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山寺歸來暮色濃,風塵未洗懶慵慵。
清茶一盞齋中坐,品賞詩詞舒倦容。
幾句殘詩吟罷,待老夫細細品學竹林詩友佳詠……
【浣溪沙】初春
小徑(春)(來)綠漸肥。微風拂處(又)聞梅。香生狂引小蜂回。
憶裡才追(春)夢去,身前(又)有麗人(來)。般般(春)色映眸暉。
落日長河評:
1、一首小令,重字太多了!三「春」、二「又」、二「來」。且都是完全可避之字!
2、「香生狂引小蜂回。」上句「聞梅」二字用得很好,隱語即「香」,緊跟著非要「香生」?意向重複不論,整句生硬、突兀且意向俗套。
3、「憶裡/才追/春夢/去」——憶裡追夢?病句!如此過片,過於晦澀,實乃敗筆。
4、「身前又有麗人來」?毫無任何鋪墊之情形下,蹦出如此奇葩之句!純粹是無中生有與上句湊對句!
5、浣溪沙四、五句對偶乃此調核心!一曲小令,兄弟填得太失敗了……
【五律】掌上一壺春
掌上一壺春,光陰細細勻。
菊梅烹散淡,雨雪煮清醇。
慢品禪臨境,徐行自出塵。
臥雲看過客,醒醉任由人。
落日長河評:
此律老夫品讀二遍!感覺如下:
1、「掌上一壺春」?一壺春應該是一壺茶。一壺茶置於掌上?估計是一個袖珍紫砂壺,並且是一壺冷茶!若是「沸水」、手掌肯定燙傷!一看就知,兄弟不懂品茗之道……
2、「光陰細細勻。」老夫煙抽了三支!根本讀不懂如此「絕句」。何謂細細勻?曾經一位故人寫過兩句「梨花記得是前身,嫩臉胭脂細細勻。」意蘊一目了然!你這「光陰細細勻」何意,呆會老夫聆聽「教誨」!!!
3、「菊梅烹散淡,雨雪煮清醇。」你這一壺春到底是菊花茶還是梅花茶(沒聽說過!);到底是雨水烹煮還是雪水烹煮?「烹、煮」合掌!這壺「冷茶」還講究頗多!又是菊梅,又是雨雪。老夫建議改成「一壺冷秋」或「一壺寒冬」……
4、頸聯有些許意境,但「慢、徐」有合掌之嫌!
5、「臥雲看過客,醒醉任由人。」一壺神秘之冷茶,能品出如此飄飄欲仙之感覺?難道是毒品???末句生硬而晦澀,讓人不知所云……
6、整體觀之,此律起、承、轉、合較分明。有那麼些許「茶禪一味」!大賞……
【臨江仙】
記得初逢花尚小,葉柔香淺誰知?方憐幾日便求疵,嫌它情味淡,已不復當時。
別了青山人去後,謀生無奈驅馳。歸來忽見詫仙姿,昔年林下蕊,站上最高枝。
落日長河評:
1、上闕是指作者憐惜一種「花」!花小而香淺。但是熱乎了幾日,便嫌它「情味」不足,冷淡而去……下闕寫作者為謀生計,背井離鄉。歸來時、那「小花」已亭亭玉立、仙姿動人!「故事」講得十分完整,脈絡清晰、對比鮮明。
2、如果單純是狀物,此調填得十分成功!若是借物喻人,就另當別論……
3、翠花在一旁說道:老師!他應該是寫一位叫「小花」的姑娘,他瞧不上人家!不「惜情」。人家女大十八變,成了花魁!追求者何止萬千!!這小子靠邊……
4、老夫一大把年紀,不懂少男少女,不作評論!只知道當年、與女生郊遊時,走路都一前一後,保持二米距離,手都不敢碰……
【七絕】祁連雜詠
髒盡肌膚瘦盡腰,鶉衣亂舞弄逍遙。
冰心卻比祁連雪,一片晶瑩達碧宵。
落日長河評:
1、老夫曾在祁連山工作三年!感情尤深。祁連山脈每一處有著不一樣的風光,既有陡峭的山地,也有牛羊遍地的草原,還有雄偉美麗的雪山……晃眼幾十年,無不夢縈魂牽!「猶記當時語,生死兩心牽。」當年一曲《水調歌頭》,正是回憶發生在祁連山下的一段故事……
2、往事何堪回首……言歸正傳,待老夫品學這首七絕!「髒盡肌膚瘦盡腰,」?「髒盡肌膚」用語不當!改為:悴了容顏瘦了腰。
3、「鶉衣亂舞弄逍遙。」此句過於生硬!鶉衣意指補綴的破舊衣衫。杜甫在《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中有句「鶉衣寸寸針」。作者應是想指過度開發而致使祁連山百孔千瘡!此句改為:鶉衣蔽體自逍遙!
4、「冰心卻比祁連雪,」「祁連」兩字犯題,當避!此句改為:冰心卻似山巔雪。
5、「一片晶瑩達碧宵。」結句尚可!
悴了容顏瘦了腰,鶉衣蔽體自逍遙。
冰心卻似山巔雪,一片晶瑩達碧宵。
【七絕】詠南拳
等閒變換出神通,俠骨南拳獵獵風。
板凳翻飛震江海,木桿迴轉點蒼穹。
為強不負三生義,報國當求一世忠。
我輩自承先祖志,舍將熱血建新功。
落日長河評:
1、老夫在少年時代,聽祖父講過一位軍人,南拳世家,XX局武術教官,溫州人,姓吳(胡?)。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編入祖父所在之師。與倭寇肉搏之時,身中二槍、數刀,仍力斃倭寇二人!最終戰死於長沙……在青年時代也看過一部電影,邱建國主演之《南拳王》!其中之主題曲依然熟記於心:不怕他,鷹與犬!松樹下,常伴虎狼眠……
2、首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但用詞欠精準。「等閒變換」過於拼湊;「俠骨/南拳/獵獵風」三個主語並列成句,過於淺白,有「口號」之嫌。
3、頷聯工穩且生動形象!動感十足,可謂立馬見英雄。大賞!
4、頸聯轉得很好!上升到家國情懷。與其說是「口號」,不如說是一種「訴求」,一種表白!正如嶽武穆之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於情不隔,是為豪邁之佳句!
5、「我輩自承先祖志,舍將熱血建新功。」尾聯結得乾脆!撫昔思今,多少期待盡在其中。
此律起、承、轉、合,收放自如,豪邁而大氣。不失為佳詠!!!
1
1
落日長河如是說:
閒時翻閱各詩群作品,無不感覺:節日詩詞多,賀詩多,酬唱詩詞多。且同一首詩詞不論優劣,作者樂於到處轉發。唯恐同道不知!
詩友之間相互唱和,古來如此,無可厚非。只是唱和出真情,唱和出思想,唱和出新意,乃至唱和出情懷與境界之作寥寥無幾。如東坡之《水龍吟.詠楊花》,和作高於原唱者,千古唯一。逢詩便和,一和再和,實則浪費時間,浪費才情。
同題唱和之作,往往立意基本相同,意境區別不大,視角大同小異,語言缺少個性,且為了依韻或步韻比較生硬,湊韻、湊句較多。雖然要求首首新穎未免苛刻,但無論怎樣,藝術的生命和魅力永遠在於創新。細數傳誦不衰之佳詠,必定是個性鮮明、視覺獨特、立意高遠之作品……。
李甫清先生如是說:
魯迅說,不要硬寫。長河說:不要硬湊。不要沉溺因襲舊體語言與意象。明明坐輪船,非要寫蘭舟桂棹;明明佩帶手槍,卻說吳鉤;明明男女平等,卻稱奴家;明明高樓藍玻,卻說拍遍欄杆……。
四明山人如是說:
長河兄的這段評後議論很好,切中當前詩壇時弊要害。沒有真情實感時,就不要為寫而寫,在那裡湊韻湊句。傳承應當師古,創新不能忘宗。竹林評詩論詞做法很了不起!
耳邊風如是說:
我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做到不無病呻吟,如何做到有感而發。縱觀古詩詞,句句經典,而今,不說別人,就我的文字,也是矯揉造作,不堪推敲。發博上,或圈中,總是贊聲一片,心有飄飄然,而實際上,還是缺憾不少。這是因為和生活脫節,還是因為沒有深刻思考生活?我覺得都不是。古人的情感文字表達方式有限,造字有限,格律有限,所以,詩詞得以登峰造極。現如今,現代文體廣而全,誰千言萬語僅化為短短幾十字呢?但是,無論怎樣,我就是喜歡古詩詞,我就不信參不透其精華。因此,會更加努力,飽讀詩詞,不為寫詩而寫詩,不愁填詞而填詞。重新來過。。
舒甸先生如是說 :
這樣評詩,對作者與讀者才真正有益!抓石留痕、號脈指穴,評家具功力、有愛心,傾情奉獻,用心良苦,長河先生辛苦!詩友感謝您!!。
薔薇女士如是說:
感謝@落日長河老師精彩評詩,特別有收穫!這期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一堂生動的詩詞講解課!長河老師辛苦了!謝謝您!
【七絕】讀長河老友《鬥詩
不鬥人》感懷
文/往事如煙
魏晉襟懷映嘯臺,詩心劍膽絕塵埃。
無私才見真風度,正是花香撲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