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兒童感染率比成人低,且多為輕症,因此兒童此前被認為是新冠低感染人群。
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這一新症狀讓大家開始為孩子揪心不已,傳言也紛至沓來,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什麼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可以由多種致病菌誘發,症狀表現為高燒、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手足腫脹、指端脫屑、口唇乾裂等,嚴重者會引起心血管併發症。由於川崎病首發症狀是高燒,身上同時伴發有疹子,因此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手足口或猩紅熱。
川崎病主要易感人群為5歲以下兒童,如果早發現早治療,絕大多數兒童預後良好,唯有少數患兒遺留冠狀動脈瘤等心臟併發症,需要長期治療。川崎病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後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川崎病」症狀是否與新冠有關尚無定論
雖然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顯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尤其是與病毒感染有關。但尚無證據說明川崎病是新冠所致。
首先,這些兒童目前只是疑似川崎病,並非確診;其次,本次歐美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兒童即使按照川崎病正常治療,很多仍然症狀很重,有的甚至無法痊癒。
因此,「川崎病」症狀是否為感染冠狀病毒後誘發的,仍需進一步科學研究及流行病調查來論證。
目前我國新冠戰役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我們只要不鬆懈,繼續做好防護即可,不必過於恐慌。(程芳)
【來源:科學闢謠平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