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官方數據顯示,我國的人口數量出現了連續幾年的下降,專家表示,由於適齡人群的生育願望普遍偏低,使得生育率已經跌破警戒線。
其實生育率偏低的現象不僅是「個別現象」,而是具有普遍性,韓國就是其中之一,韓國相關數據表明,他們2018年的生育率已經跌到了0.98%,換個說法就是,一個女性平均生不了一個孩子。
為何生娃成了女性的難題呢?韓國給出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丁克或是不婚,她們不再認為生育是女性的唯一選擇和必須要做的事情。
看到這個數據,不知道女孩們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覺得生孩子太累了?但很多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網友A認為,對於很多女性而言,偉大的母愛是套在女性身上的一副枷鎖,時代的進步,讓她們不想再帶著枷鎖翩翩起舞了。
網友B的說法則更貼近現實,女性不願生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容易把母親「套住」,如果你在外面做女強人,家裡人可能會說你不顧家;但如果你專心照顧孩子,還會有人說你啥都不幹。
所以,既然要付出這麼多代價,那乾脆單身或丁克,豈不是更好?但從多個角度看,生育率降低,生娃變成女性難題的原因有很多。
一、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分析女性不願生娃的原因
馬斯洛需求共分為5個層次,其中第三層被稱為社交需求。它被列為較高層次的需求,指的是人能在社會中得到愛與歸屬感。
反觀目前女性的現實,一方面是結婚率的下降和離婚率的上升,使得這份歸屬感並不穩定,很多女性發現,她所愛之人可能並不會兌現諾言。
另一方面是成為寶媽後,女性的社交活動會明顯減少。對於很多母親,特別是全職媽媽而言,會有較為深刻的領悟,就是在生完孩子之後,她們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照顧寶寶上,基本放棄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活動。
從馬斯洛社交需求理論上來講,如果一個人所做的事,不曾讓她感受到和社會接壤,那她的需求就得不到滿足,也就不會有歸屬感。
因此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女生如果選擇了生娃,可能會失去很多,但對於現代女性來說,顯然有些困難。
二、更多女性選擇「掙脫束縛」,開始新的生活
在傳統觀念中,女性負責「相夫教子」,生娃照顧家是一件責無旁貸的事情,但現在,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她們的想法也在發生改變。
演員徐靜蕾是一個具有「前衛思想」的女性,多年來她一直沒有選擇結婚,當別人問起時,她回答道:「你結婚很幸福,我祝福你;但我不結婚也很幸福,為什麼沒人祝福我?」
而且在一次採訪當中,徐靜蕾表示,自己其實在做一件好事,告訴更多女孩,人生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可以過不一樣的生活。
很多人講女性不婚和丁克是為了事業,但我卻有不同的觀點,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他們對未來有著不同的崇敬,覺得人生太短,可以嘗試不一樣的精彩。
而丁克或不婚就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很多女孩或許也在嘗試,如果選擇不婚不育,人生是否真的會很「悲涼」?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不同的人也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三、「人生苦短」,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也未嘗不可
在傳統家庭中,我們會遵循父母的思想,家人的要求,選擇結婚生子,過「重複的生活」,但在新時代思想的碰撞之下,很多人不再認為「愚孝」是一種孝順。
慢慢地人們會發現,孩子與父母的距離,是漸行漸遠的距離,父母給予子女生命,但並不能決定他們的未來。
如果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過得是誰的人生,說實話,人生做自己很難,做別人更難。
看到韓國出生率0.98%的現象,面對生育率破警戒線的背後,生娃成了很多女性的難題,但從女性地位來看,不能單純地說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按自己的意願生活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