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器界,有這麼一個傳說...
來,先來認識一下聽者落淚,聞者傷心的中提琴:
中提琴 (Viola)是一種弓弦樂器,其音域比小提琴低完全五度。其空弦從粗到細依序是c-g-d'-a'。音色相較於小提琴、大提琴顯得相對隱晦。平時使用中音譜記號(alto clef)記譜,高音域則使用高音譜記號。在18世紀中葉之前,中提琴只在管弦樂團中使用。之後隨著弦樂四重奏的興盛,成為室內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看完中提琴的「簡歷」,覺得說還好啊,為什麼大家對中提琴的「惡意」那麼那麼那麼大呢?
或許……是「人設」的問題!
首當其衝的便是「定位」。中提琴的高音沒有小提琴高,低音沒有倍大提琴、大提琴低,音色真的太低調~
而且除了音色,它的「體型」也著實太「大眾臉」。當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與倍大提琴(Double Bass)放在一起時,終於明白,為什麼好多人分不清中提琴和小提琴...
各位看仔細了,中提琴真的比小提琴高了一個頭,且會大那麼一點點點點點點點點點~
馬善被人騎,人善拉中提。音樂家帶頭黑它都是家常便飯,法國作曲家Hector Louis Berlioz(艾克託爾·路易·柏遼茲)更曾說過這麼一句扎心的話:中提琴手總是從小提琴手的拒絕中被挑選出來的。
法國作曲家Hector Louis Berlioz
沒有太多獨奏的曲子可演奏?中提琴彷佛註定夾在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間,像一個電燈泡,背負著「永遠的綠葉陪襯」的宿命。
作為獨奏樂器,它缺少小提琴的輝煌,大提琴的渾厚,不能像小提琴和大提琴那樣可以獨當一面,在演奏協奏曲時可以和樂隊進行較量,因此作曲家為中提琴寫的協奏曲也不多見。
但其實凡事都有例外,世界上第一首中提琴協奏曲——泰勒曼的《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曲調流暢甘美﹐結構清晰明快;聲部流暢又不失優雅的高貴氣質。其中廣板的旋律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淚下,可能是中提琴真哭了吧。
這還不算,難度也是一個關鍵的點。上學時學習樂理,大多接觸高音譜號與低音譜號,但假如要聯繫中提琴,那你必須還得認清中音譜...看下面的這個滿臉問號的中音譜號,你還記得它嗎?
當一名中提琴手,必須要時刻保持一顆Peace的心。在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間的「幫派鬥爭」中,即使中提琴的技巧已經非常好了,但還是有太多的小提琴要對付,因為實在沒有它們搶鏡啊!
好了,以上其實都是開玩笑,大家切勿當真~
在弦樂四重奏中,中提琴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是連接高音與低音的「中流砥柱」。
中提琴也會有獨奏的,許多作曲家都有為中提琴寫過協奏曲,比如巴託克的《中提琴協奏曲》就是十分優秀的作品。
在音色表現更講究細膩的現在,中提琴也正在逐漸走出配角的宿命,向著「最佳男主角」的目標進發,想對中提琴說一句:哥們兒,加油,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