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凱文·F. 基利譯者:黃鍇審閱:劉曉、錘盾歷史復原俱樂部顧問:[英]傑裡米·布萊克(大英帝國勳章獲得者)
羅馬帝國的力量以其軍團作為象徵,但羅馬不僅僅只依靠重步兵建立了這個龐大帝國——囊括了從直布羅陀到巴勒斯坦與埃及的地中海世界,同時向北進入日耳曼尼亞,並最終抵達不列顛。羅馬軍團攜帶的投射武器——各種各樣的投石機,在防禦戰和攻城戰中為軍團提供支援。
投石機
羅馬投石機由希臘投石機發展而來,經過羅馬工程師多年的改進,發展為數個不同的類型。野驢式投石機的結構和演化是非常典型的。它被安置在矩形底座上,可以在投臂末端安裝投石索,或在投臂上安裝一種「勺子」,能夠容納石彈。石彈通過槓桿「投擲」出去。大部分證據表明,投石機的矩形底座上沒有車輪,但後期的設計增加了車輪,增加車輪的時間可能在西羅馬帝國後期。
(上圖)公元1 世紀,野驢式投石機。「野驢」儘管尺寸各有不同,但基本設計都是相同的。它既可以部署在陸地上,還能部署在戰艦上。野驢式投石機在投射石彈時,其投臂會彈跳,故而得名。這種投石機在整個中世紀被西歐人和東羅馬人沿用。
投石機的綽號是「野驢」,原因是發射的時候,它會發生彈跳。有些文獻認為,投石機直至公元4世紀才投入使用,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這種簡單有效的投石機沒有在更早的時候發明。
野驢式投石機發展出不同的規格,可能是以投射石彈的重量進行分類(火炮的分類方式是在14世紀之後,甚至19世紀才出現)。隨著大型投石機的出現,砲手人數無疑會增加。它是卓有成效的投射武器,並用金屬進行加固,這種武器一直在東羅馬軍隊以及中世紀的歐洲軍隊中沿用。
弩砲
弩砲或者「射矢弩」是能投射多種規格大型箭矢的器械,箭矢規格取決於弩砲大小。這一類器械的例子有很多,其砲手的數量取決於弩砲的規格。早期的希臘弩砲被稱作「石弩」。無論是否可以投擲各種重量的石彈或者箭矢,它們全部都被設計成大型弩的樣式。最常見的弩砲可以投擲60磅「砲彈」。這是一種以扭力為「動力」的投射武器,隨著羅馬帝國在戰爭和攻城技術方面的進步,它變得越來越精密。它和小型的箭矢發射器一樣,採用了一種組裝之後十分堅固的弩機結構,並且用金屬部件加強,加固了所有應力點。這種類型的弩砲既有效又致命,是羅馬軍隊在攻城戰中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上圖)公元1 世紀,弩砲。弩砲是大型箭矢投射武器,在野戰和攻城戰中都很有用,它比弓弩和腹弩都大,因此操縱它的砲組規模也較大。為了便於運輸,所有攻城器械都能分解並打包,並能在必要時就地組裝。
射矢弩
羅馬人也使用這種發射箭矢的小型扭力弩砲,在戰鬥中由兩名砲手操作。這是一種簡單的弩砲,在近距離內非常有效。這種「型號」的弩砲既是一種全新設計的野戰武器,也是對舊弩砲的改進,可以使用不同重量的箭矢。軍團可能會為所屬的每個百人隊都配置一具射矢弩。它有時會部署在戰場的顯要位置,有時則部署在能夠掩護砲手的掩體「陣地」中,因為射矢弩本身並無法為砲手提供保護。
(上圖)公元1 世紀,射矢弩。射矢弩是一種簡單的弩砲,通過類似大型弓弩的方式發射箭矢般的砲彈。砲手由一人或兩人組成,既可以部署在要塞或營寨的牆垣上,也可以部署在槳帆戰艦上。
腹弩
腹弩是一種以複合弓作為動力的早期弩炮。這類武器可能是在公元前4世紀發明的,由於體積較大,在部署之後便很難移動。有些型號一次發射一支弩箭,而另一些能夠一次發射兩支。這種弩炮只使用少量金屬部件,使用「尾部」配置的絞盤上弦,這點與之後的投石機相同。
(上圖)公元1 世紀,腹弩。腹弩是射矢弩的放大版本,可以發射兩枚較大的箭矢。這也是一種簡單的弩砲,其優點是可以部署在任何地方。它的弓弦僅靠人力無法拉開,需藉助其尾端配置的絞盤。
扭力手弩
木製的扭力手弩大約在公元100年左右開始使用。木材是所有弩炮的主要製作材料,但後來更多使用金屬材料,因為它比木材更堅固,能更好地保障弩炮的結構強度。投石機在持續射擊後會磨損,因此需要專業的武器工匠,以保證投射武器能持續工作,尤其是在攻城戰等需要長期持續火力的場合。扭力手弩得益於金屬結構和以金屬加固的木質結構,這無疑能為軍團帶來技術上的飛越。
(上圖)公元1 世紀,扭力手弩。扭力手弩是另一種比弩炮和射矢弩更加先進的弩型投射武器。它使用絞盤上弦,體積小到足以部署在營地牆垛上。值得注意的是,由黃銅製成的扭力機匣象徵著投射武器的技術進步,較老的型號則是木製機匣。
攻城塔
對於任何攻城的軍隊來說,足夠多的攻城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材。建造這種塔樓是為了讓部隊能夠逼近敵軍要塞城牆,以便尋找城防的薄弱點。如果這一作戰企圖成功,軍隊將通過城牆頂部的一個小入口突入要塞,打垮守軍,並儘快讓儘可能多的軍隊攻入城市。這些塔樓的頂部都建有一座吊橋,吊橋降下時,橋面會搭在城垣的胸牆上。然後,在塔頂層待命的軍隊將衝過這條通道,攻佔要塞城牆。其他友鄰部隊將從攻城塔背面的樓梯登上城牆,不惜代價保證攻城部隊的兵力數量。
(上圖)公元1 世紀,攻城塔。對於研究中世紀戰爭的人來說,這種被希臘人及其他古代軍隊所使用的攻城塔,是令人熟悉的經典設計。羅馬攻城塔與西歐軍隊在攻城戰中使用的設計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它的使用很簡單:將它推到城市或堡壘的牆壁附近,然後放下吊橋,搭在敵方城垣上,軍隊越過吊橋進攻,在城牆上佔領立足點。
這些塔樓比靠牆部署的雲梯更加有效,能夠在突擊部隊登上敵方城垣之前,為其提供相當保護。塔樓的外側三面披有獸皮,以保護它免受敵方火攻,而且塔樓是可以移動的,能夠在敵軍投射武器和砲石的射程之外建造並組裝。藉助安裝在塔底的大型車輪,士兵可以將攻城塔推至被圍攻的要塞城牆前。
攻城錘
攻城錘是自古典時代以來的攻城武器,其設計是為了撞塌敵人的城門(首選戰術)或是在城牆上撞出一個洞,導致城牆上部因為自重而坍塌,形成突破口,讓攻城部隊能從地面突入堡壘。有趣的是,許多古代攻城錘都使用鐵製錘頭,整個羅馬時代都沿用了這一設計。
(上圖)公元前1 世紀,攻城錘。攻城錘是一種古老且簡單的攻城武器,用來撞塌城牆或者城門。它是在開闊地上使用,操縱者會暴露在投射武器的威脅之下。所以最佳的使用方式是在其四周加設防護棚,以提供一些保護。
攻城錘適合在開闊地上使用,但這並非理想的使用環境。這種器械很容易遭受火攻,而操縱它的士兵也暴露在敵人投射武器的威脅之下。因此,設計者增加了一層由獸皮覆蓋的木製防護棚,它如同「房屋」般籠罩著攻城錘,士兵能夠藉助這樣的掩護完成任務並撤退。
本文摘自《羅馬世界甲冑、兵器和戰術圖解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