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羅馬時代的投射和攻城武器

2021-01-19 戰爭事典

作者:[美]凱文·F. 基利譯者:黃鍇審閱:劉曉、錘盾歷史復原俱樂部顧問:[英]傑裡米·布萊克(大英帝國勳章獲得者)

羅馬帝國的力量以其軍團作為象徵,但羅馬不僅僅只依靠重步兵建立了這個龐大帝國——囊括了從直布羅陀到巴勒斯坦與埃及的地中海世界,同時向北進入日耳曼尼亞,並最終抵達不列顛。羅馬軍團攜帶的投射武器——各種各樣的投石機,在防禦戰和攻城戰中為軍團提供支援。

投石機

羅馬投石機由希臘投石機發展而來,經過羅馬工程師多年的改進,發展為數個不同的類型。野驢式投石機的結構和演化是非常典型的。它被安置在矩形底座上,可以在投臂末端安裝投石索,或在投臂上安裝一種「勺子」,能夠容納石彈。石彈通過槓桿「投擲」出去。大部分證據表明,投石機的矩形底座上沒有車輪,但後期的設計增加了車輪,增加車輪的時間可能在西羅馬帝國後期。

(上圖)公元1 世紀,野驢式投石機。「野驢」儘管尺寸各有不同,但基本設計都是相同的。它既可以部署在陸地上,還能部署在戰艦上。野驢式投石機在投射石彈時,其投臂會彈跳,故而得名。這種投石機在整個中世紀被西歐人和東羅馬人沿用。

投石機的綽號是「野驢」,原因是發射的時候,它會發生彈跳。有些文獻認為,投石機直至公元4世紀才投入使用,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這種簡單有效的投石機沒有在更早的時候發明。

野驢式投石機發展出不同的規格,可能是以投射石彈的重量進行分類(火炮的分類方式是在14世紀之後,甚至19世紀才出現)。隨著大型投石機的出現,砲手人數無疑會增加。它是卓有成效的投射武器,並用金屬進行加固,這種武器一直在東羅馬軍隊以及中世紀的歐洲軍隊中沿用。

弩砲

弩砲或者「射矢弩」是能投射多種規格大型箭矢的器械,箭矢規格取決於弩砲大小。這一類器械的例子有很多,其砲手的數量取決於弩砲的規格。早期的希臘弩砲被稱作「石弩」。無論是否可以投擲各種重量的石彈或者箭矢,它們全部都被設計成大型弩的樣式。最常見的弩砲可以投擲60磅「砲彈」。這是一種以扭力為「動力」的投射武器,隨著羅馬帝國在戰爭和攻城技術方面的進步,它變得越來越精密。它和小型的箭矢發射器一樣,採用了一種組裝之後十分堅固的弩機結構,並且用金屬部件加強,加固了所有應力點。這種類型的弩砲既有效又致命,是羅馬軍隊在攻城戰中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上圖)公元1 世紀,弩砲。弩砲是大型箭矢投射武器,在野戰和攻城戰中都很有用,它比弓弩和腹弩都大,因此操縱它的砲組規模也較大。為了便於運輸,所有攻城器械都能分解並打包,並能在必要時就地組裝。

射矢弩

羅馬人也使用這種發射箭矢的小型扭力弩砲,在戰鬥中由兩名砲手操作。這是一種簡單的弩砲,在近距離內非常有效。這種「型號」的弩砲既是一種全新設計的野戰武器,也是對舊弩砲的改進,可以使用不同重量的箭矢。軍團可能會為所屬的每個百人隊都配置一具射矢弩。它有時會部署在戰場的顯要位置,有時則部署在能夠掩護砲手的掩體「陣地」中,因為射矢弩本身並無法為砲手提供保護。

(上圖)公元1 世紀,射矢弩。射矢弩是一種簡單的弩砲,通過類似大型弓弩的方式發射箭矢般的砲彈。砲手由一人或兩人組成,既可以部署在要塞或營寨的牆垣上,也可以部署在槳帆戰艦上。

腹弩

腹弩是一種以複合弓作為動力的早期弩炮。這類武器可能是在公元前4世紀發明的,由於體積較大,在部署之後便很難移動。有些型號一次發射一支弩箭,而另一些能夠一次發射兩支。這種弩炮只使用少量金屬部件,使用「尾部」配置的絞盤上弦,這點與之後的投石機相同。

(上圖)公元1 世紀,腹弩。腹弩是射矢弩的放大版本,可以發射兩枚較大的箭矢。這也是一種簡單的弩砲,其優點是可以部署在任何地方。它的弓弦僅靠人力無法拉開,需藉助其尾端配置的絞盤。

扭力手弩

木製的扭力手弩大約在公元100年左右開始使用。木材是所有弩炮的主要製作材料,但後來更多使用金屬材料,因為它比木材更堅固,能更好地保障弩炮的結構強度。投石機在持續射擊後會磨損,因此需要專業的武器工匠,以保證投射武器能持續工作,尤其是在攻城戰等需要長期持續火力的場合。扭力手弩得益於金屬結構和以金屬加固的木質結構,這無疑能為軍團帶來技術上的飛越。

(上圖)公元1 世紀,扭力手弩。扭力手弩是另一種比弩炮和射矢弩更加先進的弩型投射武器。它使用絞盤上弦,體積小到足以部署在營地牆垛上。值得注意的是,由黃銅製成的扭力機匣象徵著投射武器的技術進步,較老的型號則是木製機匣。

攻城塔

對於任何攻城的軍隊來說,足夠多的攻城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材。建造這種塔樓是為了讓部隊能夠逼近敵軍要塞城牆,以便尋找城防的薄弱點。如果這一作戰企圖成功,軍隊將通過城牆頂部的一個小入口突入要塞,打垮守軍,並儘快讓儘可能多的軍隊攻入城市。這些塔樓的頂部都建有一座吊橋,吊橋降下時,橋面會搭在城垣的胸牆上。然後,在塔頂層待命的軍隊將衝過這條通道,攻佔要塞城牆。其他友鄰部隊將從攻城塔背面的樓梯登上城牆,不惜代價保證攻城部隊的兵力數量。

(上圖)公元1 世紀,攻城塔。對於研究中世紀戰爭的人來說,這種被希臘人及其他古代軍隊所使用的攻城塔,是令人熟悉的經典設計。羅馬攻城塔與西歐軍隊在攻城戰中使用的設計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它的使用很簡單:將它推到城市或堡壘的牆壁附近,然後放下吊橋,搭在敵方城垣上,軍隊越過吊橋進攻,在城牆上佔領立足點。

這些塔樓比靠牆部署的雲梯更加有效,能夠在突擊部隊登上敵方城垣之前,為其提供相當保護。塔樓的外側三面披有獸皮,以保護它免受敵方火攻,而且塔樓是可以移動的,能夠在敵軍投射武器和砲石的射程之外建造並組裝。藉助安裝在塔底的大型車輪,士兵可以將攻城塔推至被圍攻的要塞城牆前。

攻城錘

攻城錘是自古典時代以來的攻城武器,其設計是為了撞塌敵人的城門(首選戰術)或是在城牆上撞出一個洞,導致城牆上部因為自重而坍塌,形成突破口,讓攻城部隊能從地面突入堡壘。有趣的是,許多古代攻城錘都使用鐵製錘頭,整個羅馬時代都沿用了這一設計。

(上圖)公元前1 世紀,攻城錘。攻城錘是一種古老且簡單的攻城武器,用來撞塌城牆或者城門。它是在開闊地上使用,操縱者會暴露在投射武器的威脅之下。所以最佳的使用方式是在其四周加設防護棚,以提供一些保護。

攻城錘適合在開闊地上使用,但這並非理想的使用環境。這種器械很容易遭受火攻,而操縱它的士兵也暴露在敵人投射武器的威脅之下。因此,設計者增加了一層由獸皮覆蓋的木製防護棚,它如同「房屋」般籠罩著攻城錘,士兵能夠藉助這樣的掩護完成任務並撤退。

本文摘自《羅馬世界甲冑、兵器和戰術圖解百科》

相關焦點

  • 千奇百怪的攻城武器 直接破壞型與遠距離拋擲型 讓人大開眼界
    攻城武器,又稱圍城武器,是指設計用來破壞城牆或是防禦工事的一種裝置,大致可分為近距離直接破壞型,與遠距離拋擲型。在古代,攻城武器主要是以木頭打造,以基礎的槓桿原理將石頭等重物拋出攻擊城牆,例如投石機。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火藥與冶金技術不停的改進,攻城武器也演進為以火炮為主。
  • 冷兵器時代無堅不摧的攻城武器
    所以,攻城器械的出現成了戰爭的需要,攻城武器的出現可以有效的對城池防禦體系進行破壞,同時達到協助攻擊的目的。今天我想重溫一下這些古代的攻城器械。攻擊城牆主要是撞擊和破壞對方的城牆,古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裝備包括攻城塔,投石機,衝撞車等。
  • 中世紀戰爭藝術之攻城武器
    由於哥特人始終沒能將攻城塔推進到足以用吊橋鉤住城牆的距離,圍攻最後以失敗告終在整個黑暗時代中,被使用得最多的兩種攻城武器分別是攻城錘和攻城錐(Bore)。前者的用處在於通過持續衝擊,逐漸將牆體撞裂,使其整個承重結構發生破裂,最終垮塌出一個缺口。
  • 羅馬軍團攻城靠什麼武器?弩炮、拋石機、機弩等神器究竟有多恐怖
    在馬賽裡努斯的記載中,羅馬的軍用機械分為重型機械武器和輕型機械武器,重型分為「弩炮、拋石機、攻城槌、活動攻城塔」,輕型則分為機動輕弩炮和單兵機弩。 (一)弩炮 弩炮自希臘時期起就被廣泛用於戰場,弩炮作為一種威力巨大的遠程射擊武器,主要發射重箭或者石彈。
  • 投石機,一種古老的攻城利器,是什麼讓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在古代戰爭中,攻城掠寨,沒有重型武器是萬萬不能的。在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戰爭場面。就拿《神鵰俠侶》這部電視劇來看,在郭靖守衛襄陽城這段,蒙古大軍的攻城武器是十分多的,首先就是雲梯,再有就是投石機跟弩箭車、火炮。當然,這是在宋朝以後才開始重視火炮的應用。
  • 《大秦賦》開篇向我們展示了哪些古代攻城武器?
    《大秦賦》正在熱播,第一集就講了邯鄲之戰,戰爭場面氣勢恢弘,數萬人陣容,大氣磅礴;造型逼真,秦軍盔甲、武器裝備高度還原,恍若「行走的兵馬俑」,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的攻城武器,讓我們看看到底有哪些攻城武器呢?
  • 圍攻中世紀城堡 攻城大師會採取哪些「神操作」?
    中世紀的攻城武器起源於希臘羅馬時代,同時也受到了來自亞洲的技術啟發。在誕生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是阿基米德:公元前214-212年,他的家鄉敘拉古遭到了羅馬人的圍攻,保家衛國的責任讓他設計了許多禦敵武器。雖然阿基米德最終在城破後死於非命,但他的發明卻被羅馬軍隊採用,進而影響了中世紀的戰爭形態。
  • 《帝國時代2:決定版》攻城塔克制關係分析
    攻城塔是《帝國時代2:決定版》中的單位之一,攻城塔擁有極高的盾防,移速比衝車快不少,血量也還行,下邊就給大家帶來「bow_car」分析的攻城塔克制關係,大家可以來看一看。攻城塔克制關係分析攻城塔(雲梯):雲梯是城堡時代可以在攻城武器廠生產的兵種……這是最沒存在感的兵種,幾乎沒有之一。(存在感太低,我平時都懶得黑一下)雲梯擁有極高的盾防(擋不住火炮塔),移速比衝車快不少,血量也還行。但是它的用處極為單一,就是駐紮步兵或者弓兵到敵人的城牆邊上,然後在城牆的另一邊登陸。
  • 重裝步兵,中世紀的鋼鐵洪流,羅馬軍團的士兵養成
    按當時的羅馬物價,12第納爾可以買到1斤豬肉,當然在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這樣的待遇已經算非常不錯了。退伍後,羅馬士兵還會得到3000第納爾和一塊農田,此外戰爭時期俘獲來的奴隸和戰利品都可以出售或者佔為己有,而且在每一次皇帝掌權時,士兵都會獲得更豐厚的補償。
  • 中國牽引式槓桿拋石機西傳,憑啥能快速取代羅馬扭力彈簧投射器?
    地中海地區自古希臘時代,約在公元前399年發明了扭力彈簧投射器。這是一種利用馬鬃、皮繩或動物肌腱產生的扭力作為動力,驅動弩臂帶動弓弦,拋射彈丸或箭矢的遠程攻擊武器。它主要分雙臂的弩砲和單臂的投石機兩種類型。
  • 《帝國時代3決定版》攻城大象怎麼樣 攻城大象屬性一覽
    導 讀 帝國時代3決定版中,不少玩家都對印度的兵種單位表示十分感興趣,寒山也體驗了一下印度的單位,那麼今天寒山就介紹一下帝國時代
  • 同為四大帝國,帕提亞為何總遭羅馬入侵?羅馬:我軍隊系統更先進
    仔細分析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羅馬人敗北的戰鬥原因無非兩點,一是無法壓制帕提亞騎射手,二是騎兵輸給了帕提亞重裝騎兵,表面上看,擅長重步兵作戰的羅馬軍團似乎不可能逆轉這個差距,但諷刺的是,在後世的兩國交戰中,羅馬軍團在圖拉真時代和塞維魯時代都攻克了帕提亞帝國的首都泰西封
  • 韓服《上古世紀》8月更新:攻城武器變得更加多樣化
    【17173鮮遊快報,專注於快速帶來全球新遊信息】日前,韓服《上古世紀》更新了7月底通過官網預告的內容「攻城武器:戰爭的進化」,並放出了8月更新的介紹視頻。韓服《上古世紀》8月更新的最大變化為,攻城武器變得更加多樣化。通過此次更新,開發組放開了之前的攻城戰中,只能使用有限的攻城武器進行戰鬥的限制,方便玩家在攻城戰中使用更多戰略。將來進行的攻城戰中,玩家們可以召喚自己擁有的戰車和車輛進行戰鬥。同時,若沒有車輛,還可以使用現有的補給武器。
  • 《帝國時代3決定版》攻城大象怎麼樣 攻城大象強度分析
    導 讀 在《帝國時代3:決定版》這一款即時戰略遊戲中,玩家可以選擇不同的國家進行戰鬥,可能很多玩家還不清楚遊戲中的印度都有什麼兵種
  • 冷兵器時代長矛「戰鬥力」爆棚,為何羅馬人卻「獵奇」喜歡用短劍?
    因此,在冷兵器時代裡面,長兵器歷來被武者所推崇。同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的戰場上,長矛、長槍一類的兵器出現的次數也是非常之多的;在戰爭中也是備受士兵們青睞。而劍這一類的短兵器在戰場上出現的次數則相對較少。無論是在殺傷力還是在攻擊範圍這一塊,長兵器的效果都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和中國的選擇不同。
  • 冷兵器時代最強的三種武器!你知道是什麼嗎?
    最強單兵武器——陌刀古籍記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唐陌刀是步兵單兵武器的巔峰之作!
  • 盤點漢朝與同時期的羅馬,誰更強大?
    我國領土面積大,人口也多,所生產的武器,食物,還有礦產資源,遠大於羅馬。可見在哪這時代那個國家的糧食,武器,還有資源誰多就誰佔了上風。所以憑藉這一點中國漢朝遠勝羅馬。第二點:漢朝打敗匈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侵犯的匈奴全被趕出了中國,讓匈奴不敢侵害漢朝。
  • 部落衝突:英雄/武器/攻城裝備和AI分析系列的隱藏屬性
    讓我們分享新鮮關於遊戲的信息和有趣的事件。在本期中,我們將介紹雷電飛龍和哥倫冰人的隱藏數據和AI分析。我相信這兩隻手臂對你來說並不新鮮,對吧?大多數玩家都聽說過或經歷過兩件事:電龍擊和冰人防禦。一種是最常用的攻擊武器,另一種是更常用的防禦武器,因此這兩隻手臂是由小組從許多分支中挑選出來的。
  • 「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系列圖解①三八式步槍
    編者按: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
  • 讓羅馬人和迦太基人這兩個死敵聯手?皮洛士大王堪稱古代歐洲第一拉仇恨之人
    羅馬人和迦太基人是古典時代最著名的冤家對頭,老加圖像祥林嫂一樣,逢人就說一定要毀滅迦太基,漢尼拔在小學年紀就發誓要毀滅羅馬,說到做到的大西庇阿更是在打下新迦太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