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冷兵器時期,每一場戰爭基本都伴隨有激烈的城市攻防戰,堅固的城池、完備的城防就是進攻方前進的最大阻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戰爭雙方都在想盡辦法提高己方的效率,阻擋對方的前進,在城市攻防戰中,進攻方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對方士兵,還有厚重的城牆,堅實的大門等等依靠個人力量無法逾越的障礙。所以,攻城器械的出現成了戰爭的需要,攻城武器的出現可以有效的對城池防禦體系進行破壞,同時達到協助攻擊的目的。今天我想重溫一下這些古代的攻城器械。
一般就行攻城戰時,往往攻守雙方實力已經是優劣分明,攻擊方佔絕對的優勢,防守方無力再戰只能依託城牆進行固守,拖延時間等待援軍,或者等到對方軍心渙散。對於進攻方,如何越過高大堅固的城牆是攻城最為關鍵的問題,攻擊方在攻城時絕不會讓士兵白白送死,像電視裡那樣搭個雲梯就往上爬是不可能的,在雲梯上移動緩慢的士兵會完全成為守方士兵的靶子,箭雨自不必說,就是用石頭砸,都可以砸死士兵,如果哪個將軍這麼指揮攻城,那部下一定不幹。因此,如何抵消與守城方士兵優勢成為攻城戰的主要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擊破守方的城門和城牆,或者把己方士兵送上城牆。攻擊城牆主要是撞擊和破壞對方的城牆,古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裝備包括攻城塔,投石機,衝撞車等。
攻城塔
首先,來看看攻城塔。攻城塔是中世紀的攻城武器, 塔體高大, 塔下裝有輪子,可以移動。在進行攻城時,將它推至城牆邊,士兵就能從塔頂的平臺,直接跨到敵方城牆頭。在公元8世紀時,歐洲就出現了攻城塔。法國人對攻城塔進行了改進,建造了人頭形攻城塔,不僅能攻城,還具有恐嚇作用。1554年,義大利人製造一種龍形攻城塔,有狗的頭,公雞的身,蛇的尾,老鷹的爪.它的狗頭上掛有一個筐子, 筐子裡插有長矛, 狗嘴裡伸出炮管,可以發射. 龍形戰鬥塔內部藏有幾十名士兵,可以用來成為一種攻城武器。古人為了把己方士兵送上對方城牆真是費盡了心思。
攻城槌
攻城槌,又稱撞城錘,一個由繩子、木頭、金屬塊組成的簡易而笨重的武器,雖然攻城槌製作簡單,但實力絕對不容小覷。在大炮等火器發明之前,如何能夠攻破敵人堅固的城池,除了通過投石器等殺傷城內的守兵以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靠攻城槌撞開城門,使得後續部隊得以進入城內。早在公元前8世紀,興起於今伊拉克境內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出徵攻打其他城邦時就已經掌握用攻城槌突破敵人城堡的方法,只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有限,撞城槌沒有排上大用場。
直到公元前4世紀,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統治下的馬其頓帝國首次把攻城槌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攻城利器載入戰爭史冊。他們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後來,羅馬人學習了希臘人先進的技術,對原有的攻城槌不斷作出改進,並根據實際戰爭的需要設計出了運動自如、攻防兼備、功能齊全的攻城車和攻城塔。
攻城車
說到攻城槌,就不得不提由它的衍生而來的另一件攻城利器——攻城車。攻城車的主要武器,是它內部用繩或鐵鏈懸掛在橫梁上的一根粗大的圓木,原木後端有金屬帽,前端有金屬頭,多製成羊頭形(因為羊喜歡用角牴人)。在進行攻城作戰時,依靠攻城車中的士兵合力抓住攻城槌向後運動後猛烈撞向城門,依靠慣性和動能產生巨大的衝擊李來破壞城門或者門後的門閂結構。撞城車多為木質(不排除有全家金屬的)所以它需要士兵的保護,總體結構就像一個三角形,穩定堅固,下面裝有輪子以便移動;外面會蒙上牛皮,羊皮或者用金屬板加強的,以防備守軍的矢石破壞。為了防止守城方火攻,還常常澆上泥漿用來防火。
投石機
我們之前簡單介紹過它的工作原理。以重力拋石機為例簡單闡述一下投石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攻城戰鬥中所起的作用。重力拋石機利用槓桿原理,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藥的一端用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砸向城內。有的拋石機能拋射將近約454公斤重的彈體,既可以擊毀城牆,也可以造成巨大的殺傷力,威力巨大,是攻城武器的首選。除了石塊兒,也可以往城內投擲得病而死動物的屍體,製造恐慌。這應該是最早的生化武器了。
當然,隨著火藥的出現,這些曾經極其輝煌的的改變戰爭走向的武器開始漸漸淡出了人類的視線,沉積在了歷史長河中。而凝聚在其中的人類的智慧卻沒有隨之一同消失。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胡小刀原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THE END
投稿郵箱:302511404@qq.com
編輯QQ : 302511404
QQ交流群: 28197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