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之】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2020-12-17 騰訊網

園林設計與其他設計的最大區別是以植物來造景。

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

西方的歐式園林亦如此。

也有例外的,枯山水,日本的頂級美學。

唯一一座沒有植物、水流的園林。

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

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卻離不開中國。

今天,就來細細掰碎它。

什麼是枯山水?

日本古籍《作庭記》記載,「於無池無遣水處立石,名曰枯山水」。

直白點,在沒有池子、水流的地方放置白砂、石頭,即是枯山水。

最早,它只是日本庭院的一種設計手法,相當於現在的家裝設計。

但,這個「家裝設計」極有特色,只有白砂和石頭。

為什麼?

其一,地貌原因,京都缺水卻盛產白砂。

其二,當時的禪僧為了營造枯山水庭園的苦行氛圍,摒棄了所有開花植物。

▲大德寺石庭

▲金剛峰寺石庭

所以,沒有植物、沒有水、只有砂,怎麼辦?

想像。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白砂象徵水流,石頭象徵山巒。

所以,如果你看到這樣一張圖。

發揮想像,這不是白砂和石頭;而是一座島嶼和水面泛起的漣漪。

這,就是枯山水,「乾枯的山水」。

後來,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傳入日本。

本著好學的精神,日本禪僧學習了山水畫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來發展枯山水。

比如,學習山水畫的構圖手法,日本人造出了較完整的枯山水庭園。

▲方丈庭和《瀟湘八景圖》主景觀構圖法一致

越學習,白砂和石頭能代表的東西就越多。

比如,石頭能代表神仙島、瀑布、蓬萊島、佛像...(日本人想像力可謂絕佳)

代表的含義越多,創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於是,枯山水作為日本庭院的一個種類獨立而出。

枯山水「入門」

如果僅是砂石,就能稱之為「美」,那...沙坑也應該擁有姓名。

差就差在一個詞,「侘(chà)寂」。

最熟悉的陌生詞,凡是談到日本美學都離不開它。

它到底什麼意思?

4個字,殘缺之美。被削減到本質、不完整的美學。

不明白?上圖。

羅浮宮的鎮館之寶:《斷臂的維納斯》和《勝利女神像》。

一個殘臂,一個斷頭,「殘疾姐妹花」就這樣以殘缺美徵服了全世界。

▲左為《斷臂的維納斯》,右為《勝利女神像》

但,這和枯山水有什麼關係?

龍安寺的方丈庭,坐落15塊石頭,但無論哪個角度都只能看見14塊。

▲方丈庭

十五為盈,十四為缺。這就是枯山水和侘寂的共通之處。

殘缺美,通俗點,即想像美。

打個比方,看到一雙電眼,你會想像這雙電眼的主人是:梁朝偉、張震、陳偉霆...

枯山水和侘寂,就是那雙「電眼」。

只留一部分,剩下的任君想像,或許會更深刻、完美。

但,留下的部分可不簡單。

枯山水,小到砂子的走向,大到石頭的安放,處處是細節,講究。

枯山水的白砂,大多產於京都北白川,經過生產加工,有了雅稱「白川砂」。

也有特例,東福寺東庭和方丈庭的砂是黑色和紅色,而非白砂。

▲方丈庭黑砂

砂,講究;砂的紋樣,也講究。

分為4大類,漣紋、波紋、渦卷紋和其他紋理。4大類下,又劃分其他分支,達20幾種。

每一種紋樣代表一種寓意。

比如,直線代表平靜的水面,幅度小的曲線代表漣漪,流水波紋代表奔騰的水流...

▲砂紋代表的寓意

除了砂紋,砂凝聚堆砌成島,又是另一種寓意,象徵理想之境。

銀閣寺的向月臺就是如此,連石頭也沒有,只有砂紋和砂島,高度抽象的表現手法。

▲銀閣寺

剛剛說白砂代表水流 ,而凡是有流水就會有源頭,源頭怎麼找?

看石頭,庭院裡最高大的石頭就是了。

這,就是主石。找到它,就能知道水流(砂紋)怎麼流。

石頭,除了能讓你看水流流向,還代表著各種含義。

比如,三尊石組有佛教寓意,鶴石組有吉祥寓意,瀧石組則有吉祥寓意。

▲三尊石組

再細緻點,石頭怎麼放也講究。

專業術語,立石。

第一步,挑正反,大為正、小且凹為反。

第二步,埋石頭。(此處敲黑板,重點來了)得深,把石頭深深埋入地面,剛勁有力。

知道了砂和石頭的含義,恭喜你剛過及格線。沒錯,還有你不知道的。

觀賞枯山水,不能踏入庭園,要怎麼看?

走廊、室內、窗戶,三選一。有什麼區別?

走廊,IMAX-3D影廳,全視野立體效果。

室內,3D畫框,庭園被門窗分隔,但還原度100%。

窗戶,天文望遠鏡,對,必須圓窗。

禪宗中,圓窗代表「悟性」,包含世間萬物的真理。透過圓窗窺枯山水,窺的是真理宇宙。

當然,你可能和我一樣窺不出來「宇宙」,但你一定能看到枯山水背後的美景。

這,叫借景,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手法。

讓遠方的植被和山脈「淪為背景」,整個枯山水庭園看上去就大了許多,美了許多。

和中國的淵源

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枯山水相當的不「純正」。

準確的說,日本庭園文化的發展也和中國淵源不淺。

初期,日本的庭園只是被用作祭祀的環狀列石、前方後園墳而已。

在唐朝宮廷庭園的影響下,日本庭園才開始擺脫祭祀,造型元素豐富起來。

鎌倉時代,日本僧人從宋朝學完佛歸國。

他設計建造的日本庭院也是具有顯著的中國庭園特徵,池水石俱全。

一直到平安時代後期,日本庭園才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日本庭園大師枡野俊明形容,這是個「捨去」的過程。

「將豐富的元素一個個捨去,最後只留下足夠的表達的部分,差別就這樣形成了」。

所以,枯山水成為了日本庭園的最高代表。

它所體現的,是日本文化中去除繁複,保留本質的精髓。

枯山水「捨去」的過程,也是文化學習和發展的過程。

日本的文化大多和中國息息相關,這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情。

比如,日本的相撲是源自中國的「角牴」,木屐也是源自謝靈運的謝公屐。

▲謝公屐

但日本卻能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新東西,成為彼此的代名詞。

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資料來源:

茶烏龍主編 《知日·枯山水》

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相關焦點

  • 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西方的歐式園林亦如此。也有例外的,枯山水,日本的頂級美學。唯一一座沒有植物、水流的園林。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卻離不開中國。今天,就來細細掰碎它。什麼是枯山水?這,叫借景,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手法。讓遠方的植被和山脈「淪為背景」,整個枯山水庭園看上去就大了許多,美了許多。和中國的淵源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枯山水相當的不「純正」。準確的說,日本庭園文化的發展也和中國淵源不淺。
  • 3000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這,叫借景,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手法。 讓遠方的植被和山脈「淪為背景」,整個枯山水庭園看上去就大了許多,美了許多。 和中國的淵源 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枯山水相當的不「純正」。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日本的人類學家研究稱,在日本土著人已經有2萬多年的發展軌跡,並稱之為「繩文人」。他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一帶,體毛較多,也較長,身材矮小,以狩獵、打魚等等為生,不會耕種農作物。徐福帶來的3000童年童女與當地人通婚,發展成新的民族「彌生人」。
  • 傳統文化 | 中國扇子文化的三千多年歷史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扇子文化。扇子,在我國有非常古老的歷史。出於招風取涼、驅趕蟲蚊、撣 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明了扇子。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 久負盛名的日本花道,從中國傳統花藝文化中學到了什麼?
    日本人習慣將品茶、習武、書法抑或插花等傳統技藝稱之為「道」,於是就有了「茶道」、「劍道」、「書道」、「花道」,這些「道」都是有文化傳承的日本花道經過長時間的文化浸染與發展,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盛名久負於國際插花界,在世界各國吸粉無數。
  • 為什麼日本有劍道,弓道等傳承傳統文化的存在,而中國沒有?
    不僅是「劍道」,「弓道」,類似的還有「茶道」,「花道」,等等一大堆的「道」,在日本仍然鮮活的存在,當然還有「武士道」。日本的這些「道」,都是什麼?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大家就都明白,為什麼中國沒有這些。這樣的地理環境差別,造成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往往會更劇烈,更徹底,而日本就能夠選擇更為容易的方式,在相當程度上達成妥協。我們看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各大「幕府」最終都沒有選擇廢棄天皇而自立,就是這個道理。
  • 為什麼日本比中國更好保留和傳承傳統文化
    我認為日本的好處在於做到了極好的商業體系。讓這些傳統的文化掌握者能以此謀生——即便收入不高,至少在精神層面代表著雅,或是把日本風格的東西和現代工藝相結合。或許這和日本傳統文化中對匠人精神的提倡有關係吧,在中國這些都是細枝末流……日本比中國更好保留和傳承傳統文化比如建築方面——日式庭院日式庭院雖起源於中國文化,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有日本獨特文化性格特徵的園林藝術。它在模仿中式庭院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枯丶寂丶佗的境界。
  • 動漫壁紙,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日本動漫
    而京劇作為國粹,卻是中國原創動漫尚未涉足的領域,梅蘭芳走進日本動漫,在運用現代手段開發傳統文化資源方面,日本同行已捷足先登,國內原創動漫業界應該進行反思。而借用少年眼光「仰視」梅蘭芳的故事體系,也讓原創動漫反思自己的敘述方式。
  • 四國島:日本獨特的傳統藝術文化之島
    四國島:日本獨特的傳統藝術文化之島四國島提供了傳統日本的身臨其境的元素,幾乎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手臂在空中搖擺,雙腳跟著節拍,我正在盡我最大的努力來適應優雅的羽衣舞者。有一句諺語說,「舞是傻子,傻瓜是看!」如果兩個都是傻瓜,那你也可以盡情享受跳舞吧!」在我看來,日本版的佩吉Le'SIS就是這樣的嗎?
  • 日本衝繩首裡城大火,燒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
    在樂師們奏響的傳統「琉樂」和有中國南音風韻的隆重「唐樂」聲中,似有時空穿越之感。第二天,規模盛大的「琉球王朝繪卷行列」慶典在那霸市中心的「國際通」大街舉行。國王、王妃、中國冊封使團前呼後擁,一同巡遊。琉球借朝貢之名,從中國獲得的利益之大、優惠之多,也引起了日本的覬覦。明萬曆年間,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希望以琉球王國作為中介重啟因戰爭和海盜而中斷的中日貿易之門。遭到琉球屢次拒絕後,之前與琉球有摩擦的日本九州薩摩藩便借為德川家康出頭之名,兵臨首裡城下。
  •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
    日本早期的史書比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均系漢字書寫。《古事記》成書於和銅五年(712年),由太安萬侶編撰。本書把670年創立的「日本國」國號及「天皇」稱號,追溯到公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時期,並主張日本列島自古以來均為日本天皇的統治區域。(見岡田英弘所著《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 日本有歷來使用漢字的傳統,其實不止日本,還包括韓國、越南等國,在漢字輸入之後,僅成為一種具備記錄用途的文字,口語則使用本國的語言。故
  • 日本援助湖北物資上的詩詞火了,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歷史文化?
    近日,日本捐贈中國物資,物資上的詩詞火了,並且引發了不少的討論和感嘆。有人在感嘆大部分國人的文化水平竟然還不如日本人;有人在感謝日本人對中國的援助;有人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對於這些討論,你有什麼看法?日本捐助湖北的物資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詞其實是出自我國的《詩經·秦風·無衣》。
  • 借傳統文化之火 點亮學生心燈
    借傳統文化之火 點亮學生心燈 2020-12-23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居然都是日本的國粹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國家。中國擁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有著璀璨的傳統文化,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日本傳統文化相撲,是始於中國的
    都說相撲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事實上,相撲產生於中國,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牴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宋朝的"相撲"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相撲"發展的巔峰期。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漢服的基本形制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漢族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它被認為是真實中國文化的象徵 ,反映了儒家學者對儀式,音樂和道德理想的渴望。古代中國人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水、火、木、金屬、土這五種基本元素演變而來的。每個元素都有對應的顏色。除了表示元素外,每種顏色都象徵該元素的特性或與之相關。儘管在中國歷史上,色彩與元素的關係一直是固定不變的,但對色彩的重視從一個王朝到下一個王朝,尤其是在服裝方面。
  • 《中國妖怪故事》為什麼妖怪文化起源於中國盛行於日本?
    一、為什麼妖怪文化在國內是封建迷信,在日本卻百鬼夜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受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妖怪文化受到極大的破壞,還被貼上了「封建迷信」「腐朽落後」等標籤。到了現代,妖怪文化逐漸被遺忘和淡化,很多年輕人對中國的民俗文化顯得淡漠和無視,對老一輩人信仰的妖怪鬼神也少了一份敬畏。而在我們鄰國日本卻出現百鬼夜行的現象,對於妖怪文化來說,日本的許多商品都有百鬼元素,與之相關的文藝作品、影視作品也不在少數。
  • 《一帶一路 四海昇平》 —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之日本東京站
    依託國家發展大戰略和大趨勢,我們倡導「文化興國締造中國夢,四海昇平鑄造翰墨情」,積極舉辦國際藝術交流展,主要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書畫藝術品味和影響力。走進日本東京,讓亞洲文明一起共榮,讓東亞藝術一起輝煌。
  • 【傳統文化】鐵壺
    西風東韻✎微信號:selfdoing生活美學第一微刊傳播:傳統文化有國內製鐵壺,有日本制鐵壺,日本鐵壺又分新壺和老鐵壺。近幾年來,日本、臺灣茶道風靡大陸,使得鐵壺驟然升溫,大有替代紫砂壺之勢。過去,日本人眼饞咱中國宜興的紫砂器一枝獨秀,在日本自己的國內絞盡腦汁想仿製出與宜興相比美的紫砂器具,但屢試屢敗因為缺少宜興獨有的紫砂土,所以任日本人怎麼折騰,也折騰不出一把真正的紫砂壺來!以下都是我們中國的鐵壺 ▼
  • 中國傳統文化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