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顫抖、失眠、便秘……當父母出現這些問題時,不一定是自然衰老的結果,也可能是一種疾病。
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統計數字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1.7%。帕金森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危害我國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病因尚不清楚,與年齡、遺傳等有關
北京中關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爽介紹,帕金森病是一種影響大腦中控制運動功能的神經細胞的疾病。「由於該病進程緩慢,早期症狀和人類的自然老化症狀非常相似,因此極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期。」王爽說。
帕金森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常見的運動症狀有震顫、肌肉僵硬和運動緩慢;非運動症狀則會表現為疼痛、焦慮、淡漠、抑鬱、尿頻尿失禁、便秘、長期睡眠不好、嗅覺功能下降、幻覺、認知障礙等。」王爽解釋道。
王爽稱,帕金森病在臨床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迄今為止,原發性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與年齡老化、遺傳和環境等綜合因素有關;繼發性帕金森病則多由腦炎、腦動脈硬化或錳、一氧化碳中毒等原因所致。「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殺蟲劑、除草劑,以及一些工業化學製劑的使用,會導致在該環境下工作、生活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風險增加。遠離這些誘發因素,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病風險。」王爽說。
早發現早治療,「三高」患者更要當心
帕金森病雖然無法徹底治癒,但早發現早治療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質量。在王爽看來,帕金森病應強調綜合性治療,包括藥物、理療、醫療體育和日常家庭照料等。
「對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群,應控制好自身疾病,同時避免接觸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毒的物質,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錳、汞等,避免或減少應用奮乃靜、利血平、氯丙嗪等誘發震顫麻痺的藥物。」王爽指出,除以上措施外,應加強體育運動及腦力活動,延緩腦神經組織衰老,一旦發現老年人出現上肢震顫、手抖、動作遲緩等帕金森病先期徵兆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爭取早診斷、早治療。
「在治療早期,藥物是首選的治療方法。經過3至5年的藥物治療後,患者的病情會較難控制,這時可選擇腦起搏器手術治療。」王爽建議,在家庭照料中,早期輕症患者的肢體功能受損程度較輕,應鼓勵患者自己打理生活,並根據自己的體力、身體狀況,積極進行適度的鍛鍊。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劉越