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兒童醫院專家詳解川崎病:通過6個症狀診斷患兒不是感冒

2020-12-22 安徽網

在安徽省兒童醫院,家長們在排隊取藥。

據江淮晨報報導,「川崎病」「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這些名字是不是很多家長從來都沒有聽說過?1月5日晚上,一篇名為《誤以為感冒,差點造成終生服藥,我度過人生最煎熬的八天》的微信推文在發布瞬間衝破10萬點擊量,並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那麼,到底什麼是「川崎病」?它的症狀有哪些?治療手段和方法又有哪些注意事項?1月9日,記者來到安徽省兒童醫院。據該院心內科趙勝主任介紹,每個月都會接診幾個川崎病的孩子,這是一種兒科比較多見並且可以引發「後天性」心臟病的疾病,主要通過6個症狀進行診斷。

A

事件

誤以為感冒差點造成孩子終生服藥

都說「孩子一場病,媽媽半條命」。1月5日晚上,一篇名為《誤以為感冒,差點造成終生服藥,我度過人生最煎熬的八天》的微信推文在朋友圈中被廣泛傳播。作家蘇小懶在文章中講述了前段時間帶一歲半兒子去看感冒發燒,結果被確診為川崎病的看病經歷。

「你聽說過川崎病嗎?這幾天,隨著做各項檢查,心情如過山車,至今想起來,仍忍不住崩潰大哭。幾天前,站在北京兒童醫院的門診大廳,我不明白,我是帶著孩子來看發燒感冒的,為什麼讓我掛心內科。現在心臟彩超結果出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終於能緩口氣,稍微冷靜下來,寫下這篇文章。不為別的,只希望如果其他小朋友也有類似症狀的時候,不會被誤診,不會被耽誤,不會因為幾天的延遲而被影響一生,能夠迅速得到診治……」從持續高燒到被確診為川崎病,到持續輸免疫球蛋白與川崎病做艱難鬥爭,字裡行間,一個媽媽講述了前後9天帶孩子看病的詳細過程。

2019年11月7日帶孩子遊泳回來開始低燒,10日開始持續高燒,12日紅疹大面積出現、眼白開始發紅,被專家告知川崎病可能性較大時的懷疑,查詢網絡資料時的害怕,得知要入住心內科後的恐慌,一系列檢查治療的艱難……文中的每一個細節,用「揪心」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文章發布後,無數網友在評論區紛紛留言,「看得老母親一把一把捏汗」「當媽後很害怕看這些,但又強迫自己看,總想著自己多知道一點孩子就多一些保障」「就在去年,我六歲的寶貝也經歷了這一切,最難熬的那個夜晚我感同身受!萬幸,我們的結局和你們一樣」……其中不乏擔心或者有過相似經歷的家長。

B

症狀 持續發熱5天以上、紅色皮疹都在其中

那麼,到底什麼是川崎病?它的主要症狀又有哪些呢?

安徽省兒童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趙勝告訴記者,川崎病又名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1967年一位日本名叫川崎富作的醫生最早發現和研究這個疾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兒童疾病。「目前,我們科室每個月都會有幾例川崎病患兒,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

川崎病有哪些症狀呢?趙勝主任介紹,川崎病的典型症狀有以下6個:持續發熱五天以上,高熱在40℃左右;兩眼球結膜充血,眼內無分泌物;口腔異常,出現咽腔充血、草莓舌(舌乳頭潮紅、腫大,似草莓)、嘴唇紅、皸裂等口腔症狀;淋巴結腫大;四肢末端改變(急性期手足硬腫,潮紅,亞急性期2-3周內手指和足趾甲周脫皮);全身或部分皮膚出現紅色的皮疹。

如果出現上述5個以上症狀,排除其他類同疾病,即可診斷為川崎病;若症狀只有其中3-4個,結合其他檢查,符合標準可以診斷為不完全川崎病,需要醫生反覆評估來確診。「所以當孩子不明原因發燒超過5天,且抗菌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要高度警惕川崎病。千萬不能當成簡單的感冒來治療,以免引發嚴重後果。」趙勝主任說道。

「川崎病最大的危害就是冠脈擴張。」趙勝主任說,如果及時通過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能夠使冠脈擴張的發病率從25%大大下降至5%。具體來說,冠脈擴張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冠脈擴張越嚴重,尤其巨大的瘤樣擴張,越容易形成血栓而引起心梗、危及生命,只要發生了冠脈擴張,就要通過長期或終生用藥來防止血栓形成。

C

提醒孩子持續發熱且精神不佳一定要及時來醫院就診

據趙勝主任回憶,這些年來在接診患兒的過程中,川崎病並不少見。「我們科現在就有2個川崎病確診的孩子,其中一個5歲多,是發熱9天之後來我們院輸丙種球蛋白的,目前是中度冠脈擴張,需要持續用藥進行治療。」目前,醫學界對於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確,醫生主要根據發病症狀來確診。如果能在疾病的前期發現,及時治療,冠狀動脈不受影響的話,兒童可以完全恢復。

但不要以為川崎病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就放鬆警惕哦。記者了解到,前幾年,省兒童醫院急診科就曾收治過1例13歲的男孩。「當時送到急診那邊,醫生就懷疑是川崎病,通知我去會診之後進行了確診,後來通過及時的治療恢復了健康。13歲的年紀確實非常少見。」據趙勝主任透露,川崎病在亞洲的發生率較高,且男孩的發病數字和病重程度更大。

此外,趙勝主任還特別提醒,孩子如果曾經得過川崎病,在此9個月以後才能進行疫苗的接種。「因為川崎病的治療過程當中,使用的丙種球蛋白屬於免疫製劑,可能會對免疫系統有一定影響,疫苗接種後可能達不到預防的效果。」

冬季也是感冒、發燒的高發季節,對於不少家長什麼時候來醫院看的困惑,趙勝主任也溫馨提示,孩子的精神狀態是重要表現,「如果只是輕微的鼻塞、咳嗽、沒有發燒、精神狀態比較好的話,在家觀察幾天未嘗不可;如果發燒而且精神狀態不好的話,還是要及時來醫院進行檢查治療,畢竟小孩的免疫系統還是沒有大人那麼好。」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唐萌 通訊員 江薇薇 

相關焦點

  • 《柳葉刀》:新冠病毒可能與兒童類川崎病症狀相關
    來源:新華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導截圖新華社倫敦5月13日電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13日在線發表一項研究說,義大利暴發新冠疫情後,當地一些兒童出現了類似川崎病的症狀,新冠病毒可能與這種症狀存在一定關聯義大利貝加莫省一家醫院的專家在相關論文中說,2月18日至4月20日期間,這家醫院收治了10名出現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兒童,其中8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呈陽性;今年2月中旬之前的5年裡,這家醫院僅收治過19例有相關症狀的兒童病例。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疫情期間收治的這些患病兒童,其症狀比此前的川崎病患兒更加嚴重。
  • 世界多地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罕見症候群,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多個國家報告類似川崎病的罕見病症當地時間5月18日,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表示,目前紐約市已經有145名兒童診斷出患有這種類似川崎病的症候群,其中67人被發現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紐約州長科莫13日時就表示,美國已有14個州發現了這種病例。
  • 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被喻為「兒童特殊心臟病」的川崎病。
  • 世界多地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的罕見症候群 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其中部分患兒被發現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在新冠疫情流行之際,這種罕見疾病的出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多個國家報告類似川崎病的罕見病症當地時間5月18日,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表示,目前紐約市已經有145名兒童診斷出患有這種類似川崎病的症候群,其中67人被發現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
  • The Guardian:義大利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與兒童類似川崎病症狀有關
    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5月13日報導,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了新冠病毒可能與兒童類似川崎病症狀相關的第一個明確證據。研究人員將義大利的10例相關病例與以往5年的兒童川崎病病例進行比較,發現新的病例發病率更高,病情也更嚴重。
  • 紐約多例兒童感染新冠後死亡,是新冠導致川崎病麼?
    我們先說說什麼是川崎病。川崎不是火鍋蘸料,是日本的一個地名。而川崎病就是因為1960年代在日本被發現而命名。這種疾病多發於5歲以下兒童,在日本和韓國為代表的亞裔人群中的發病率相對高一些,但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種族中都有出現。一般來說,不同國家,幾百個到幾千個兒童中,會有一個川崎病患兒出現。
  • 退熱藥黑名單:兒童使用阿司匹林注意7個細節
    特別提醒:雖然我們現在知道阿司匹林可能使病毒感染伴發熱的患兒發生瑞夷綜合症,因此兒童應用阿司匹林應謹慎。但市場上很多複方製劑和中成藥中也含有阿司匹林,如菊藍抗流感顆粒和膠囊、複方忍冬野菊感冒片、金羚感冒片、正痛片(APC)、阿酚咖敏等,需加以注意。
  • 「川崎病」症狀已確定為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新症狀?謠言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兒童感染率比成人低,且多為輕症,因此兒童此前被認為是新冠低感染人群。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這一新症狀讓大家開始為孩子揪心不已,傳言也紛至沓來,然而事實是這樣嗎?什麼是川崎病?川崎病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可以由多種致病菌誘發,症狀表現為高燒、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手足腫脹、指端脫屑、口唇乾裂等,嚴重者會引起心血管併發症。
  • 退熱藥黑名單:兒童使用阿司匹林注意7個細節!
    特別提醒: 雖然我們現在知道阿司匹林可能使病毒感染伴發熱的患兒發生瑞夷綜合症,因此兒童應用阿司匹林應謹慎。但市場上很多複方製劑和中成藥中也含有阿司匹林,如菊藍抗流感顆粒和膠囊、複方忍冬野菊感冒片、金羚感冒片、正痛片(APC)、阿酚咖敏等,需加以注意。
  • 小心是川崎病
    2歲的奇奇發燒三天了,剛開始爸爸媽媽以為他就是感冒了,也沒帶他去醫院,眼看著三天了還不退燒,心裡有些著急了,就帶他去社區醫院兒科門診看一看。醫生給孩子仔細檢查後,發現孩子嗓子有點紅,其他沒有異常,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給孩子開了一些退熱藥和抗病毒藥,就讓他們回家吃藥觀察了。
  • 門診來了個腹痛患兒,如何鑑別診斷?
    近日,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上,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耿嵐嵐教授圍繞兒童急性腹痛的診斷與鑑別診斷,從查體到實驗室檢查,再到臨床病例分析進行了精彩分享。一、不同年齡段,腹痛特點不同!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門診腹痛中,2%是急腹症;而在急診20%~30%的腹痛,為急腹症。
  • 川崎病是一種小孩子易患的疾病,其症狀有很多,這幾個最為常見
    導語:川崎病又稱為小兒川崎病,是一種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由於全身血管發炎引發的發熱、皮膚出疹、黏膜充血、淋巴結腫大的症狀,病患往往是小孩子,最早是由日本的川崎醫生報導的病例,因此被稱為川崎病。01川崎病是一種小孩子易患的疾病,其症狀有很多,這幾個最為常見1、 發熱、四肢末端改變
  • 兒科專家劉振寰走進南京天佑兒童醫院與自閉症患兒「面對面」
    結合醫院典型病例,劉振寰教授與南京天佑兒童醫院發育行為科專家進行了深度探討與交流。劉振寰教授參照患兒的病歷資料、檢測報告,以及院方專家的細緻介紹,分析了患兒的治療情況和病情進展,肯定了天佑專家的診斷及治療策略,尤其對院方專家根據患兒病程及時調整的處理方案表示了高度認可。對於病例的後續治療,劉振寰教授也給出了個人意見和建議。
  • 誤以為感冒,差點造成終生服藥,我度過最煎熬的八天
    你聽說過川崎病嗎?幾天前,站在北京兒童醫院的門診大廳,我不明白,我是帶著孩子來看發燒感冒的,為什麼讓我掛心內科。現在心臟彩超結果出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終於能緩口氣,寫下這篇文章。
  • 法國累計144例兒童類川崎病病例 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法國累計報告144例兒童類川崎病病例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新華社電 法國衛生總署15日發表新聞公報說,今年3月1日以來,法國公共衛生部門已累計報告144例兒童類川崎病病例,包括1例死亡病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5日在瑞士日內瓦總部召開的記者會上說,目前的初步報告假定,兒童出現的類川崎病症狀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有必要緊急調查這些症狀產生的原因,以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找到治療方法。根據法國衛生總署公報,一名9歲兒童因類川崎病不治身亡,這是法國首例類川崎病死亡病例。
  • (媽媽科普川崎病)
    (小培註:小培君的大學老師楊錫強教授和川崎老先生是至交,川崎先生來學校訪問時,小培君也曾一睹川崎教授的風採。川崎先生非常儒雅和藹喲。) 川崎氏病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亞裔兒童,6個月至1歲的孩子患病率居高,而且很容易就被誤診為玫瑰疹。男孩的患病率是女孩的1.5倍。 該病的典型症狀之一是高燒不退,沒有經驗的醫生很容易忽略。
  • 瑞典累計報告50例兒童類川崎病病例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8月8日電(記者付一鳴)據瑞典廣播公司8日報導,截至目前瑞典已累計報告50例兒童類川崎病病例,尚未出現死亡病例。據報導,這一新型疾病被稱為多系統炎症症候群,患病兒童會出現類似川崎病的症狀,因此又稱類川崎病。
  • 兒子生病寶媽自行診斷川崎病,一天與醫生「理論」數十次
    「患兒家屬擔憂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日數十次找醫生,屬於焦慮過度了。」談起此事,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李曉軍表示。4歲的魏果家住香港路。今年6月初,他雙眼瞼浮腫,眼睛充血,嘴周皸裂,脖子上有包塊。
  • 注意警惕「川崎病」!
    首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川崎病治療過程中的小插曲。這天,家長的質疑聲打破了醫生辦公室的平靜……「俺孩子是淋巴結炎,咋能是川崎病呢?我從來沒聽說過川崎病?俺孩子的皮疹已經好了,眼睛也沒有昨天那麼紅了,就是身體裡有炎症!
  • 嬰幼兒發熱為什麼要警惕「川崎病」——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彭茜...
    川崎病最大的危害在於可能造成患兒出現心血管併發症。如果家長在發病期間不重視治療,患兒在之後就更有可能遭遇併發症的危險。 因此,如果孩子發熱超過48小時,一定要到醫院查查血,看看白細胞、C反應蛋白等指標是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