬病防治指南》中對於暴露後免疫預防處置的描述
女孩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兒童重症監護室副主任葉盛也在微博上發布了提醒,強調「沒有出血的輕微抓傷也要打狂犬病疫苗」。
而記者隨機致電全國多家狂犬病疫苗接種門診詢問也發現,多地對於狂犬疫苗的態度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與貓狗接觸過且體表有傷口的,即使不是被貓狗所傷,工作人員也表示穩妥起見推薦接種,即使貓狗接種過狂犬疫苗也最好來接種。「狂犬疫苗越早打越好,但也沒有時間限制,咬傷了三四天之後也是得打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恐狂症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舉國上下對狂犬病如此『重視』。」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員嚴家新曾表示。
我國依然是狂犬病流行國
健康時報記者此前曾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數據,我國是狂犬疫苗第一使用大國,每年籤發的人用狂犬疫苗數量約有6000萬支,但我國依然是狂犬病流行國,這一方面是我國居民狂犬病防疫意識增長的表現,然而也從另一個方面折射出一個現狀:我國狂犬病防疫工作付出代價大,但收效並不好。
「將消除狂犬病的全球戰略轉向犬只免疫和科學管理,不僅更具成本效益,還將更加有效。」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的《聚焦犬只——2030年消除狂犬病的解決方案》報告則直接點明,要實現在2030年前實現犬傳人狂犬病病例為零的全球目標,必須將策略轉向犬只,首先需要為犬群中70%的犬只進行大規模免疫,以防止狂犬病病毒傳播。
記者隨機詢問了多位杭州市居民,他們表示,杭州市對於養狗是有嚴格規定的,但是現實中真正遵守的人並不多。
「我們家小區附近始終能看到流浪狗在四處跑動,我也見到過有人牽著在市區禁養的大型犬散步。」住在餘杭區的劉航(化名)告訴健康時報記者,身邊養狗的人士裡,主動會為狗辦理狗證的並不多,但是會定期帶狗去打狂犬疫苗。
某城市的電子狗證 受訪者供圖
記者摸排發現,多數城市都發布了養犬管理條例,對許多養犬行為做出了規範,大型犬、烈性犬不能在市區養,犬只進行戶外活動時,應當由成年人牽領,為犬只攜帶號牌、束犬鏈等,也明確了寵物傷人的責任歸屬。
但實際上,這些規定主要靠宣傳和養犬人自覺執行,缺乏強制性,管理規定存在執法難的情況,對狗的不文明行為例如隨地大小便、噪音等,沒有辦法儘快追溯到責任人進行處罰,居民常常因為寵物衛生與噪音問題糾紛不斷,但執法部門無計可施,只能進行規勸和口頭警告。
近年來,為了鼓勵養狗人積極主動為狗接種狂犬疫苗,各地衛生防疫站都通過免費注射或財政補貼等形式為養狗者減免犬用狂犬疫苗接種費用。而根據此前記者的摸排,獸用狂犬疫苗的價格尚不到人用疫苗價格的三分之一。
「到衛生防疫站給狗打國產疫苗是免費,只收人工費,但是這種好政策也沒見相關部門宣傳過,好多居民都不知道。」杭州市蕭山區一名居民告訴記者,他也是帶狗到防疫站做檢查時才發現還有這樣的優惠,但是卻很少看到有關狂犬疫苗的科普與宣傳。
「給狗辦證、打疫苗、拴好繩、做好清理,能做到這些,我們也不會這麼討厭狗。」一名在微博上呼籲加強養犬管理的網友告訴記者,很多人對於狗並無惡意,只是生活中目睹了許多養狗人對狗的管理不夠嚴格,有可能威脅到周圍人的安全,不遵守規則的人一直存在,那麼嚴格遵守規範養狗的人也會一併被罵,狗也會一直被周圍人排斥,這對誰來說都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